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视野下,幼儿园班级博物馆课程的创设探析

2020-06-29许佩琦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0期
关键词:博物

许佩琦

摘 要:博物意识是指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一方面,教师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有助于幼儿形成动态的经验积累与良好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教师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能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在班级课程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以大班“纸博物馆”课程为例,探析博物馆课程的创设路径。

关键词:班级博物馆;“纸博物馆”;优化课程

“建设班级博物馆意味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一些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事物、现象,供幼儿观察、操作和欣赏。”[1]虞永平教授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在确立博物馆主题时,除了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更需要关注事物的探究价值。在引导幼儿开展博物馆课程时,教师要创设一些引发幼儿思考和探究兴趣的环境,让幼儿能在环境中欣赏和探究,拓宽自己的视野。

一、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确立博物馆课程的主题

(一)基于儿童视角,捕捉课程生发的契机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课程观。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相契合的。幼儿在课程中扮演着主动参与和探究者的角色,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满诸多学习与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件、游戏等,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展开深入探究,在不断拓展幼儿经验的同时也拓宽了园本课程的广度。

以大班“纸博物馆”课程为例,课程的主题来源于幼儿,来源于教师对班级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关注。每到自由活动时间,我们班的几名幼儿会向我要几张纸用来折纸,对于孩子自发的兴趣、爱好我很支持,所以我总会收集好一些使用过的打印纸放在一个固定的篮筐里,幼儿可以自主取用。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幼儿的折纸兴趣不减,甚至加入折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除了会给我展示各种各样的造型,还会分享给他们关于纸的一些发现。捕捉到幼儿对纸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需要以及结合我对纸这一低结构材料初步的价值分析后,我和幼儿共同确立了以“纸”为探索主题的博物馆课程。

(二)基于观察与谈话,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观察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工作的起点,‘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应有的专业行为。”由此可见,观察幼儿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后,我们才能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分析和判断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策略。

在确立了班级博物馆的主题之后,我继续观察幼儿与纸开展游戏的情况,并通过一系列谈话了解幼儿现阶段的想法。我发现幼儿开发了与纸相关的许多新玩法并对纸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基于对幼儿的观察以及谈话,我将幼儿对纸的已有经验和兴趣需求进行了梳理,并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见下图),从而明确幼儿接下来想要探索的思路。

二、多方参与合作,共同创设班级博物馆的初步环境

(一)珍视多元资源,将资源转化为环境呈现的重要部分

在博物馆环境的创设初期,除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外,家长、社区都是不可忽视的参与者,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以我们班级的“纸博物馆”为例,在前期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时,除了幼儿园里现有的种类,我们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收集到了家长在工作中常用纸的种类。例如:在超市工作的家长提供了一些宣传单;在纸箱厂工作的家长提供了幼儿园没有的纸箱类型等。幼儿和家长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收集之后投放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并按照幼兒的想法进行分类和展示。

(二)结合区域游戏,在区域中创设互动式的探究环境

在博物馆的环境中,除了呈现一些和主题相关的事物供幼儿欣赏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和探究的环境。幼儿园的博物馆课程应该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特别是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所以需要初步创设能够引发幼儿思考和互动的主题性区域游戏环境,让幼儿的探索和游戏过程得以展示,也能保持他们的游戏兴趣。以大班“纸博物馆”课程为例,我们将幼儿和家长一起创作的纸艺术品呈现在美工区,并投放了一些关于纸的艺术展览照片以及幼儿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纸,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艺术创作。在科探区,我们初步创设了“问题墙”和“发现板”,幼儿在对纸展开探索时,可以将自己的问题与发现及时用表征的方式记录并呈现,从而引发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探究活动的不断推进。

三、支持幼儿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式探究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探究小组

如果仔细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兴趣倾向是不同的,正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揭示的幼儿有多种类型的智能,这些智能是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来培养的。[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幼儿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框架,也从侧面给我们新的启示。幼儿是有擅长和偏好的,我们要尊重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和强项,并提供多种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在对同一事物展开探索时,幼儿的兴趣不同会导致探索的方向不同,有的幼儿对偏科学类的探索实验感兴趣,有的幼儿则喜欢开展艺术类的创造和探索,所以支持幼儿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既能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又能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开展深入探究。

在“纸博物馆”课程中,幼儿对纸就有不同的兴趣点。有的幼儿想对“纸从哪里来的”展开探索,有的幼儿对“纸可以用来做什么”产生兴趣,还有的幼儿想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索纸的特征等。因此,我引导幼儿自主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幼儿可以在区域游戏、自由活动等时间与组员一起对同一主题展开探索活动。例如,有一个项目小组一开始探索的是“哪些人会经常用到纸”,通过对一个人在园一天用到的纸张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到一个班级在园一天用的纸张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幼儿发现他们用到纸的数量非常多,从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最后又萌发了废旧纸再利用的想法。由此可见,让幼儿自主选择组成探究小组来开展探索活动,可以让探究活动不断聚焦和深入,也能让幼儿获得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

(二)支持幼儿自主探索,开展合作式小组探究

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式探究能够满足幼儿不同的游戏和探索需求,也有助于探究活动的不断聚焦和深入。在引导幼儿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我们首先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性,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出选择。其次,关注小组探究开展的合作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少幼儿已经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同伴合作解决,所以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合作结果。最后,关注小组探究活动的聚焦性和深入性。深度学习是现在的热门词汇,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某个特定游戏中,而是在各个探究活动中都能够发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沉浸在探究活动中。所以在幼儿开展小组探究时,教师也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支持,让幼儿关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以“造纸活动小组”为例,开展造纸活动的幼儿经历了前期调查、造纸方案设计以及第一次、第二次造纸,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两个学期,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造纸活动的失败,但是他们能够及时地寻找问题所在,不断进行尝试与思考,最终收获了成功。就目前的进展来看,幼儿也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他们觉得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他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造出来的纸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才能造出颜色不同的纸?”等等。相信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幼儿能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

四、及时梳理博物馆课程带来的收获,感受探究的多元价值

(一)在尝试与实践中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建构和整合新的经验

虽然关于博物馆课程的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只有引导幼儿慢下来,静心钻研和探索,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在开展关于纸的系列探究活动中,幼儿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能够逐渐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每一次的探索活动,他们知道只有在失败中寻找问题所在,在遇到问题后积极思考与尝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最终收获新的经验。

(二)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艺术创想的空间

在“纸博物馆”课程开展之后,幼儿通过参观博物馆以及观看艺术展的照片,逐渐意识到艺术作品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而不是局限于之前的手工折纸或者绘画。幼儿在博物馆课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将不同的纸进行设计、加工、组合等,让纸的艺术和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三)废旧资源转化和利用能力发生质的改变,珍视我们身边的资源

在我们不断倡导废旧物品利用的今天,幼儿也逐渐有了废物利用的意识,但是基本是停留在手工、替代等方面的,实际上只属于“改变形态”。其实废物利用可以是高层次的,是真正的质的改变与提升。幼儿在“纸博物馆”课程中开展的造纸活动则是废旧物品的一次高级转化。当幼儿把造出的纸和造纸原材料进行对比时,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将废旧材料重新利用和转化的价值。经过幼儿的探索,他们将废旧的纸张转化为全新的纸,这些纸又可以再次运用到游戏与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

[2]米莉婭姆·别洛戈洛夫斯基,莉萨·戴利.让早期学习理论看得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博物
“探秘”博物馆
博物馆里怪事多
同自然共眠,让博物的种子萌芽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吃货式”博物科普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