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视野下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2020-06-29刘凤英姚志刚刘梦圆
刘凤英 姚志刚 刘梦圆
摘要: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提升贫困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质量是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贫困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阻断贫困负面影响的家庭教育策略,以期为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策略指导。
关键词: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阻断
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但是,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比例依然较高。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截止到2014年年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27.5万户。根据我国民政部统计数据进行推算,当前我国学龄阶段贫困青少年大约为370万左右。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对“精准扶贫”工作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贫困青少年的教育现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深入剖析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教育扶贫工作有效推进。
一、贫困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
(一)贫困环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个体生理的急剧成熟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冲突较大。这一时期的个体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贫困家庭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贫困青少年常常表现出高水平的情绪问题,例如,自卑、抑郁、孤独、易怒等,而且贫困青少年更多出现学习障碍、更可能卷入犯罪活动。研究还发现,贫困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贫困家庭的女孩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变得更成熟、更有责任感,他们会承担更多的家务,但是也容易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悲观的预期。而男孩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与父母产生更多的亲子冲突,尤其是父子冲突,男孩会挑战父亲的权威性,混乱的亲子关系会导致男孩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二)贫困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内在机制
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贫困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且提出,家庭经济压力会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夫妻关系,促使父母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管教子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出现问题。社会学家埃利德针对美国农民家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的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基本模式。埃利德提出,家庭经济压力引发父母的挫败感,导致夫妻关系恶化、情绪暴躁,进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质量。其它研究者也赞同此观点,认为,经济压力不仅可以减少家庭经济资源,同时会导致家庭冲突加剧以及家庭气氛恶化,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投入精力减少,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的教育观念
贫困家庭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教育观念失当,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类型的父母迫切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希望他们通过成绩改变贫困的命运,因此,在学习上给子女施加过分的压力,坚持“分数第一”且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种类型的父母面临贫困的境遇,悲观无助,对子女的未来也持悲观的态度,认为“无论怎样努力也改变不了贫困的命运”,导致子女的自卑感、习得性无助感,继而放弃努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或行为障碍。
(二)不当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发展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学者们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及放任型四种。研究发现,贫困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多属于专制型或放任型。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他们的命令,不考虑子女的想法、感受及需求,而青少年自主意识增强,可能会导致激烈的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发展极其不利。放任型的父母,主要特点是对子女缺乏管教,导致子女自私、无是非观念、道德法律意识薄弱,在學校学习成绩差、违规违纪,还可能导致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
长期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父母的沮丧情绪,恶化夫妻关系,家庭冲突增加,因此,贫困家庭的父母很难心平气和地、全身心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加之经济的拮据,父母疲于奔命地谋生工作,也使得贫困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所以,贫困家庭的父母很难承担教育子女的职责,这种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子女的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子女的情绪及行为问题。而农村的贫困青少年则更多是留守在家,父母大多出去打工,亲子间共处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几乎不可能有效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职责,而留守儿童及青少年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人生观及价值观、道德意识及法律意识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但是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打架逃学、网络成瘾、参与不良团伙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四)学习环境不佳
研究发现,贫困青少年的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一方面,贫困家庭的积极认知资源较少,如缺乏学习相关的书籍资料、学习工具,缺少课外培训锻炼的机会,缺乏父母的学习指导、沟通和鼓励,亲子间言语沟通较少等;另一方面,贫困青少年接收的消极刺激则更多。贫困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刺激(如长时间看电视、拥挤的空间、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等)也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贫困儿童体内的激素水平以及压力标志物水平较高,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也会导致认知、情绪及行为问题。较差的学习条件,势必会影响贫困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状况。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敏感、冲动,很容易出现孤独、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此时期更需要家长耐心的沟通与引导,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正确的教养方式能确保青少年顺利渡过青春期。而贫困家庭的父母,在长期贫困导致的压力之下,面对子女的一些问题时往往缺乏耐心、急躁,发号施令或者不闻不问,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而青少年更需要父母及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但是贫困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研究发现,贫困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卑、冷漠、孤僻、封闭、退缩、心理脆弱及不善交际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地疏导,很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从而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阻断贫困负面影响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青少年的受教育权益。根据国务院的政策指导,全国各地针对贫困生积极开展助学活动,例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确保学龄期的孩子能接受义务教育。同时,针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两免一补”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各地政府为贫困青少年发放奖学金、助学金,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很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国家在经济层面的扶贫投入,大大降低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大大降低了家庭教育的难度,经济压力的减少可以改善家庭环境,调节父母的不良情绪,有助于贫困家庭父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未来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如果能在经济扶助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扶助的投入,将能够更好地弥补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不足。例如,由社会工作者“一对一”地进入家庭或学校对贫困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贫困青少年的各种成长困惑。
(二)充分发挥社区及学校的扶贫力量,全面提升家长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父母的学历层次越高,更注重家庭教育质量,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更科学。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易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提升贫困家庭父母的教育素养及文化素养是促进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社区和学校可以承担家长教育的职责。例如,社区可以开办贫困生家长课堂、家长小组等活动,为贫困生家长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家长们遇到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提供专业的辅导。贫困生所在的学校及教师则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就贫困学生存在的学习、行为表现及品德方面的情况进行家校沟通,教师和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三)家长以身作则,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贫困家庭的家长应当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存在错误的教育观。有的父母以“分数第一”为导向,为孩子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这些家长只看分数,却忽视了教育的重要含义——在教育中获得快乐。过重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助长青少年的埋怨与愤恨心理,父母过高的期望及过严的要求,只能加剧亲子冲突水平,不利于贫困青少年的成长。另外,有的贫困父母则持消极的“教育无用论”,认为“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贫穷的命运”,这样的观念不利于子女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精神的培养。因此,贫困家庭的家长要改变“唯分数论”“教育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以孩子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教育的目的,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促进贫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改善教养方式。贫困家庭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贫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贫困家庭的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建立科学的教养方式,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要关爱子女,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父母学会倾听与正确表达,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協商解决问题。多数贫困青少年学习成绩不好,导致自卑心理,家长应当接纳和鼓励孩子,而不是粗暴地惩罚,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通过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拉近亲子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贫困青少年养成自信、独立、乐观向上的品质,同时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社交技巧,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促进学习和工作效果以及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多发的时期,尤其是对于贫困青少年而言,面临各种的压力及资源的贫乏,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更高。因此,贫困家庭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贫困家庭的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情绪表现,如果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要给予关心、耐心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及子女的内心感受,积极给予疏导,父母的认可与关爱是贫困青少年的重大支持力量,可以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如果子女的问题不能通过父母的努力有效解决,父母应当帮助贫困青少年寻求专业帮助。
(四)贫困青少年要学会理解,自立自强
家庭教育是双向的过程,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也需要子女的积极配合。贫困青少年更应当理解父母的不易,为了应对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会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以及工作强度,贫困青少年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关爱,学会感恩,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在亲子间相互理解、关怀体贴的家庭氛围之下,父母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有助于父母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另外,贫困青少年虽面临逆境,但更应自立自强,保持积极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贫困逆境,突破自我、回报父母。
总之,贫困青少年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四位一体的协力合作,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贫困家庭的家庭教育才能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而促进贫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