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活力和人文传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
2020-06-29卿青芳
卿青芳
【摘要】和者,谐也。现代化校园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展现时代活力,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有时代活力,更要有人文传统,它是时代活力与人文传统结合的一种精神契约。
【关键词】时代活力;传统;共建和谐; 现代校园文化
“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之一,也是事物独立存在、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最佳状态。它不分时代,不分区域,不分类型。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师生之间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引导下,融合着时代活力和中华人文传统的被师生认同的一种精神契约。在这个5G时代,我们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人文传统的底色,利用各种条件创造性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和谐校园文化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时代活力的一种文化
和谐是现代校园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括了和谐的要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时代的活力需要个体之间的和谐。因此,建设最适宜现代化学生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营造师生共同的和谐家园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的。教育不仅要面向现代化,还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2017年的语文新课标,特别提到了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包括了对中华传统的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现代学生在这种新课标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理解和批判性地继承,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共同的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表达,展现出中学生求知的活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短期的教学任务,满足升学的需求,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步入社会跟社会和谐相处,进行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现代化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适应不断调整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也要体现终身教育的需求。
终身教育体现人际关系的教育,所以和谐的校园还应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教育中如果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也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同时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学校各级成员,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资源最大的共享,才能达到进步的最大化。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有“家”的温暖,师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的学校怎能不发展?当师生把这种时代赋予的主人翁意识带到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样的校园怎会没有时代活力,怎能不和谐?所以,和谐校园文化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有时代活力的一种文化。
二、和谐校园文化要蕴含传统人文精神
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人文传统,因为和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广雅·释诂三》:“和,谐也。”和,就是和谐。“和谐”本义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传统主流思想都认同“和”文化,比如儒家强调“和为贵”,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的“仁”就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道家主张看似无为,实则就是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啊,这个顺其自然不就是和谐吗?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所以,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怎能离开传统的人文精神?正如苏联现代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集体需要依靠传统来巩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传统,当然算不上好学校”。好学校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传统文化。当然这种人文传统还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在管理中进步,最终把中华人文传统内化形成自己学校的人文传统。我们建议其中的文化管理,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渗透、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三、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校园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统一
由于环境的外化表现作用很强,很多学校的建设都会先从环境入手,尤其是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很多新建的学校在设备上已经达到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但是就这点硬环境还不够,还需要校训校歌课堂等软环境。需要移动的会说话的处处可见的文化墙,如文化长廊,餐桌图片,板报宣传,校园无处不在的温馨提示语,宿舍标语,这些都可以让文化的气息破墙而出,跃然纸上。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人文讲坛和其他主题活动等,都可以渗透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这些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形成和谐人格的载体就是学校的软环境,它隐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办学思想,教师要积极引导,有效利用。可以立足校园环境,立足教材文本,立足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引导,多角度多样化进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当然,真正深入内心的和谐教育是每日的课堂软环境,所以教师要发挥在校园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生能日日有所收获,节节有所长进。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有进步。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希望教学教长,他赞扬对他有启发的学生,如“起予者商也”。如果师生教学共进,这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另一可喜表现。当然,在日常教学中,将深厚的文化积淀融于开放而富于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将浓郁的文化氛围结合着清新的时代活力,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真正达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杜威说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如果让学校师生都能够感受并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师生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一位校园人都是学校的一张名片,融合着人文传统和时代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每一位校园人应该接受、认同和内化的。这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现代化的需求。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新课标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9089)】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吴式颖等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