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视角下的国内乡村振兴研究
2020-06-29赵春雨
赵春雨
乡村振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开展旅游相关研究,使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本文利用CNKI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对近年来国内旅游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乡村景观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系统性的资料参考。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为新时期新的社会矛盾下我国“三农”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政策引领。旅游业界学者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需要,从旅游发展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开展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通过CNKI平台的检索,将当前相关研究归纳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乡村景观等5个方面,并根据研究侧重进行了展望。
一、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研究趋势和发展状况,根据本文研究主旨,选择CNKI平台进行检索,以“乡村振兴”与“旅游”为检索主题,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29日,共计得到相关文献2 918篇。下面从发表年度、发表学科、研究层次与机构进行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一)发表年度呈逐年递增趋势
从检索到的文献发表年度看,2017年可作为研究起点,检索时间在2020年3月,这一年度的文献数量偏少,但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旅游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呈倍数递增趋势。这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业界关注,从旅游角度展开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新热点。
(二)发表学科以农业经济和旅游为主
从检索到的文献学科看,农业经济类有2 117文次、旅游类有1 473文次、文化类有86文次、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有81文次、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有28文次。由此可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呈现以农业的基础性研究为主、旅游研究为辅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形式要求。
(三)研究层次以基础研究为主
对检索文献的研究层次进行归纳与整理,得出文章涉及的相关研究层次有基础研究、行业指导、政策指导、职业指导、工程技术、大众文化、其他等共7类,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行业指导居其次的总体研究趋势,但大众文化研究占比较少,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四)研究机构多以南方院校为主
在对研究机构的检索结果中整理发现,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主题中的研究机构多以南方院校为主,如:浙江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这说明在相关研究中,南方地区的关注与重视程度要稍高于北方的研究机构。
综上可知,当前关于旅游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興研究正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角度,同时也是旅游发展研究的新领域。从CNKI平台的检索分析可知,研究呈递增趋势发展,发表学科以农业和旅游为主,研究层次上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在研究机构方面,北方各研究机构和着眼点应适度增强。
二、研究文献综述
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旅游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乡村景观等5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杨睿智(2018)通过对石门寨镇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实践困境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促进旅游项目多样化特色化,强化生态保护,挖掘、传承、活化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旅游人才支撑等方面。黄坚(2019)介绍了百色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和精准扶贫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参考。余文荣(2019)指出,为进一步打造婺源地方特色,需在乡村振兴下视角下充分发展乡村旅游。具体而言,可通过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生态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政府主导、“乡村旅游+”的制定与实施等策略共同推进。徐虹(2018)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所在地内蒙古阿尔山市鹿村为研究对象,在对鹿村旅游扶贫开发路径及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其作为传统国有林区的贫穷村落成功转型为人人参与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路径与影响机制,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彭静(2019)在文中对文旅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阐述了在乡村振兴中文旅扶贫的重要作用及其具备的独特优势,进而提出了以文旅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研究
蔡克信(2018)认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建议从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乡村居民的主体性作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杨瑜婷(2018)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着眼于演化博弈视角,构建了居民-开发商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合作双方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作路径演化问题,进而提出了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参与者间的合作共赢机制。魏超(2018)认为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他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问题。向富华(201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力,并对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模式、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刘朝文等(2018)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素质、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就业增收等5种维度阐述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王蕾蕾(2019)以空间正义为理论基点,以肇兴侗寨的旅游空间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资本契入旅游空间实践的耦合效应,以求促进民族传统聚落旅游空间生产的公平与正义。朱琳(2019)以成都市郊区江家堰村为案例地,揭示了其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功能转化为生产-生态复合功能,生活功能转化为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土地利用功能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特征,进而提出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陆林(2019)对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李志龙(2019)以湘西凤凰县为研究案例地,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作用机制与演化规律进行了阐释。
(三)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杨慧莲(2018)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六盘水市舍烹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资源重组、组织重构等做法和制度设计予以剖析,提出未来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需重塑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环境体系。李娟梅(2019)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校、行业、政府的人才协同参与,提高人员服务技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单福彬(2019)提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统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是重要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振兴措施。唐溧、董筱丹(2019)认为,在乡村振兴中宜构建“三类市场”体系,即从资源整合、实体运营和资金运作3个方面对资源交易、定价、开发和收益分配机制予以完善。
(四)乡村文化研究
黄震方(2018)以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并探讨了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朱运海(201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产业,更要有文化,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以五山茶和堰河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地,借助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再现空间角度,对乡村旅游的茶文化空间生产问题进行分析,并植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从意识形态层、自然层、制度层和生计层4个方面对乡村旅游文化再生产过程进行了全面阐释。漆峥(2019)指出,一直以来,乡村的发展与振兴,都是从物质层面进行的考量,从经济方面展开的活动,围绕“集市”展开,更应该通过多元的艺术创作及其他文化形式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助力。陈志勤(2019)认为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旅游经营”到“村民参与”、从“文艺展演”到“村落认同”转换,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和方式进行。
(五)乡村景观研究
董永浩(2019)选取娄底市娄星区万乐村为案例地,以“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背景,在对乡村景观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的总体景观规划、专项规划及局部节点景观规划,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何婕(2019)认为当下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发展并不均衡,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景观的建设存在必要的关联性。刘文龙(2019)认为在影响乡村旅游体验的众多因素中,住宿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依据江苏省216家乡村民宿的在线评论内容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乡村旅游住宿景观在内的行业住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展望
在研究基本特征方面,关于乡村振兴下的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偏少,旅游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不够,北方典型地区及特色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范畴扩大的需求,同时也是实践发展与政策引领下的业界发展趋势。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乡村景观等5个方面,它们从宏观角度探讨阐述了乡村振興视域下旅游业的发展在合作、管理、文化、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为乡村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具体且有益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成为实践领域快速且稳步发展的重要引领。从微观角度看,虽然研究层次方面呈现出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态势,但在关键节点的研究,如: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内生动力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乡村旅游参与者间的共赢机制探索,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内容、表现形式、保护路径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符号与作用力等方面还尤显不足,尚待有关学者及业界参与者共同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多选择定性研究。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今后随着研究内容与研究层次的深入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成为本研究主题的主要方法。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