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0-06-29胡延江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胡延江

摘 要: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显著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学好初中语文,这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好语文学生才会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内涵。针对当前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状况相匹配,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与阅读兴趣。初中语文的一大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是有重要作用的。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清楚阅读的内涵,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以及语法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并制订与之相应的阅读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提升语文水平。

一、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作用在阅读学习中,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师为了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还需做出许多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落后的教育模式。初中的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如今,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容易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阅读课堂之中。

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身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并且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理解诗歌所具有的哲理与基调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利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应对困难,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理念。

二、利用语文课本内容,让学生正确掌握阅读的技巧

中学语文阅读应当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掌握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现更加形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就要創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到的教学工具也在不断进步,学生普遍讨厌传统的枯燥课堂,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之中,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交流阅读中的感悟。如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江浙地区的民俗文化有形象的认识,学生通过和自身成长经历联系,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认识鲁迅先生。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发现相关的问题,并利用小组合作获得相应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提高自身阅读的效率。

三、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个人的教学理念及思路做调整,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和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并主动探索和分析相关问题。如在《壶口瀑布》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关于壶口瀑布的信息,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以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对创作者的表述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并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四、引导学生仿写课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满足课标提出的目标,让学生正确掌握写作的技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习和模仿课文的表达手法,模仿作者的表述方法。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作者通过回忆描写了自身的经历,并且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师生情感。根据作者的创作立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以及脉络结构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根据自身的经历书写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哓鹏,秦查盈.初中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86.

[2]刘小平.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5):89.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