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在慢阻肺中的护理疗效观察
2020-06-30王紫薇
王紫薇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肺阻”,是一种气道炎症反应,因长时间气流受限所引起,患者会出现气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慢肺阻所导致的肺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进行性的,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并发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会逐渐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甚至危及生命[1]。临床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结合相应的护理来保障、巩固疗效,提高治愈率。基于这一背景,现探讨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对慢阻肺患者的生活改善情况,规整、详述见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02月,2020年01月]间收治的慢肺阻患者(n=90),入院时按顺序编号,计算机“随机”等分为2组,即45例/组。对照组:男/女=29/16例;年龄区间[25-67](平均:47.36±10.51)岁;病程区间[1-7](平均:4.22±2.63)年。观察组:男/女=28/17例;年龄区间[23,66](平均:48.09±9.52)岁;病程区间[2-7](平均:4.70±2.55)年。我院伦理会在认真评审、探讨后批准该研究,比对2组资料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中慢肺阻诊断标准者;②参与者解读知情书后签字;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意识、精神障碍者;②合并其它组织、器官病变者;③存在沟通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病情监护、健康宣讲、药物治疗、饮食指导等护理。
【观察组】-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1)患者入院时即匹配一位医护人员,改人员全程陪护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安置好病房;患者的生活起居全权由其负责;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性格、病情、生活方式,在双方取得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于一旁做好督促工作,同时鼓励患者将自身的感受及时进行反馈;(2)护理人员及时整理患者所反馈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对现有的护理程序进行调整、优化,并将现阶段的护理效果及下一阶段的护理目标反馈给患者;记录患者各个护理环节的表现和效果,同样反馈给患者并向其提出建议,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采用GQOL-74评分量表,就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
SPSS24.0,依从性用“n”和“%”,随后以“x2”进行检验;分值以“±s”呈现、并“t”检验;当P于(0,0.05)内时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依从性
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管理,对照组治疗依从性71.11%(32/45),观察组依从性88.89%(40/45);经比对(x2=4.444、P=0.035)(P<0.05)。
2.2 生活质量
如表1中:对照组生活各个方面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对(±s,分)
表1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对(±s,分)
组名 例数(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对照组 45 69.33±3.59 65.26±4.29 67.27±3.99 70.45±4.19观察组 45 85.02±2.87 80.11±3.58 87.40±3.65 89.02±2.47 t - 22.900 17.828 24.971 25.612 P -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单向护理模式不同,双向质量反馈是一种“双向的、双边的”过程,更尊重“以人为本”的理念[2]。护理过程中充分注重患者身体和内心的主观感受,了解其诉求并动态调整护理方案,从患者自身的利益出发,在科学、规律、系统的效治模式下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要;通过制定共同的目标,在建立友好、和谐的朋友式关系中,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3]。
双向质量反馈中首先组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为信息的真实反馈打下基础;再者,不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正确将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融合于护理中,以发挥出双向质量反馈的真正意义,患者也更愿意、主动配合并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4-5]。从实验数据可知,治疗依从性观察组88.89%较对照组的71.11%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得到了改善(P<0.05)。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采用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