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

2020-06-29毛悦璐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资本论劳动关系

摘要:《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商品的属性,分析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书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基础性地位,是劳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人类得到不断的发展。本文在论述马克思《资本论》劳动观的基础上,探究了其现代意义,对于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观;劳动价值论;劳动关系

一、马克思劳动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现代劳动,对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马克思在文中对劳动的范畴、构成、社会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揭示了劳动的本源意义和内在矛盾,创立了劳动价值观和剩余价值观,形成人本价值的劳动观。

(一)劳动的概念及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人在劳动开始前先确定了劳动的目标和对劳动的成果的预想,并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资料等作用到劳动对象上,消耗一部分物质并生成一部分新物质。这些新物质既是供人们来消费,也会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或资料。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的存在形式。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当人通过劳动来影响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并使自身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还创造了世界。作为人从自然向社会过渡的中介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劳动价值观

《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的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商品中包含的纯粹劳动凝结代表着商品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使用价值间的交换量比例。同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等价交换介质的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及劳动力,成为资本,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实现增值。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将生产资料价值与剩余劳动价值共同转移到产品内。货币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转化为交换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二、马克思劳动观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马克思劳动观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形成的源泉这一基本观点不会随着劳动形态和劳动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中的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中国坚持、强调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和弘扬马克思劳动价值观有助于中国社会全体形成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尊重劳动的意识。马克思在书中不但充分肯定劳动的重要性,还强调对劳动和劳动者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有助于树立“劳动光荣”价值理念、提高人民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意识。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更需着重强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精神。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现实启示是“劳动光荣”和“劳动平等”的理念应当深入人心。

(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劳动过程包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人与物的相处体现在人对自然关系的关注上。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除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也归属于社会。同样,劳动也并非孤立进行,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注重多人协同合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就是看社会活动是否具备一定高度的公平与正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劳动观中通过缩小收入贫富差距、保障劳动者生存权来促进劳动者权利、义务和结果公平。而且,市场不具备自身解决贫困、失业、劳资冲突的能力和机制。这便需要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来支持构建高质量的和谐劳动关系。工会作为独立于市场集中之外的保障劳动者权益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体系,对协调劳动关系、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促进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该给所有的劳动者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以及真正的充分自由”。促进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也是新时代践行马克思劳动观的关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更应当认识到劳动不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将劳动者的“谋生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当前我们应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角度来调整现实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自由劳动观,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提供劳动者充分的就业机会,保障勞动者的收入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劳动与教育结合的理念对于中国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新时代,中国加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素质,拓宽劳动者学习平台渠道,提升其就业质量,在反复的创造性实践中发展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使之更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总结

作为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准和人存在的方式,劳动同样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劳动观进行研究,并发挥出了马克思劳动观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对于构建尊重劳动的社会价值观,正确认识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劳资关系问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缓和社会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突出人的劳动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创造性,树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苏映宇.新时代实践《资本论》劳动观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6+65.

[3]白刚.劳动的张力: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J].哲学研究,2018(07):34-40.

[4]唐建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中国的科学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2):119-121.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

作者简介:毛悦璐(1996.6-),女,汉族,浙江衢州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资本论劳动关系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