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冯太后

2020-06-29任勇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6期
关键词:冯氏拓跋文帝

任勇

冯女是谁

史书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学术界只能因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北魏的太后、太皇太后,称她为冯太后。

冯女入宫

冯女是北燕国国君冯弘的孙女。冯弘有两个背叛他而主动投降到魏國的儿子,其中之一就是冯朗,冯女即是冯朗的女儿。北燕灭亡之后,冯女出生于父亲的封地长安。她的出生给冯家带来了安宁。冯朗在朝廷为官,冯母王氏相夫教子,冯女与她的哥哥一样,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然而这份安宁只维持了短短几年。

冯女未满八岁时,冯家再次蒙难,起因是她的叔父冯邈。当年冯邈随冯崇、冯朗一起降魏,被封为将军。一次奉太武帝之命率兵征讨柔然,因用兵不当而大败。拓跋焘听信奸人谗言,认为冯家兄弟当年降魏就是为了保住性命,是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忠于大魏,于是下令将冯崇、冯朗、冯邈等一律诛灭。一时间,冯家几门男丁被杀,女眷被押回京城为奴。

冯女的母亲在押解路上饥寒交迫,染病而亡。年幼的冯女被安排在洗衣局做杂役。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十几年前魏国攻打北燕之时,燕国国君为了求和,把公主嫁给了太武帝。如今那个公主已经成为魏宫里受人尊重的冯昭仪。当年的和亲并没有起到退兵求和作用,而今却以昭仪的身份改变了小冯女的命运,挽救了冯家的遗孤,并因此改写了历史。

冯昭仪之所以能够得到拓跋焘的宠爱,有了今天的地位,不仅因为她美丽、贤淑,也是因为她城府较深。她非常清楚拓跋焘的为人,清楚北魏皇宫里的潜规则,一直温顺、细心,小心翼翼照顾着拓跋焘的生活。对赫连皇后,更是尊敬百倍。拓跋焘非常满意,觉得她可以信赖。所以,当冯昭仪试探地提及她亡兄的女儿在魏宫为奴的事儿后,拓跋焘一口承诺让冯女进宫,与昭仪为伴。

就是在这里,让冯女真正长大懂事,不仅修读了经典,更学会了在复杂的宫闱斗争环境中怎样逢凶化吉、保护自己。

冯女在接受姑妈培养的过程中,认识了两个对于她未来至关重要的人。一个是常氏,另一个是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

拓跋濬,是太武帝特别宠爱的皇孙,从小聪慧,大气,为人处世有魄力,敢于担当,颇具天子风范。他年,拓跋濬登基,小冯女成为新君的第一个身边人。

手铸金人

文成帝拓跋濬后安李夫人,生下一子拓跋弘,李夫人加封为贵人。

公元456年,拓跋弘因聪慧伶俐,又是长子,毫无争议地被封为太子。但祖上在道武帝时曾效仿汉武帝给大魏朝立下规矩,即“子贵母死”。

这是当时大魏朝的例制,皇儿被立太子后,其生母要被赐死。那年,李贵人,不满二十岁。

李贵人死后,问题摆在面前。

其时,拓跋濬想立冯氏为后,但北魏王朝有个惯例,立后必须要经过一道手铸金人的程序。所谓手铸金人,即太后与皇帝共同商定的皇后候选人,要亲手铸造一个金人。若是铸造成功,方可立后,若是不成功,按照祖先的说法,那是不祥的预兆,这个女人是万万不可立为皇后的。

是日,手铸金人大典如期举行所有的程序都进行完毕后,一个十分精致、金光闪闪的小金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一片欢庆声中,文成帝拓跋濬亲自把册封皇后的诏书和玉玺交到冯氏手里。所有的嫔妃和文武大臣都跪倒在地,给皇上和冯皇后道喜。

手铸金人,冯贵人是做足了功课的。表面看,冯贵人只是一个与世无争、没见过世面且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然而她的身后却有一个足以担起谋略家称号的亲姑母。冯氏太皇太妃对大魏宫廷之事研究很深,且颇有城府、不露声色。当年其作为北燕国向北魏求和的筹码嫁给太武帝拓跋焘时,并没有想到冯氏家族的女流能有今天的辉煌。她把自己的亲侄女从洗衣局里搭救出来,留在自己身边百般训导,千般培养,就是盼望有朝一日出现奇迹。关于给皇上生皇子之事,以及手铸金人之事,太皇太妃都事先应该给冯贵人仔细交代过,而且连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指导与安排。就在李贵人被赐死的那些日子里,太皇太妃在私下还请了宫廷里最好的铸造师,为冯贵人讲解手铸金人的程序、方法,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

天生聪慧的冯贵人,一铸成功。

初次听政与斗法

三岁即立为太子的拓跋弘,从此便一直生活在冯皇后身边。冯皇后对他的抚养、关爱与教育,也可谓不是亲母胜似亲母。

公元465年,小人乙浑害死文成帝拓跋濬,企图霸占皇位。冯皇后沉着冷静,一方面暗中委托佛教大师昙曜将太子弘保护起来,一方面以大无畏的气势和魄力粉碎了乙浑乱党的阴谋。最终,12岁的太子拓跋弘成功继任皇位,史称献文帝,尊冯氏为太后。

冯太后听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重组内阁。第二件是清理乙浑残余势力。她的策略是,罪大恶极的决不轻饶,罪不至死的尽力争取过来,一意孤行的放缓处理,尽量让矛盾由大变小,有小到无,保稳定,保发展。

公元467年秋,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诞生。冯太后在朝堂上,宣布把江山和朝廷交还给献文帝,她要用主要的精力抚养皇孙,不再为朝廷费心了。这段时间,献文帝几次与他的皇叔、帝师拓跋子推私下议论,如何才能让太后把权力交出来,没承想,皇权的移交,太后做得那么大气,没有丝毫的留恋。据拓跋弘观察,太后不是那种对皇权没有兴趣的人,如今朝廷上下,全都是太后的体系,他认为太后是欲擒故纵。

公元469年,三虚岁的拓跋宏立为太子。按照祖上留下的例制,宏儿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这位李夫人与献文帝感情颇深,因此他认为此事完全是太后为了巩固在后宫的地位而故意安排的。

于是,拓跋弘开始行动了。他先是在朝廷里安排自己的人,联系“宗室五王”,搭建内阁中的内阁,架空太后安排的老臣。紧接着又找借口将李奕和他的一位兄长全家十几口杀掉。之前,太后只以为拓跋弘心胸狭窄,没曾想他竟然动起真格。李奕一家血淋淋的场面让她心如刀绞。

而献文帝,内心也极其孤独与忧郁,他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不再做皇帝了!

公元471年,拓跋宏登基,史称孝文帝,尊冯氏为太皇太后。拓跋弘被尊为太上皇。

五歲为皇的孝文帝暂时还不能明白,此时的他只是太上皇与太皇太后政治斗争的一粒棋子。太皇太后为孝文帝立下规矩,每天退朝之后必须回到她的身边,对皇帝的培养和教育,是太皇太后说了算,他人不得干涉。小皇帝拓跋宏才是太皇太后的未来,对拓跋宏的教育一定要严格,献文帝身上的教训,绝不能在孝文帝身上重演。太皇太后虽然不坐朝,但是一直在人员任免、财力花费等问题上制造些小麻烦,让拓跋弘知道太皇太后的存在。

这期间,献文帝迷上了佛教,并在平城建了一座超级寺庙——永宁寺,另外又给自己建造了一座粗糙而浩大的“崇光宫”,在“崇光宫”附近又建了佛寺“鹿野佛图”。公元476年7月,几位老臣向太皇太后密奏,太上皇最近政事不问,恍恍惚惚,人心不稳,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力挽狂澜。

太皇太后让孝文帝下令,重新布防驻京军队,平城戒严。

太皇太后赐拓跋弘一杯毒酒。“母子”斗法,至此画上句号。

太和改制

太皇太后冯氏一生做的两件大事,第一是培养了一代明君孝文帝,第二是与孝文帝一起致力于太和改制,都与孙子拓跋宏密不可分。

拓跋宏三岁为太子,五岁登基。在登基之后的几年里,小皇帝成熟得很快。冯氏对孝文帝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凡事不能怕,摔倒必须自己爬起来,绝不能宽待自己的错误,遇事自己先想办法,朝廷大事绝不能任性,事情不明朗时绝不能表态,更不能采取行动。她要求小皇帝上朝听政,退朝读书,两不耽误。

冯氏还让小皇帝在“游戏”中历练。第一个“游戏”,就选择了国家的刑罚。魏国的刑罚太重,太残酷,大致传承了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族诛制和门诛制。族诛最重的株连九族。而门诛是较轻于族诛,一人犯罪只灭门,不再诛杀亲族。冯氏让孝文帝明白,族诛和门诛已经让天下人谈“刑”色变,是大魏朝之不齿,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于是孝文帝先后下令彻底取消了族诛,门族只有在特大案件下实施,并且试行用流刑(流放边远荒芜之地服劳役)取代肉刑,废除裸体受刑的法度,取消了死刑中的轘杀(五马分尸)和腰斩,最终于公元481年完成了大魏国律令的修订。他的做法不仅得到太皇太后的首肯与朝廷上下的支持,更得到天下人的拥护。

孝文帝的第二个“游戏”是废除禁田。他与太皇太后达成了共识,祖上传下来的禁田制,虽然满足了鲜卑人骑马纵横的习性,却给朝廷和黎民种下了祸根。

不久,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孝文帝颁布了解除禁田的诏令。

百姓手里,重新拥有了土地和牛羊,顷刻间普天之下欢欣鼓舞。大魏朝廷在老百姓心目中重塑了形象,孝文帝在“游戏”中完成了他的文治作业,太皇太后非常满意。然而这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

公元477年,孝文帝拓跋宏在继位七年之后,改年号为“太和”。太和年间,孝文帝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铺天盖地的灾荒。各地纷纷来报,粮食告急,灾民泛滥,饿死病死数量剧增,更有甚者,朝廷命官和贵族中也有此类情况出现。孝文帝当然明白,出现如此的灾荒,直接原因表面是频发的涝灾和旱灾,但根子却在治国理念与立国制度上,因此仅仅在刑律和禁田制上做文章,还远远不够。

在太皇太后的策划下,逐渐长大的孝文帝一马当先,太和改制开始了。

孝文帝下了一道“逃荒令”,号令大魏王朝的贵族和皇族,不得强行滞留灾民在原地“等死”,允许灾民外出,往富庶之地逃荒,以自救。“逃荒令”虽不好听,却给成千上万在饥饿中等死的灾民以一线希望。

公元484年7月23日,十八岁的孝文帝颁布“俸禄制”,明确规定因班禄而增收的赋调定额,固定官员和贵族俸禄所需的总额,不再允许官吏加码盘剥,牟取私利;把商人从赋调征收中分割出去,避免官商勾结,营私舞弊;此令之前的贪腐行为不再追究,同时大赦天下;此令之后,仍敢于贪腐的,受贿一匹,即行处死。“俸禄制”的实施彻底结束了大魏王朝官员没有俸禄,从制度上滋生腐败、保护各种非法收入的情况。

太皇太后与孝文帝推出的另一项改制,是“均田”,那是朝廷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可以极大地满足黎民百姓的生存需求,调动其农耕生产的积极性。横挡在均田制面前的是林立于北方大地上的坞壁。坞壁,形象地说,就是堡垒,是古代以宗族或地主为特点建造的,既可以居住,又能组织生产,还能抵御外侵。坞壁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以宗主豪强为首、以家族首领为首,以及以地域或阶段性流民自然形成的坞壁组织。

坞壁不除,均田难行。此时出现了两位李姓汉臣,一位叫李世安,在相州任刺史期间成功地铲除了坞壁邪恶势力,却得罪了皇族大员。另一位是太皇太后改制的搭档李冲,就是他向朝廷极力推荐了李世安,太皇太后力排众议,大胆重用。公元485年11月,孝文帝拓跋宏号令天下,颁布“均田令”。为了防止豪门贵族和地方恶霸因“均田”而产生的敌对情绪转化为叛乱,朝廷以东阳王拓跋丕为首,组成一支应急武装,加强训练,随时准备应付不测。孝文帝拓跋宏专门抽调刚直不阿的官员,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监察力量,分赴各地,督察户籍核查、“均田”的实施,查办处理班俸禄和均田以来的各类案件。

之后,太皇太后又马不停蹄地推出了“三长制”,即朝廷设立最底层的官吏,把朝廷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角落落,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谓之三长制。“三长制”的推行,与俸禄制、均田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北魏时期发展生产,增长赋调,净化吏制,稳定民生,抗拒灾害等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公元490年,49岁的冯氏因病与世长辞,葬于平城北面的方山永固陵。她之所以选择葬于此,是希望继续面朝平城,看着孝文帝和他的追随者们如何将改制和文治继续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

冯氏拓跋文帝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贾生与文帝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化蝶
止谤妙招
领导是咱老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