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1+5+5”人才需求模式研究
2020-06-29李巧玲
李巧玲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必须有人才的支撑,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就要落实和执行“农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发展措施。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产生背景及发展机遇,针对目前农村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1+5+5”人才需求模式的创新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乡村振兴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机遇
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做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统分析了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真研究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政策措施,总结了2017年及过去5年的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2018年,我国出台了多个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相关配套规划。
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将来的农村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新时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前,发展滞后是我国乡村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城镇发展进程中无法突破的一个难题。城市的长期吸虹效应,导致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截至目前,已有接近2.8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在某些人口流出省,乡村耕地抛荒比例已经到达了1∶4。人才缺失与生产要素的薄弱,导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大工业园区和新兴产业聚集,甚至在部分乡村农业生产还存“靠天吃饭”的现象。
5 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是我国深厚底蕴的标志,而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乡村,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历史上盛世的重要标志就是富庶的乡村、富裕的农民。因此,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优先发展一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方面,这是充分肯定乡村的地位和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中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庞大决定了农业农村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村如果难以实现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讲到:发展是当前中国第一要务,人才资源是我国第一资源,创新是每个行业的第一动力。引申一下,农村要发展,人才要引进,振兴要动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振兴。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机遇。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因此,加速部署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农业的人才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进一步来讲,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的是乡村。在乡村,社会整体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在道路交通、基础生活设施配套、医疗教育发展、文化休闲产品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使乡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乡村人才留在城市的概率远大于归乡搞建设,人才都流往城市,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最突出。首先,人才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其次,劳务输出。在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趋势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流向城市后,参加农业劳动的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年轻的青壮年都向往城市,不愿留在农村劳动。最后,农村的生产生活環境较差,难以留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农村变成“空壳”化的状态,长期处于低发展、慢发展状态。
改变当下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转折点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之后。“乡村振兴”重新确立肯定了乡村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奠定了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基调。如果对“人才成长”这个关键词缺乏深入探讨,将致使“乡村振兴”很难落到实处。人才培育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要义所在。要想高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以往的人才发展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形成前瞻性、有机性和战略性的构想和工程,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伟事业。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1+5+5”人才需求模式创新研究
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农村经营人才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工,支持各类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下乡兴业,鼓励各类需求人才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各显神通。基于此,本文提出5种人才发展观:“1+5+5”模式。1指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第一个5是5种人;第二个5是5种人做的5种事情,如图1所示。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对人才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国家提出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农村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农村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乡村发展的成果和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机遇,及时抓住历史重要时间节点,增强乡村人才责任感、时代感,使乡村发展得更好。
乡村是一种地域综合体,具有生态、人文、经济特征,同时兼具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融互通、生死与共,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乡村旺则国家旺,乡村败则国家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焦点正是在乡村,在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繁重的任务在国家,最广泛的基础在百姓,最深厚的根基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
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实现国家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首先,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将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乡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舒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乡村中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力、土地、资金、产业四位一体汇聚的良性循环。其次,大力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将区域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产业聚才,不断加强特色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实用人才;同时,还应该着重培养领军型、创新型人才,着重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人才,让这些人才可以引领农民突破现有瓶颈。积极利用农村电商、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延长产业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还应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挖掘农村多种人文资源,突出以美丽乡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二)“5+5”的内涵及对人才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国家现代化新征程的唯一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目前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新时代乡村人才发展战略构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动力之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的缺口主要表现在与第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营、技能、带动、服务、社会5个方面。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相比,人才储备相差甚远。农村实用人才无论从量上还是从人才结构上看都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尽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每个省份不断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探索路径。但纵观全局,惯性思维甚至固化思维仍处处可见,很多地区的发展没有预期的效果好,很多地方千篇一面,使乡村人才工作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不能真正体现、整合、优化发展乡村人才队伍。要想真正改变现状,只有改变常规,敢于创新,注重实际,除旧迎新,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储备库和制度创新的实验田。换言之,要将全面发展的英才吸引到乡村,必须进行非常规的创新探索,全面带动乡村发展。为了解决上述乡村振兴实施中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5+5”人才需求模式。
1.主人主体
主人即原住居民。要正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尊重广大农民期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当下的任务是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幸福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深植每个人的心中。原住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原住居获得幸福感。
2.强人强制
强人强制即“村霸”执行制度。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在中国部分偏远农村,还有许多群众从未接受过教育。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完全普及汉语,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是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唯一语言。在上述这些地区,由于群众受教育水平低和语言不通等问题,使当地居民接受并统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这种新观点更加困难。因此要想在农村地区改革农村政策,必须在村上产生一个或一些“强人”,必须高度重视主要乡村干部的选用。长期以来,乡村干部的选用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这一点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得到了明显加强。现在,农村发展和管理对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干部在国家干部体系中处于末端,但具有重要的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下调度的关键,因此,选择优秀的乡村干部,能够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乡村干部是党和国家与广大农村联系的大动脉。我们需要这样一些干部,本文称之为“强人”。“强人”的意思是这种人物必须有足够的魄力和威望,能够统一村民的声音。每个村子或每个地区的农民必须有这样一个领头羊,使每个村民遵守村庄的规章制度。强制指强制执行规章制度,而不是强势,也就是说,“强人”干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必须按照制度(国家利好政策)办事。不能将村民置于制度之外。规章制度由“强人”按照村民一起制定的规矩执行,这就是强人强制的内涵。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充分激发基层党建的“头雁效应”,盘活乡村振兴的各方资源,绘制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3.能人能干
能人能干即具有项目、技术、资金的人带领大家致富。乡村有土地,有村民,有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有强人统一声音,接下来,发展乡村需要能人,能人是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人,包括:大学毕业之后带着技术回乡创业的人;在外地或城市打拼多年,回故乡发展的人;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技术及资源,受过城市文明的洗礼,拥有先进的理念。俗话说得好:“落叶归根。”不管人走到哪里,家都是永恒的主体,这类要回乡做项目的人,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减免了税收。这些利好政策吸引了带着资金、技术的能人回乡创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发展、服务提供、文化营造等众多机遇,这些人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项目支持。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培养;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总而言之,只有重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利用好乡土人才,能够真正将其培养成能工巧匠,使农村处处充满“工匠精神”,让乡土活力再现,让乡村生产生活更丰富多彩,让乡村振兴更有希望。
4.高人高招
高人即专家、学者。乡村规划有了乡村的主人、强人、能人,就相当于乡村有了原材料。有了技术,就有了资金,接下来需要更好地落地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大盘棋,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要推动乡村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推动、生态保护、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规划领先、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精准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区域特色乡土风情。首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目前,很多农村的建设规划方案不够科学,甚至缺位。其次,提升规划的前瞻性。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规划要适度超前。最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少农村不是没有规划,而是规划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目前,祖国大地正谋篇布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规划软肋强起来、硬起来,时不我待。
规划先行是根本。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乡村的规划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和对策分析,需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发展和乡村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分析,需要请专家进行论证。那么制定规划不是主人、强人、能人能做的,必须请高人进行实地踏勘完成。本文所说的高人就是专家学者。他们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地踏勘研究,制定项目规划。高招就是将他们的规划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的项目实施中,这就是高人高招。
5.匠人匠心
匠人匠心即“工匠精神+匠心产品”。上面的4种人仅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50%的进度,接下来匠人需要继续开展工作。现阶段,我提出打造大国工匠。现在国家需要一大批真正的“匠人”。匠人,不仅指传统的能工巧匠,更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体现了匠人职业品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形式。“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業、求精、专心、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彰显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大国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力量源泉、是行业竞争发展的品牌战略、也是员工个人成长的品德方向标。“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益求精,是用户至上的服务态度。匠心就是工匠的德的体现、才的展示。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真正运用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中。真正的匠心,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做到虚心、精心,从而实现进一步创新。沉下心来,做一名真正的匠者,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对于乡村振兴的匠人匠心来说,就是要把乡村产品做成良心品牌、知名品牌、民族品牌、世界品牌,将乡村产业振兴融入匠心精神。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唯一选择;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路径。本文主要探讨了“1+5+5”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模式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能停留于文件、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规划,关键在于落地、在于高效实施。只有5种人的有机融合构成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框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坚实地一步步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