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020-06-29郑兰英
郑兰英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该单元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感受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文中丰富深沉的思想情感,感悟亲情,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和德性教育。
四、教学难点
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紧扣“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切入,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慢嚼细节,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疗,6月回农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2年1月住进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时年21岁。后从事写作。该文发表于1981年,作者时年30岁。
(二)重点字词
(三)引用史铁生的文章,引出后面对课文的思考
那時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四)朗读课文,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味课文在平静内敛中表现深沉炽烈情感的叙述风格。
1.作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母亲希望“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请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母亲希望儿子怎么活着才能走向自己的幸福?
明确:课文有两处写到母亲说“好好儿活”。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儿活”,是因为她看到“我”双腿瘫痪后,“我”是怎么样的状态?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她是怎么样做的?
明确:
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
偷偷的听我的动静——牵挂、关切;
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
忍住哭——坚强;
说“好好儿活”——坚韧。
3.母亲希望儿子要“好好儿活”,她自己活得“好”吗?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深感母亲的“苦”的句子,深受苦楚的母亲,是怎么做的?说说这些句子流露出“我”或母亲怎么样的情绪?
她,一方面自己身患绝症,另一方面儿子瘫痪。但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她的“苦”体现在:既要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又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带着对一双儿女的牵挂离世。
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只有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才有这种力量。
小结:作者借助几件平常小事进行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作者非常注意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并通过对比来表现对母亲的深情。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坚定的鼓励;“我”对母亲病情的浑然不知与母亲的宽容等等。作者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刻画了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2.认真回想,写一篇表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作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怀念》。
(二)聆听母爱
老师配乐朗读,温馨提示:一边听,一边划出课文第3-5段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感受文中无处不在的母爱。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学生先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
挡在窗前——理解、体贴;
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
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2)除了直接描写母亲外,文中还有一些间接描写的句子,也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读一读,体会体会。
1.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这是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听到我愿意出门看花时的那种喜出望外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现了母亲对我极其深切的爱,渴望着能帮助我减轻痛苦。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最深沉的怀念。
2.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里记叙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母亲一生艰难,少有幸福,然而在临终前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而只有对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几句充分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也融注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三)结合上下文思考,理解母亲的深情
1.再次理解:“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是母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表达了什么含义?
①(母亲)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兒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得。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含义: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指“我”已想通,不再因为残废而自暴自弃了,要好好活,照顾好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我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感悟了生活的真谛。
史铁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苦难后,才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对生活要一直有希望,你永远预料不到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活在当下,就像那些北海的花儿一样,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性格。人也是一样,活出自己的本色最重要。
2.概括母亲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①细心体贴: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比“我”还敏感。
②坚忍顽强:母亲肝痛到了极点也不肯叫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心绝望,而总是耐心劝导激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的“好好儿活”,活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④伟大无私,慈爱容忍: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我”暴怒无常,母亲却只有理解、安慰、包容,而没有任何责骂,对“我”承受的瘫痪只有最深的理解。
3.阅读全文,说说都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①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感情贯穿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写景抒情,描写斑斓热烈的秋花,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
②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第1、2段,母亲已是病危,“我”却一无所知,反而暴怒无常,给母亲增添痛苦。
③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最后浓墨重彩描写热烈的秋花,含蓄而又鲜明地表明作者终于走出困境,已振奋精神,昂扬面对苦难的命运。
(四)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好好儿活”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态度?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母亲让“我”看菊花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