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慈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020-06-29张馨月
摘 要:我国慈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存在慈善主体责任不当、慈善组织运行有待提升、慈善事业覆盖不全面等问题。本文将对中西慈善进行比较研究,涉及慈善思想、慈善组织管理运行、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通过比较,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将有利于我国慈善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福祉和社会民生保障水平。
关键词:慈善思想;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发展;中西比较研究
一、中西慈善思想对比
(一)发展根源
中国慈善发展的根源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倡导从人性本善的前提出发,把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视为慈善发展的动力。同时,其还受到其他学派和宗教影响,如道家的“善恶观”,佛教的“慈悲观”等。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是慈善理念发展的基础。
西方慈善发展的根源则是以“博爱”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倡导上帝是人行为的观察者、审判者,人通过慈善行为进行“赎罪”,强调慈善的外在性和责任性。受到西方社会多种文明并存、宗教影响深远、民主意识强烈等影响,西方慈善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二)思想差异
中国慈善根植于传统文化,受到封建皇权、家族宗法的影响,现代慈善发展虽发生转型与改变,但其思想传统仍具影响力。慈善思想有一定内敛性,即儒家思想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是具有差别性的爱,依据血缘、地缘亲疏,先热爱双亲、亲人,进而善待邻居,善待社会大众。慈善思想有一定政治性,基于封建皇权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慈善多集中于官方主导,民间参与不多,随着社会性质变化,民间慈善及组织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政府与组织机构、个人间的责任范围与关系仍不够清晰。
西方慈善根植于宗教发展,慈善思想具有开放性,即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爱无远近亲疏和等级差别。受到个人主义影响,慈善思想以个人为基础,慈善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广泛认同,慈善活动呈现全民参与态势。受到商业文化影响,商品经济中形成契约观念,建立起权利义务关系,慈善思想具有契约观念和理性精神。
二、中西慈善组织管理及运行对比
(一)管理状况
中国的慈善组织与政府机关联系紧密,民间慈善组织数量众多,但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多是官方、半官方的慈善组织。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三类:一是官办民营性的慈善组织,其工作人员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享受财政拨款,如中国红十字会。二是基金会类型的慈善组织,其设立了监事会和理事会,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三是民办非企业类慈善组织。我国慈善组织的成员包括出资者或机构的成立者、管理层、志愿者三类。
西方慈善组织的性质是比较纯粹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和活动开展不太干涉。西方国家针对慈善事业大多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这为慈善活动制定了准则与规范,保障了救助效果,提升了相关工作的可考察性和透明性,保障了慈善事业的良性长期发展,也在社会范围内加强了民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信心。例如,美国慈善以完全公开透明为原则,募捐款项、组织会费、成员薪资、经费去向都登记在案,可供给社会大众查阅。除此之外,西方国家慈善组织的注册程序简单,监管较为严格。
(二)运行机制
关于资金,中国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企业或个人捐助、政府税收的减免等,大多集中于企业。筹资主要通过慈善组织募捐、网络募捐、单位、社区组织募捐、海外募捐等方式进行,同时秉持着资金只能用于相关活动开支,不能随意分配的原则。西方慈善组织筹资手段和渠道多样,充分利用自身经营收入,政府资助和个人捐款比例较高,其中网络筹资作用显著,美国慈善组织还根据捐助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策略。资金管理较为严格,注重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关于人员管理,中国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呈现出总体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志愿者数量较快增长的特征,组织不注重人才的发掘、培训,对在岗人员的物质补贴和制度保障也不够。西方慈善组织对于在岗工作人员有科学的薪资保障和薪酬激励机制,如以较高薪酬招募高级管理人才。注重人员队伍的扩大和专业性的提升,基于西方社会对慈善行为的鼓励而拥有庞大的志愿者及义工队伍,通过编写志愿者守则等对其加强管理。
关于评估与监督,我国民政部门通过年检对慈善组织的财务运行状况和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监督,并对不合格组织进行公示,税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主要审查慈善组织的资金使用状况。捐助方、媒体部门可进行舆论监督,除此之外,慈善组织可通过进一步制定制度规范进行自我监督。西方慈善组织的监督主体与我国大致相同,但其审查环节更多,透明性进一步得到保障,且对于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有较成熟严厉的制度要求和处理措施。
三、中西慈善事业发展对比
中国慈善事业开始较早,发展历史较长,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在近代受西方思潮影响,经新中国成立后的停滞,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快速发展,慈善组织大幅增加。但基于慈善思想转变具有困难性、多个慈善主体权责划分具有混乱性、相关制度政策具有不全面性、慈善组织管理及运行具有不完善性,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问题,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亟待进一步发展。
西方慈善事业发展早期表现为宗教活动,以基督教为代表。教堂、教会对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甚至一度垄断慈善业。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方社会动荡,社会问题多发,慈善事业进一步受到重视,商人对慈善事业的贡献日益显著。19至20世纪,现代慈善得以发展,表现为公民慈善和公开慈善,更注重慈善的公益性和专业性。政府介入进一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西方慈善事业在规模、社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四、经验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发现,我国慈善事业在慈善思想、慈善组织管理运行、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均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与差距。基于慈善的重要影响,我国应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我国慈善的完善与提升。
在慈善思想方面,应进一步改变原有思想中对受助方的差异对待,提升无差别性;进一步贯彻民主与理性,引导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提升慈善的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
在慈善组织管理运行方面,首先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条例,为组织发展提升制度保障;其次应寻求更合理可行的内部管理结构与人员配置;在资金方面,积极主动扩展资金来源,以创新精神推动资金保值增值;在人员管理方面,积极引进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和具体细则管理提升人员质量和管理效果,提升人员薪资;最后,在评估与监督方面,重视社会与内部监督,建立惩罚机制。
除了西方经验外,还应充分依据我国实情,推动慈善及慈善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婷婷.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慈善理念[J].法制与社会,2010(12):289.
[2]盛正子.当代西方慈善伦理及其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李海燕.中美慈善思想及现状的比较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 报,2010(04):27-29.
[4]杨义凤,邓国胜.西方慈善行为模式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天府新论,2013(05):84-90.
[5]徐初佐,徐维群.中西慈善管理差异论析——兼论胡文虎慈善公益[J].吉林工商學院学报,2016(04):117-122.
作者简介:张馨月(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发展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