APP下载

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扩展历程及特征
——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0-06-30王佳果姚建盛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图谱领域民族

王佳果 姚建盛

(1.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2.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散杂居民族研究是中国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民族学界从民族工作实践出发,将“散杂居民族”从技术性角度定义为[1-3]: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内但不行使自治权利的少数民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对回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相关的政治纲领和决议文件中探索散杂居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先后于1952年、1979年就散杂居民族工作发布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速度、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加、扩大。不同民族的散居化、杂居化进一步加强,散杂居民族及其交往交流交融问题越来越重要,有关研究论文、专著和课题的数量不断增长,形成了一个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散杂居研究领域,由众多研究机构、研究团队构成的散杂居学术共同体[4]。进入“新时代”,如何从散杂居民族研究的角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互嵌互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已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任务[5]。目前散杂居民族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还很少,为此,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对本领域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以期推动领域研究更好地发展。

知识图谱又称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的一种图像。Citespace是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 的简称,顾名思义,可译为“引文空间”[6]。近几年,民族学界开始运用此方法和软件对民族学学科知识[7]、研究热点[8],以及民族教育[9-11]、民族经济[12]、民族文学[13]、民族生态[14]、城市民族社区[15]、民族旅游经济[16]等特定研究领域进行分析。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可以系统、直观地显示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脉络,包括研究热点、核心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并能预测未来研究方向和演变趋势。本文以CSSCI作为知识图谱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库,CNKI、万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读秀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来源库,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4日。首先,利用文献计量对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总体扩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1998-2018 年散杂居民族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等的共现、共被引图谱,以此分析领域知识生产的脉络和主要特征。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和领域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扩展历程

通过分析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报纸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课题在时间序列上的数量演变情况,以归纳出本领域研究的演变历程和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文献、书籍、项目在时间序列上演变趋势基本一致,结合对领域研究专家的访谈意见征询,可将改革开放以后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

图1 散杂居民族研究发展趋势图(1979-2019年)

(一) 1979-1992年:问题探索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的论文数量很少,每年发文数量低于10 篇,且集中于《中国民族》 《民族研究》等少数刊物,主要是从民族工作的角度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概念内涵、权利保障、经济发展、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敖俊德(1991年) 对散居少数民族概念的辨析是这一阶段学界的标志性成果[3]。这期间,除了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内部资料《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经验选编》,几乎没有正式出版的研究书籍。1991年,答振益的“我国中部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及其对策研究”和黄凤祥的“散杂居少数民族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两项散杂居民族研究课题首次获得国家社科立项批准,这说明本领域的研究开始被学界重视并认可,研究内容也逐渐系统、深入。

(二) 1993-2002年:政策导向研究阶段

1992 年召开了首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3年9 月《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散杂居民族工作有了专门的法规依据,学界对散杂居民族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但依然集中在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等方面,也有少量研究对语言和文化进行专门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民族》 《民族团结》 《民族工作》等期刊发文最多,以实践应用研究居多;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民族丛刊》 和《满族研究》,西南地区的《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南地区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也刊发了相当数量的论文,这些期刊所在的区域亦是散杂居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王俊敏(1997年) 关于呼和浩特市民族迁移与居住格局的分析[17]、王远新(2000年)对我国民族杂居区语言使用特点的总结[18]、孙懿(2002年) 关于市场经济对城市和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19]、肖俊(2002年) 关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律保障的探讨是本阶段影响较大的研究[20]。这期间,共有6项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宗教、教育、语言和经济发展的国家社科立项。2001 年,国家民委政法司散杂居处组织编写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工作丛书》,对散杂居民族工作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这套丛书兼具政策性、实践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得以较快发展,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开拓了众多的研究议题和研究对象,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三) 2003-2012年:系统发展研究阶段

2003 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培养的第一批散杂居民族研究硕士生陆续毕业。许宪隆教授指导的“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开始招生。相关高校,如中南民族大学也迅速跟进,开始组建研究团队[21]。本领域的专门人才培养、团队构建使研究成果数量有了快速提升,并在2012年形成研究高潮,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数量达到峰值。这期间,有大量的研究专著问世,平均每年有2-3本专著出版,不仅有教育、人口、城镇化、社区建设等专项研究,还有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散杂居民族的研究专著出现。周大鸣和马建钊主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高永久主编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对后续的城市散杂居民族研究影响很大。张海洋和良警宇主编的《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雷振扬和李吉和主编的《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张丽剑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是针对特定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重要著作,影响较大。这一阶段每年有1-2项国家社科项目获批,散杂居民族的宗教、语言、文化和人口等问题成为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热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新疆社会科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是本阶段的主要期刊阵地。本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成果多出自许宪隆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项目“长江流域散杂居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团队。袁年兴和许宪隆(2009年) 发表在《青海民族研究》上关于散杂居民族共生互补理念的论文是迄今为止本领域引文数量最高、学术影响最大的研究文献[22]。许宪隆和张成(2011年) 关于共生互补理念的另一篇文献也具有重要影响[23]。同一研究团队张丽剑、岳雪莲的两篇文献的引文数量也高居TOP20[24,25]。由此,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重要补充,“共生互补”成为本领域具有强解释力和高应用度的理论观点。高影响研究成果的出现、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文献课题数量的高速增长,标志着散杂居民族研究进入到一个系统成熟的发展阶段。

(四) 2013年至今:内涵发展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文献数量总体下降,硕博人才的培养也有所压缩,但在研究组织、成果质量方面成效显著。2013年成立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是本领域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由许宪隆等著的《散杂居民族概论》是对前一阶段领域研究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深化,标志着本领域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21]。这期间,对散杂居民族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问题导向研究也在与时俱进,专项调查研究更加细腻,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民族互嵌式社区等成为热门话题,城市少数民族研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部分研究者也开始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反思和展望。王希辉和马广成(2015年)对20 世纪80年代以来散杂居民族的理论研究、问题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对象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不足[26];许宪隆和陈锦均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散杂居民族研究进行了展望[27]。这一阶段,专著和课题数量增长很大,每年都有2-3项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3-5 本研究专著出版。《贵州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成为主要研究阵地。同前一阶段相比,系统性理论专著的出版、专门性研究组织的成立以及专著、国家社科项目数量的不断上升,标志着散杂居民族研究质量提升到新水准、发展到新阶段。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党和国家对民族研究、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嵌入式多民族共生互补新社区等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新靶向[27]。

二、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核心议题及其演变

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揭示本领域的知识结构、核心议题及其在不同时段的演变。和其他人文社会研究相似,本领域的关键词表达碎片化严重,对同一研究问题的词汇表意多样,故对含义相近的核心关键词进行归类合并,以改善图谱效果。例如,将散杂区、民族散居区、散居民族地区、杂散居地区、民族散杂居地、民族杂居区、民族杂居地区、多民族杂居区、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杂居地区等关键词统一为散杂区,合并前关键词475种、638条,合并后为201种、638条,其中频次在3以上的关键词54 种,种类占比27%,总频次占比72.38%,分布吻合“三七定律”,说明本领域的研究议题相对集中。

表1列出了高频关键词(频次≥5) 及其中介中心度,频次越高表示该关键词对应的子议题越重要;中介中心度是计算中心性的一种度量方法,最终目的是衡量节点对于网络连通性的贡献,中介中心度≥0.1的关键词是重要关键节点。可以发现:第一,最高频的关键词(频次TOP5%) 包括:散杂居、散杂区、散杂居民族、民族关系、语言、回族、宗教、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文化;重要关键词节点包括:散杂居、散杂区、散杂居民族、民族村、宗教、交往交流交融、政策、回族、发展。第二,对散杂居民族及其分布区域、居住格局、交往关系的研究是本领域最核心的研究议题,散杂居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和权利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对散杂居民族涉及的制度和法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民族问题、散杂居民族“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较多,对几个主要散杂居民族特别是回族的研究也较为聚焦。综上所述,散杂居民族研究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界取得共识性的研究议题。

表1 散杂居民族研究高频(≥5) 关键词

图2的关键词TimeLine视图表示不同关键词在聚类大小、出现时间上的关系,视图从上到下关键词聚类由大变小,从左到右时间由远及近,不同颜色的弧线表现关键词共现的不同年代,关键词的不同位置则表示出现的具体年份。通过图谱可看出:第一,高频共现关键词出现的时段规律和前文利用发文数量提炼的研究阶段规律高度一致。这反映了领域研究的发文数量、研究内容等关键特征演变在时间轴线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第二,散杂居格局、民族关系、宗教信仰、语言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民族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与迁徙是长盛不衰的研究议题。但在不同时期,学界关注点也在发生演化。第三,散杂居格局成因、经济发展、权益保障、民族教育是学界一开始就关注的重点。2005年以后,对散杂居民族扶贫、不同民族和族群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以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特别是基于共生互补理念进行散杂居民族关系的探讨越来越多,社会安全、族际通婚、身份重构等议题的讨论也开始增多。近几年,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互嵌互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第四,对于特定散杂居民族研究方面,回族作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最散的少数民族,一直是研究热点。2004年以后,散杂居研究的对象民族迅速拓展,对蒙古族、达斡尔族、裕固族、土族、白族、彝族、壮族等一些“非典型”散杂居民族的研究纷纷出现。2008年以后,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关注度急剧增加。2011 年以后,对东南地区的畲族和西南地区的苗族也开始有所关注。

图2 散杂居民族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TimeLine视图(阈值=1)

三、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核心研究者及其成果影响

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 是测度学术关联度的一种分析技术,常见的共被引分析包括作者共被引、作者与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等,通过共被引图谱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作者、文献、期刊之间的网络关系和关联程度,进一步发现特定研究领域内的核心研究者及其学术影响程度。通过作者与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可看出特定研究者的研究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同时被引用的情况,进而分析出本领域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的影响力和彼此关系,梳理出本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议题或研究流派。

本领域的作者与文献共被引图谱(图3) 有5条显著的网络路径:第一,李吉和、沈再新——张静、马平,这条网络路径比较复杂,初始有两个中心节点,相关作者分布以研究“城市散杂居民族”(李吉和及相关作者)[28-30]和“散杂居民族收入(经济发展)”(沈再新及相关作者)[31,32]经过交叉融合又分立出两条明显的子路径,其中张静——张永斌路径网络上的相关作者以“散杂居民族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33,34],马平——陈肖飞路径网络上的相关作者以“典型散杂居民族——回族”为主要研究议题[35,36]。第二,黄柏权——李星星——徐黎丽——郝时远,相关作者以时间(侧重历史文献资料和民族区域自治历程)[37]、空间(特别是民族走廊以及民族迁徙)[38,39]和文化(主要是民族文化和文化认同)[40]三条维度来分析散杂居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41]。第三,陆平辉——马琴——林钧昌,这条网络路径上的作者的文献以“散杂居民族权益保障”为主要研究议题[42-44],以陆平辉的观点影响最大[42]。第四,张丽剑——周大鸣,相关作者主要利用族群理论来研究散杂居民族关系[24,45]。第五,马戎以及相关作者组成的网络路径的中心节点很大,说明核心作者的影响力大,但路径短网络简单,反映出核心研究者的观点影响广泛但深度不足,没有引起持续性学术共鸣,也没有对特定的子议题产生显著性影响[46]。虽然这五条网络路径有共同的连接区域,经过文献追踪和分析,发现位于网络中心的作者和文献的观点分散于散杂居共生互补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权益保障等次级节点。这说明本领域依然缺乏有统摄力、全局性的解释理论和研究成果。

图3 散杂居民族研究作者与文献共被引图谱(阈值=1)

四、散杂居民族研究的主要研究团队和研究机构

研究合作是体现研究者、研究机构合作产出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与自然科学领域不同,社会研究领域的研究合作以小规模合作为主。Citespace 可输出的合作网络图谱主要有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等,通过合作网络图谱可以发现领域研究的重要研究团队和机构。

通过图4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可以发现,图谱结构松散稀疏,没有形成复杂成熟的合作网络。在民族学研究领域,相当多的论文为独著,此次分析的164篇文献有70%为独著,25%的文献署名两个作者,而且多为博士生及其导师,其余为署名三个以上的作者。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本领域的论文多为论述性研究,注重论点和思想的独创性,学者大多能独立完成思辨性的阐释工作。第二,民族学领域的研究多通过文献分析或田野调查,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或数据分析相比,通常不需多人合作即可完成。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本研究领域大部分的研究者为“单兵作战”,缺乏良好的学术合作机制,导致研究力量分散,成果产出效率低。即便如此,图谱依然能反映出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者合作网络。经分析,本领域存在几个重要的研究团体:第一,以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为核心的散杂居民族研究学术团队,包括王萌、袁年兴、李安辉、方清云、张丽剑等,在国内成立早、影响大、成果丰富,团队内部整合较好,为散杂居民族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以长江师范学院王希辉、莫代山等为代表,该团队同中南民族大学关系密切,以武陵山区的散杂居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特别是土家族和蒙古族;第三,河南大学艾少伟团队,偏重以地理学和空间分析进行研究,以回族社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比较活跃,团队合作网络显著;第四,新疆师大胡炯梅等人,擅长研究新疆散杂居地区民族语言问题;第五,云南行政学院钱素华团队,研究重点是云南乡村散杂居地区的村民自治问题,发表文献集中在2006年左右,后续成果较少。

图4 散杂居民族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阈值=1)

通过图5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图谱整体松散,大部分机构没有和其他单位合作,但依然存在几个合作机构群蔟:第一,以中南民族大学为核心的机构群蔟,相关的合作机构包括北京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该合作网络发文数量最多、合作单位最多、合作连续性强,在散杂居民族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第二,以中央民族大学为核心的群蔟,该合作网络研究起步早、发文数量多,在本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三,以兰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中心的网络,发文数量较多但合作研究相对较晚,是本领域重要的新生力量。此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各自形成了一定合作网络。中南民族大学在散杂居民族研究的组织机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步较早、工作扎实,依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组建了专门的学术团队,在硕、博层面进行专门人才培养,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合作网络学术共同体。中央民族大学最早开展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的硕博人才培养,在研究人才、研究成果方面积累深厚,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合作网络。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2010年之后开始在该领域发力,在论文发表和博士培养方面进步显著,在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中形成了自己的合作网络。

图5 散杂居民族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阈值=1)

五、散杂居民族研究的主要期刊

期刊(包括部分图书) 共被引图谱分析可以反映不同期刊在特定领域的关联程度,如果共被引频率高,说明其研究关系密切,通过频次高低和网络关系的复杂程度可以找出领域研究影响力大的期刊和图书,确认出高水平研究的主要发表、出版去向。经过聚类阈值实验,最终设定阈值为2,初始时间从2006年开始。通过图6可以看出:《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位居前三。时间维度上,《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在散杂居民族研究中的影响力始终较大,《贵州民族研究》的影响力从2014年以后迅速提升,《黑龙江民族丛刊》在2006 至2013年之间影响较大,近几年《西北民族研究》和《民族论坛》的影响力有所上升。

图6 散杂居民族研究期刊共被引图谱(阈值=2)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和相关技术方法,对CSSCI和相关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散杂居民族研究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扩展演变,取得了不少成就:第一,形成了以散杂居民族、散杂居格局、散杂居民族关系以及散杂居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权利保障和社会发展等为主要议题的专门研究领域。第二,形成以中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及相关研究团队,以《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为代表的期刊研究阵地。第三,相关的研究者在散杂居民族理论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提出以“共生互补”为代表的研究观点,分别形成了以散杂居民族格局、城市散杂居民族研究、散杂居民族经济发展和散杂居民族权益保障为对象的研究流派。

纵观40年的发展历程,本领域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散杂居民族研究因民族工作实践而兴,是一个问题、实践导向非常明显的研究领域,不少研究存在着“轻理论探究重问题解决”的问题和逻辑困境,导致本领域有阐释力、有生命力的原创理论观点较少,导致本领域研究受特定时期民族政策影响的波动较大。第二,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机构和人员偏少,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学术成果产出效率低。现有的研究人员集中于几所民族院校,且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以民族学、历史学为主,缺乏其他学科背景人员,难以形成研究新视野、新思路。第三,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散杂居民族研究存在着“内卷化”的发展危机[26],特别是2015 年以后的期刊论文下降趋势明显,一些常规研究议题缺乏新的理论阐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新的研究议题尚未形成理论突破。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保障下,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的支撑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互嵌互融成为“新常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散杂居民族研究,特别是“流动、互嵌、融入”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乡村散杂居民族研究,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治理、民族团结”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散杂居民族研究应强化理论研究、开阔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加强研究协作,通过学术研究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图谱领域民族
我们的民族
绘一张成长图谱
2020 IT领域大事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领域·对峙
多元民族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