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特色助力学校品质再提升
2020-06-29姚莲彩
当前特色项目建设工作在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实现学校品牌建设“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时代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如何基于自身优势选择适切项目,如何通过整体设计推动工作落实,最终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这些都需要审慎思考。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英语学校为例,我校在历经22年成功打造学校英语特色品牌的基础上,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校内科学教师数量足、专业强以及大多数家长在科技领域工作的有利条件,于2015年选择了发展科技教育特色这一全新生长点,并抓好关键环节深入落实,促进了学校发展的再飞跃。
一、有效发动全员,形成特色建设行动共识
1. 培训引领,凝聚学校发展方向共识
要想发展科技教育特色,首先就要凝聚学校全体人员对这项工作的共识。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体验活动,如邀请科技领域专家到校进行全员培训、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分享交流、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参观体验和观看科技强国视频等,以此让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在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推动科技教育在校内的扎实开展。
2. 系统规划,明晰阶段发展“可视化”目标
凝聚发展共识是打造科技教育特色的第一步,要促使工作真正落实,还需要有顶层的系统规划。为此,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由校长和教导处主任亲自担任正、副组长,全面领导特色创建工作,同时由各部门主任和科学组教师担任主要成员,扎实推进具体工作。此外,我们还邀请省市科学教研员参与指导,制定了《英语学校创建科技教育特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特色创建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具体实施策略。其中总目标围绕特色品牌建设、师生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内容:(1)有效提高师生科学素养,确保进入全市前列;(2)争取在市级范围内打响本校科技创新教育品牌;(3)争取拥有代表市区参加全省乃至国家级科技创新方面比赛的资格;(4)着力培养2~3位优秀的科学专职教师;(5)培养30位左右拥有较强创新特质的学生,并指导他们在省市级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我们还依据不同学年度,提出了每一阶段工作的关键词和具体目标。
二、抓好教学主阵地,提供特色建设专业支撑
科学课教学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的主阵地,是全面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为落实好科学课教学,我校专门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并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最大限度地为科技教育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1. 适应教学需求,打造专业化科学教师团队
我校由校长和教导处主任两位科学教育资深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学管理工作并兼职教学,同时根据科学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要求,配備了物理、化学、计算机、数学等专业的高水平教师担任专职教学工作,使得科学教学具备了较高起点。为全面提高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积极推动科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常态开展,并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保障,除省市内的培训学习外,先后组织科学教师到江苏、上海、广东深圳、云南昆明等地参与培训学习。教师们通过外出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优秀课例,吸纳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前沿信息,有效提升了组织教学、创新实验等能力。
同时,我校还坚持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承担“科学课中自主探究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活动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的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中,全体科学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实践,探索出科学教学的“情智教学”范式。在这一范式引领下,教师组织教学自如高效,学生实验探究积极主动。
2. 落实关键环节,推进实验教学和开放式课堂建设
科学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培育科学精神至关重要。我校利用新建教学楼的契机,重新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实验室、准备室、仪器室,做到布局合理、面积达标、设备齐全、使用便捷,为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硬件保障。为落实实验教学,学校还要求实验课必须在实验室进行,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同时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列出各年级在每学期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目录,明确所需实验仪器和用品,并将实验目录下发到所有科学教师手中。学校还将实验目录做成展板,装订在实验准备室的醒目位置,时刻提醒科学教师按照目录和计划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此外,学校还鼓励科学教师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园中的科技元素和社会公益性资源营造开放式课堂。如学校里的气象观测站、科学文化墙、种植园、养殖园,以及市内的科技馆、科普基地等,都成为学生触摸科学的课堂。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认真记录、思考总结,了解科学来自生活、为生活服务的道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校科学组教师还每晚为学生提供一个亲子小实验,并把实验方法和步骤做成PPT发给学生,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后期再对学生上传的实验照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答疑。亲子小实验活动在提升孩子探究乐趣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居家生活,密切了亲子关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同步进行环境重建,让特色在校园内具象化
在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建设过程中,如何通过营造科教氛围、拓展科教资源,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科学,进而爱上科学?2013年9月,我校崭新的教学大楼投入使用。为了让校园在新起来、亮起来的同时更加突出科技特色,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进行了特别设计。
1. 建设生态化校园,拓展科技教育资源
我校在启动科技教育特色建设之初,正值学校“英鹰”文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之际,于是我们萌生了建设“生态化校园”这个想法。本着“丰富种类、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果实丰富”的原则,我们专门深入园林公司的田间地头选购了30余种绿植,在学校门楼上方、教学楼外墙面上进行了立体化种植。同时,我们还在校园东北角开辟出一方小小的情智园,里面集养殖和种植于一体,有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树,韭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还有金鱼、兔子、鸽子等小动物。孩子们既可以在园内照料植物、喂养动物,还可以在园外阅读、散步。园内的累累硕果见证了孩子们的文明素养,而孩子们也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培养起爱护花木、科学观察、共享成果等素养。经过四年多的悉心管理,如今我校的绿化已成为全区学校绿化的典范,生态化校园更为科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 创设互动体验空间,彰显科技教育魅力
小学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走近科学、研究科学,我们在教学楼一楼走廊处建设了一个校园微型科技馆—科技长廊。在廊顶上的巨幅画报以及两侧廊柱上的电子灯箱上,既有关于人类科学发展进程的详细介绍,也有对于各类科学知识、各种科学现象的生动讲解及展示。我们还购置了新颖有趣、便于操作的科学设备和仪器安装在走廊内,如有趣的无皮鼓、神奇的光压风车、好玩儿的哈哈镜等,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魅力。如今科技长廊已成为我校师生走近科学、探索科学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展示我校科技教育特色的一扇窗口。
此外,在我校教学楼一楼走廊上还有一面“神奇”的墙,被学生们称为“科学回音壁”—只要你把不懂的科学问题写在纸上贴到墙上,很快就会得到许多答案。我们希望给孩子们搭建一个无障碍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提升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组织科学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定期将问题进行整理分类,针对评选出的最有价值问题和最佳答案分别授予“金问号奖”和“金钥匙奖”。“科学回音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每天放学后这里都人头攒动、讨论热烈,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让师生共享特色教育成果
为深入引导学生在科技探究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还通过搭建多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展示的机会,使师生共享科技创新的成果。
1. 丰富科技社团活动,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成立科技社团能够为那些在科学课堂上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也便于学校从中发现、培养更多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我校从学生的兴趣和成长需要出发,建设了多个“英鹰”科技社团,包括种植社、养殖社、气象观测社、创客工作室、机器人社团等。为保证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开辟了种植养殖基地,购置了气象观测箱、3D打印机、机器人等教学设备,通过自主报名和选拔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出一大批热衷科学、乐于实践的学生,并选拔有专长、有想法的教师组成辅导团队,组织学生进行每周1~2次的免费学习。很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和相关赛事脱颖而出,取得优异成绩。
2. 办好校园科技节,提供学生创新展示舞台
校园科技节作为我校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迄今已连续举办九届,它既是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会,也是展示学生创意灵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舞台。为了办好每一届科技节,学校不断优化比赛方案、精心遴选活动项目,无论是低年级的亲子项目,还是高年级的创新体验项目,都力求既能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又有利于他们动手动脑。学校还选拔出热心参与活动、有一定动手和指导能力的学科教师成立“科技中心”作为临时智囊团,为学生答惑解疑;利用教学楼一楼走廊墙面长期开设“金点子吧”,鼓励学生交流创意想法,改进制作计划和实验方案;利用教学楼大厅的展示臺设置“展示中心”,展出学生精美的科技作品供全校师生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优秀选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介演示,让更多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被评为河南省科技特色学校,连续五年获得洛阳市科技创新比赛团体优秀奖,学校教师也在各级各类科学优质课大赛中屡创佳绩,共有20余节课获得国家及省市级一、二等奖。
人物小档案:
姚莲彩,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英语学校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河南省首批优秀中小学校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育专家、河南省优秀管理人才、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