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2020-06-29曾小慧
曾小慧
一、教材分析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既有童话、诗歌,也有神话、寓言。这四篇课文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陋,或赞美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联想、想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其以真、善、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先民解释世界的一种尝试。本单元中的《女娲造人》就是一篇神话故事,其根据古书中的相关记载演绎、扩充而成。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演绎与扩充,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表现出人对自身来源的好奇与求索精神。
本单元写作训练的重点是联想与想象。其中,联想指的是形象、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想象则是根据已有、已知的东西来创造出新鲜的、不在眼前的事物,二者都是重要的心智能力。初中学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适当地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复述故事、口头扩写、书面改写等多种形式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知识,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2.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并与古籍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找出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之处。
3.体会联想和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形象,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力,立足文本向多方面延伸,尝试创编神话故事。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教师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其一,女娲造人的故事源于先民的创世神话,由此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先民们为努力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是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展开神奇的想象的;其二,作者在改写原始故事时也运用了生动的想象,将古籍中的寥寥数语扩充为一个有真实感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外神话故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远古时代,因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人们就通过想象创造了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和具有神力的神话人物。请同学们看图片,这些神话故事是什么?(PPT展示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故事图片。)
1.谁能用科学的说法来解释人类的起源?
明确:人类是由古猿经过长期的劳动进化而来的。
过渡语:古时人们对这个问题不能有科学的解释,于是通过想象创造出了一则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则故事改编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女娲
1.你会读以下字词吗?能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吗?
PPT出示:
2.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东西?
要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要求复述清楚六要素。
明确:女娲造人的故事;回答了“人是怎么来的”的问题。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在造人的前后,女娲有怎样的情感?
要求:在原文中找答案。
明确:作者借助想象的翅膀,使女娲的人物形象变得十分突出。她是神通广大的“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但是她也有人的情感: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这些使女娲感到寂寞与孤独;“人”的产生使女娲体会到做母亲的欢喜和欣慰;晚霞里女娲的忙碌和疲倦,表现出一位母亲的勤劳、伟大。因此,女娲身上既体现出神的威力,也体现了人的品格。
3.分层解读,明确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4—16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起源。
第三部分(第17—18段):叙写女娲想出了让人类长久绵延的办法。
(三)分析品味,赏识女娲
1.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并齐读这篇神话故事的古籍原文《风俗通》,思考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补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具体过程,以及“人”被造出来后女娲欢欣喜悦的情形。
2.与《风俗通》相比,课文有何优点?
明确:与原文相比,课文讲述的神话故事内容更加具体,语言更加生动,人物更加鲜活。作者在《风俗通》精要简略的文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何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作出想象。同时,作者还赋予了女娲以人的心理、人的情感和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出来的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乎人情事理,而这正是这篇神话故事真实感人的原因。
3.這篇神话真实感人之处在于对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和环境的描写,试从这三个角度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明确:作者赋予女娲以人的情感意志,具体表现为:在广阔的天地、苍茫的原野上,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第四段写到,水中映出她或“笑”或“生气”的面容,激发了她的“灵机”,展现出了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女娲形象;“人”的产生,使女娲产生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第十三段里晚霞和星光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女娲的忙碌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伟大的身影。
小结:想象是思维的结晶、智慧的火花,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四)质疑研讨,探究女娲
1.作者想象女娲造人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生机,让自己不再孤独,那么同学们认为,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合理的基础上畅所欲言。例如:是因为人也有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可以帮女娲管理大地上的鸟兽虫鱼;是因为女娲有爱心,想当妈妈;等等。
2.探究:女娲造的两批人有区别吗?(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究。)
预设:①没有区别,因为用的材料都是黄土,所以应该是一样的,都是黄皮肤。②会有区别。因为女娲造出的第一批人是经过精心构思以及不断揉捏而成,而第二批人是她用藤条蘸泥随意挥洒而成的。因此,第一批也许会更漂亮、更聪慧,第二批人外形会较粗糙;第一批人可能更高大英俊,第二批人或许长得更矮小;第一批人造得慢,所以性子可能会慢,而第二批人造得快,所以脾气可能会更急躁……
3.思考:这两批人天生会有素质上的差别吗?为什么?
明确:每个人生来是没多大差别的,差别主要是后天造成的,比如个人的学习习惯、努力程度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为了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我们要敢于承受困难,经得起磨练,努力锻炼自己,就像第一批人经过女娲的精心构思和揉捏,如同经过不停的磨练一般,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坚强、勇敢。
4.女娲为何不让人拥有无限的寿命呢?想象一下当时女娲的心理活动。
明确: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尽情打开自己的思维,放飞自己的想象。
预设:①女娲想,如果人人都有无限的生命,都不会死亡,那不跟神一样了吗?人太多了,大地就会承载不起的。②女娲想,如果人不经过生老病死,没有经历磨难,就不会懂得生活的不易、生命的可贵,就容易变得懒惰自私、没有活力。③女娲想,人在经历过生离死别后,就有了痛苦的经历,就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④女娲想,虽然人没有无限的生命,但可以男女配合,把生命繁衍下去,这样人就更会懂得如何去爱了……
(五)总结全文,学习女娲
小结:人类只有通过繁衍生息的方式将生命与文明代代传承下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的生命非常宝贵、美好。我们既可以欣赏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也可以感受人类社会的友好和善,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六)联想想象,拓展练习
过渡: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改写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则神话,同学们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它尽可能地丰富起来。
PPT出示:
吴刚伐桂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①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②,谪③令伐树。
【注释】①斫:砍。②过:过失。③谪:被降罪。
1.师读生译,教师点评。
2.学生思考讨论:你觉得可以在这则神话里补充哪些内容?
明确:被降罪的原因,对月桂树的描写,砍树的经过,对吴刚的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
八、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在《吴刚伐桂》这则神话故事原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其改编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在内容选择和问题引导上,牢牢地把握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首先,课文是一则神话传说,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详细地讲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非常契合七年级学生的探奇心理。其次,课堂教学以看图猜神话故事为始,能够快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精彩的莫过于“质疑研讨,探究女娲”这一环节。在学生们探讨完女娲造人的原因之后,教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顺势结束本课,而是就女娲造人的两种方法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女娲造的两批人会有区别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点一下就被激发了,各种看法层出不穷,场面一时热烈了起来。而教师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再次抛出问题,让学生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明白后天教育和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如是,教师就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女娲为何不让人拥有无限的寿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积极性再次达到了高潮。
2.教师用激情感染了学生,并适时地对其加以点拨,使整堂课热烈而有序地进行下去。
这堂课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情绪在课堂中的作用。当老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时,学生也必将受到感染,被带入课堂和文本里,和老师、同学一起质疑问难,探寻课文的内涵和奥秘。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量具备文学家的渊博、演说家的口才、表演家的现场表现力和心理学家的灵敏洞察力,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明确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应该摒弃患得患失的心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尽情品读文本,发散思维,放飞想象,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地。从这个角度上看,本堂课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念,从导入新课到课堂解析再到拓展训练,教师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
4.语文课要想讲出语文味,语基训练不可忽视。
语文课文的载体是文学性的语言。因此,语文课应该在故事的赏读、人物的赏析、语言的品读等方面下功夫,深入品味其文学性之所在。本堂課依托“女娲造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文本的品读、女娲形象的分析过程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最后又在“拓展练习”环节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其写作能力。
十一、参考书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2.冷媛主编:《学海风暴·语文(七年级上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恩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