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归位彰显色彩

2020-06-29徐利敏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0期

徐利敏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幼儿数学教育的教育价值:“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区域活动正是实现这一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小班幼儿因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趣容易受直观事物的影响、认知经验的意识较为薄弱等,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学习难以致用。由此,力求教师运用“四有策略”,通过归位活动激发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四有策略”;归位活动;数学学习能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其游戏质量决定着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在游戏中归位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学习与认知。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觉思维为主,慢慢地向形象思维发展,主要通过四个步骤逐步建立数学的知识体系,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

因此,本课题旨在运用“四有策略”,借助归位环境的巧设计、归位材料的合理投放操作、归位意识的引导等使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归位活动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四有策略”

乱中有趣,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情境教学和多元表征多种方式,培养小班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乱中有料,通过操作材料的多样性、生活化、渐进性,促进小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的发展;乱中有序,通过色彩分类和图文对应等归位活动,提高小班幼儿数学认知;乱中有语,教师通过数学语言完善和巩固幼儿数学学习能力。

(二)归位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运用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循序渐进地按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对应、匹配与排序。

(三)数学学习能力

本课题中,指基于数学核心经验下的3-4岁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初步的数目守恒认知,会手口一致,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能说出总数;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共有属性集合进行分类、排序和匹配;学习用物物对应、物数对应等一一对应的策略,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认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形状。

二、研究实践和操作

幼儿园区域是促进小班幼儿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幼儿对“凌乱”区域的摆弄和操作,探究其规律,建构数学经验。本课题通过对研究目标的思考和提炼,最终在归位活动中形成促进小班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实践操作模式,通过归位活动激发小班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小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小班幼儿数学认知和能力。

(一)乱中有趣

在区域归位活动中,首先我们要做到乱中有趣,为小班幼儿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倡多元表征的教学方式。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符合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和生活情境,让理论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从而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亲身感知的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游戏情境

在区域归位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有趣的数学游戏情境,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小班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始终坚持“玩中学”的教育理念,顺从幼儿的天性学习,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

(2)故事情境

绘本图书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赋予孩子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创设“将图书角同类的书籍进行集合与分类”的情境,如数学类绘本故事、社会类绘本故事、语言类绘本故事等。利用孩子熟悉的故事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数学,孩子感觉比较直观、有趣、易学。

2.多元表征

多元表征指“能够用实物情境、教具模型、圖形或图表、口语以及书面符号等多种表征手段来表达数学的概念、解决问题或演示和解释数学的现象”。多种表征——实物、模型、图片、图表等方式之间的转换教学,不仅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有助于加强幼儿的数学联系,通过物体之间的共同联系、特点归位。

(二)乱中有料

在数学学习中,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一种很重要的媒介,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一个持续探究过程,通过材料之间的整理、归纳、分类、对应、匹配、排序等操作,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条件。

1.操作材料多样性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设计和投放操作材料时,应该符合小班幼儿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各方面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小班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常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而这种感知是在实际操作中积累起来的。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多样性,决定着幼儿归位方法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操作材料生活化

生活中的小物品就能启发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游戏中练习数学,达到“做中学、乐中学”的效果。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设计趣味十足的数学游戏,幼儿便能自在欢乐地认识数字、数数、找到对应数量的物品,在游戏中轻松学习。

3.操作材料渐进性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理论,幼儿数学认知发展具有渐进性,那么小班幼儿在区域操作材料的投放上也要体现出渐进性。小班幼儿主要处于描述顺序,指幼儿能按照事物之间的大小、颜色、图形、数量等关联来理解和辨识事物间的顺序。

(三)乱中有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区域活动中,给封闭的或半封闭的材料收纳框贴上标签,有效促进了材料收纳管理。小班幼儿的能力相对较弱,可以用照片或简笔画的形式制作标识,并指导幼儿认识这些标识,培养自由取放的能力。使用标识后,孩子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材料的位置,用完后的回归整理也井然有序。

1.色彩分类整理

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个别化学习中,利用操作框色彩分类法,即将同色的玩具框放置在一个区域中,每个区域框的颜色都不同,进行色彩分类摆放,让班级环境显得科学有序,便于幼儿根据操作框颜色进行整理,使幼儿的形象思维和观察能力在归位操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2.图文对应摆放

在开展活动之前,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标记图卡,贴在摆放材料的柜子上,这种图示法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便于幼儿领会和记忆。幼儿就能在更形象、更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发展整理能力和秩序认知能力。

(四)乱中有语

小班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和其他年龄段的幼儿有着极大的不同。而数学是一门抽象形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不仅能让小班幼儿简单易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引发对数学的思考,还能运用“儿童数学语言”,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保证数学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1.数语引思

数学语言即能体现和隐含一定的数学概念与知识,有助于儿童进行逻辑思考的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应该正确、简洁而且语气富有童趣,幼儿对教师数学语言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着幼儿语言的逻辑性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2.能说会道

在数学学习中,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幼儿能将自己内化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语言将它们表述给同伴、教师等,并让他人了解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一种能力的学习,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哑巴数学”是一种错误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幼儿的“道”,是将数学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一个过程,化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实现师幼之间、幼幼之间有效交流和互动的策略。

三、研究成效

在课题实施的一年时间里,小班幼儿的数学能力在区域归位活动中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幼儿期初与期末的调查表的对比,说明“四有策略”在促进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己及人,在我园全体小班教学过程中形成“四有策略”常规化,让区域归位活动成为提高我园小班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实践出经验

由《小X班幼儿学期末区域归位活动调查表》可以看出:

1.在数学学习方面,小班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一一对应、匹配、按数取物、分类、认识图形等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并能初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在整理方面,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整理常规,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纳,秩序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经验再推廣

“四有策略”在小X班的成功,起到示范先行作用,作为成熟经验推广至全段。各班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四有”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进行适当改进,以及我园内幼儿公共玩具整理有了显著的改善,获得园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感与悟

“在玩中学,在做中学”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教育理念。通过区域归位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及愉快的情感,综合地运用多种感官,在做做、玩玩、说说、看看中积极探索,求得新知,开发潜能,培养自信,发展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幼儿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此外,本课题还提高了教师对小班数学语言的概括及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田方,黄谨.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董旭华.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