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家世与家风
2020-06-29黄燕平肖佳琳
黄燕平 肖佳琳
摘要:台湾连横源于福建漳州龙溪马崎社连氏一族。自唐至清代,其家世中出现了文教德化的处士连舜宾、抗金为民的重臣连南夫、拒清不仕的连兴位、经商富室的连得政等主要人物。连氏经历文化兴家、政治立家、经商养家的三个递变过程。在家世不断转变中,忠义重文的家风始终不变。从连横及其家人身上,可见出这一家风的良好传承和持续营建。
关键词:连横;祖籍;家世;忠义重文
作者简介:黄燕平,华侨大学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先唐文学、古代文体(E-mail:miyya@hqu.edu.cn);肖佳琳,华侨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唐文学、古代文体。(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2-0076-09
连横,初名允斌,后改名横,字雅堂,又字天纵、武公,号慕陶、剑花等,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卒于1936年,是近代台湾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台湾日据时期,连横抱持爱国保种的志愿,致力于承续中华传统文化,保存台湾文献。其含铅吮墨,日夜孜孜,著述丰富,先后撰有《台湾通史》《大陆诗草》《大陆游记》《宁南诗草》《雅言》等,编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台湾诗荟》《台湾稗乘》《台湾赘谭》等。章太炎曾以“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赞之,今人学者林衡道以“台湾文化界第一人”誉之。其子连震东、其孙连战秉承其思想志愿,为建设祖国、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而努力。连氏三代不变初衷、代代承继的努力,与其家世、家风有重要关联。
一连横祖籍考辨
祖籍的确定,关系到家世的追溯。关于连横的祖籍地,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二说:一是福建漳州龙溪马崎社,二是漳州长泰江都。持后一说法的有:台湾流传的《上党氏纂连氏族谱》和《福建连氏播迁分支图》以及长泰县方志办主任王海侨先生的考证、连心豪《闽台连氏源流续考》等。支持前一说法的有:来新夏《连横<台湾通史>的爱国思想》、褚静涛《国学大师与<台湾通史>》、马骐和马晓梅《连战家族》等。
系出漳州龙溪是主流看法。连横手稿《台南连氏家乘》载“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自署“原籍福建龙溪县马崎社”。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我始祖兴位公,……遂去龙溪,远移鲲海”。2006年连战携家人前往漳州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祭祖。
漳州长泰江都说,主要源头在于连震东家藏的《上党氏纂连氏族谱》(以下简称《上党族谱》)。郑喜夫《连氏迁闽经过》载,唐代连谋自江西迁闽地,孙连总;连总,字会川,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进士,子连仲英;连仲英子连罕。《上党族谱》与宋人所撰的连氏世系不同。北宋欧阳修《连处士墓表》言“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王莘为连舜宾子连庠撰的《连都官墓志》日:“连氏世家上党,有讳总者,徙居于闽。总生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其卒也,反葬应山,因家焉。光裕生正,正不仕。正生舜宾,有贤行,以处士终于家。”
据《上党族谱》,唐宋时连氏世系:连谋一孙连总一子连仲英一子连罕。据北宋欧阳修和王莘所撰的两篇墓志,连氏世系为:连总一连光裕一连正一连舜宾。二者差异很大。欧阳修“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苏轼叙其文日:……记事似司马迁。”欧阳修纪事讲究实证,王莘是他的弟子。二人距连总生活时代近,与应山连氏关系密切,所作《连处士墓表》和《连都官墓志》自然较《上党族谱》可信可靠。既然《上党族谱》中唐宋之际的连系世系已有错谬,那么沿承而下的元明清连氏各代也当存疑。
另外,《上党族谱》载,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垒奉母避难长泰善化里江都崎岸,尊奉连四八为该地连氏始祖,生三子。长子连佛保,字时冲,分往龙溪马崎。《上党族谱》认为龙溪马崎连氏是长泰江都连氏在明代的分支。既是明代的分支,那么明代之前的世系应当是一样。前文已证,《上党族谱》与欧阳修、王莘所撰的墓志,自连总以下,全然不同。龙溪马崎连氏宗祠所奉祀的始祖南宋连南夫,不在《上党族谱》所列的长泰江都连氏世系之中。这说明《上党族谱》的连氏与龙溪马崎连氏并非同宗同系。还有一点需注意,《上党族谱》是连震东家藏,那么连横应当看过,但他的《台南连氏家乘》手稿却说“系出连山氏”。何为连山氏?《乾隆龙溪县志》卷七“流寓传”载:“连南夫,应山人,累官经略、安抚使。知广州时,金人归河南地。南夫表贺有‘虞舜十二州,昔皆吾有。商于六百里,当念尔欺之语,为秦桧所恶。谪知泉州。寻隐于邑尚书峰之麓。后因名其所葬之地日连山。”《同治福建通志》卷一百九十三“人物传”、《光绪漳州府志》卷五十“纪遗”中的连南夫事迹,除了抄录《乾隆龙溪县志》外,还补充了连南夫五世孙连秀璇之事。据这些地方志,可知“连山”是连南夫的龙溪葬地,而“连山氏”,指以连南夫为开基祖的连氏一族。
2013年,连战前往湖北应山(今广水)拜祭远祖连舜宾。连舜宾是连南夫的曾祖父。南宋韩元吉《连公墓碑》载:“公(连南夫)盖应处士之曾孙也。处士,德安人,讳舜宾,欧阳文忠公表其墓。”从连横到连战,可知台湾连家世代自始至终遵奉龙溪连氏为先祖。无论从台湾连氏三代来看,还是据北宋可信史料,连横出自龙溪马崎社说都较长泰江都说更合理和可靠。
二连横递变的家世
连横家世以连兴位移居台湾为分界线。移台后的世系,连横《台南连氏家乘》手稿记载清晰。“大清康熙间来台,居于台湾府城内宁南坊马兵营境。来台始祖兴位公、始祖妣翁氏。太高祖吉公,太祖妣欧氏。高祖卿公,高祖妣叶氏。曾祖齐全公,曾祖妣程氏。祖父维祯公,祖妣郑氏。父亲永昌公,讳得政,行二,……母亲刘氏妙娘,行一”。从始祖连兴位到父亲连得政,共六代。
移台前的连氏世系,连横略言“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连横五十六岁决定携家内渡祖国大陆前,曾对仲兄连德裕提过一个计划:入闽祭祖,溯查族谱,做为最后的著述。入闽祭祖修谱之事,连横最终没有完成。不过这个计划透露出连横对连氏移台前的具体世系不甚了然,对家藏《上党族谱》存有疑问。上文已述,连氏三代均以福建漳州龙溪马崎社为祖籍地。以祖籍地为线索,综合比对现存可见的墓志、地方志、族谱及连横自述、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勾勒出连氏一族主要人物的承继关系及迁居脉络。主要人物承继:连总一子连光裕一子連正一子连舜宾一子连庸一子连仲涉一子连南夫一五世孙连秀璇一五世孙连佛保一十世孙连兴位一子连吉一子连卿一子连齐全一子连长瑞一子连得政一子连横。春秋时期,连姓发源于山西上党。唐代末年连总徙居福建,其子连光裕为湖北安陆应山令,后葬于应山。至宋,连光裕后代从连正、连舜宾至连南夫,均定居应山。南宋连南夫落职后隐居福建,卒葬福州,其子孙一支在漳州龙溪繁衍。元末龙溪连秀璇抗元失败,连氏一族为避难迁到福建玉田山。至明代,连佛保率族归龙溪,居岐山马崎社。明亡,连兴位卜居台湾台南宁坊马兵营。连横家世中,连舜宾、连南夫、连兴位、连得政,与连横的家风关联最大,以下具述。
(一)应山远祖连舜宾的文教德化
连舜宾,字辅之,善《毛诗》,曾应北宋初年科举,不中。后因父连正有疾,连舜宾奉养十余年,不再求仕,在家教授二子连庶、连庠。《宋史·连庶传》载:“庶始与弟庠在乡里,时宋郊兄弟、欧阳修皆依之。”则知宋庠(初名宋郊)、宋祁、欧阳修也曾受教于连舜宾,得过他的恩惠。连舜宾不仅以孝奉父、以文教子,还德化乡里、惠及邻邑。应山饥荒,他出万斗谷,救济灾民,抑制谷价;乡人偷其牛,连舜宾不以为责,反送牛馈物。连舜宾天圣八年(1030年)卒于湖北云梦。其棺柩送归应山时,当地百姓十里迎哭,县市为他罢市三日。可见连舜宾在应山享有极大的名望与尊崇。欧阳修《连处士墓表》开篇即道感佩之意“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日:‘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南宋潘自牧赞曰:“连舜宾有隐德,乡里悦服。”自宋以降,凡称扬某处士者,多引连舜宾为比。明何乔新《黄氏流芳集序》“覃季子之学术,连舜宾之行义,世固有与之班者”,陆简《北山朱处士墓志铭》“因知处士,夫古有应山连舜宾者,蚤因养以废业,晚教诸子以取名。仁足以赈穷,义足以愧盗。百行之善,与处士符,若一人然。”连舜宾有四子:庶、庠、庸、膺。连庶,字居锡,曾为寿春令,号为良吏,入《宋史·隐逸传》。连庠,字元礼,官至都官郎,亦为官清廉。连庠与继室李氏的长女,配宋庠的孙子宣德郎宋乔年。宋乔年女儿嫁宰相蔡京之子蔡攸。连庸生连仲涉,连仲涉生连南夫。可见,从连庶、连庠始,连氏通过科考、婚姻等途径,逐渐走上政治世家之路。
(二)连山始祖连南夫的为国为民
连南夫,字鹏举,连舜宾之孙,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年二十四,登进士第。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金国,舌战金人,不辱使命,“成礼而归”。次年,拜为中书舍人。不久,受蔡攸、童贯中伤,外任濠州。建炎元年(1127年),因护卫濠州有功,除待制徽猷阁。靖康时,宋徽宗、宋钦宗遭虏,连南夫上书赵构劝进。建炎二年(1128年)为显谟阁直学士,知江宁府。后又改知饶州,与王德合力退贼。绍兴元年(1131年)后,先后知信州、泉州、广州,进宝文阁学士。因上书反对和议,触怒秦桧,遭免官,绍兴十三年(1143年)逝世于福州寓舍,十五年(1145年)葬于怀安县稷下崇福山。居漳州龙溪的连南夫子孙为他营墓于当地山峰,并改命此山为连山以作纪念。连南夫能文,曾为校书郎,补校天子文籍,受宋徽宗赏识而擢升侍从。其有《文集》二十卷,《连宝学奏议》二卷,《宣和使金录》一卷。连南夫上议朝事,下治一方之政,兼能退敌降寇。宋钦宗时作《论敌情十患》。宋高宗时上书请求移都关中,有《画捍御策为四十条》,“始诏守臣具民间利病,或边防五事。公应诏论十一事,且指赦令倚阁二税为非”等。知濠州“开凿陂湖,以备灌溉,使春、夏、秋三时尝有水泽,则良民有丰年之望,敌骑有还泞之苦”。知饶州时,“金人已自江浙破豫章、临川,游骑至饶境。公科丁壮为固守。敌虽不犯,而群盗蜂起。有侯进万余来攻。公大辟城扉以疑之。贼惶惧未知计。公夜炽火,声鼓震天,进遂惊溃”。知泉州,海贼、盗寇猖獗,连南夫“诏福建广东帅臣措置,团结濒海居民,为社搞捕海贼”。连南夫每知一州,州百姓都感戴他的惠政恩德,如饶州百姓为其立生祠。连南夫生逢艰难时事,忧国为民,志在匡救。宋人对其多感念敬佩。知交李弥逊《宝学连公挽诗》“男儿死尔未应悲,可惜胸中尚有奇。绝域英声宜早岁,楚庭高议补明时。壮怀自感中流楫,旧爱今存岘首碑。天独不能遗此老,盖棺两鬓未全丝。”悲叹连南夫壮怀忠烈,奇志难酬。
(三)台南连氏的经商富室
连兴位,台南连氏始祖,生于明桂王永历三十五年,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连兴位出生两年后,施琅攻台湾,延平郡王郑克壤投降清廷。连兴位不肯仕清,举家渡海迁到台湾台南,定居明代郑成功驻师的故地宁南坊马兵营。连横《台湾通史·诸老列传》言:“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矣。少遭悯凶,长怀隐遁,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迨余已七世矣。……不应科试,盖犹有左衽之痛也。”
连氏迁台,世代遵守连兴位所定家规,不仕清廷,不走读书应举之路,遂以市商为业。《台湾通史·孝义列传》载:“始吾曾祖父以商富,嗣为匪人所构,家中落。先大父清贫自守,家有果园,岁人钱数十千;又一井,泉甘,汲者投一钱,日亦得数十文,衣食赖之。先君少纯孝,承严志,不慕荣华,及长经商,守以信,勤苦刻励,不十数年,家乃日殖。”连家世代经商,发展到连得政,家资丰厚,富甲台南。连得政,字永昌,连横父亲,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台南盛产蔗糖,连得政因地制宜,以制糖为业,糖厂号“芳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战败,与日本签订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台湾失守,连得政忧急时事,于六月二十日遽然而卒,年六十二。
以上是连横家世中影响较大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宋代至清代的连氏一族家世的变迁。连正、连舜宾以处士立身,其子孙渐次以进士及第入仕,至连南夫时,完成了从乡野布衣至朝堂官员的家世转变。连南夫以降,至连兴位、连得政,因不肯仕当朝,又从朝堂走向乡野鲲海。概括而言,自宋至清的连氏经历了文化兴家、政治立家、经商养家三次比较明显的递变。这三者在连横、连震东、连战三代中有融合性的体现。
三连横忠义重文的家风
家风涉及家庭和家族的生活作风、精神气质、文化品格等诸多方面,是推动家族良好传承的内在力量。自古以来,在历史长河中能传承数代不衰的家族,均与各自独特的家风传承和营建有莫大关联,如兴于汉代、延至唐代的瑯琊颜氏、京兆杜氏等。龙溪连氏亦不例外。
(一)连横家风的溯源
连横家世中,自连南夫以下,代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连南夫的忠义特显于抗金。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知守一州,连南夫都力主且力行抗金。出使金国,归来即上书请求加强边境守备,选派得力将帅对抗北廷大将郭药师。知濠州时,勤修城防,“吾惟备一州矣,缮治濠城”,以备金兵来犯。宋、金论和议,连南夫上封事,苦陈金人之狡诈多变不可信,逆鳞批驳宋高宗“不可诋斥大金”的赦文,文辞愤激恳切。宋佚名《绍兴正论》一书专录当时因反对和议、忤逆秦桧而得罪的三十位文武官员。居第一、二位张浚、赵鼎是宰执,力主抗金北伐,遭秦桧陷害,谥号分别为“忠献”“忠简”。第三位胡铨上书死谏,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第四位胡寅直斥天子赵构不图进取“畏缩远避”,告老还乡还遭秦桧忌恨追诬。他们均是切直骨鲠的忠义之臣。连南夫次居四人之后,位列第五。又,《宋史·秦桧传》载反对和议的三位主要人物,连南夫位列第二,在岳飞之前。由此可知,连南夫当时捍御金国的影响力之大。韩元吉《连公墓碑》以“气正而言直”总概连南夫一生,实为切评。周必大《跋张魏公与连壅帖》称连南夫“克孝而忠,大其家声”。疑似连南夫弟的连万夫,入《宋史·忠义传》。“或日南夫弟也。补将仕郎。建炎四年,群贼犯应山,万夫率邑人数千保山砦。贼不能犯,寇浪子者以兵至,围之三日,卒破之。贼知万夫勇敢有谋,欲留为用。万夫怒,厉声骂贼,为所害。赠右承务郎,官其家一人。”连南夫之子连壅有乃父之风,“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张忠献公之言矣”。连南夫五世孙连秀璇生于宋元之际,“与文信国天祥,招募勤王,拒元兵于五坡岭,一族战死三十八人”。明亡,连兴位拒仕清廷,怀抱亡明之痛,远渡台湾,隐居明旧臣驻军之地,遗命“若入敛之时,男女皆用明服”。此遗命,自连兴位至连得政,代代遵奉,奉为家规。朝市迁革,“自取身荣,不存国计”者多,怀抱左衽之痛,抗御不屈者少。连氏一族代有忠贞之士,为少数难得之人。
忠义是连氏家风最突出的特点。忠义之外,连氏一族仁孝品格与重文风尚也是颇值得注意。应山远祖连舜宾即兼具二者:在家孝养父亲,悉心教授晚辈,尽出家资救济乡邻。长子连庶传父家声,为寿春令,“兴学,尊礼秀民,以劝其俗;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以母老乞监陈州税。……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次子连庠,“公操履如其父,而洁廉方正,不随世俯仰,与其兄庶友爱尤笃。……是以应山之俗多信厚而知廉耻者,皆其力也。……河南尹师鲁尝称之日良吏也,君子人也。欧阳六一以其言行比为芝兰金玉,二公皆名重天下。”宋人汤起岩《四贤堂》颂连庶、连庠“渊冰潋洁”“其光晔晔”。曾孙连南夫处理繁杂政务之暇,还留心诗文,撰有《文集》二十卷。
能够言传身教者,往往是父祖辈。连横祖父连长瑞,据连德裕《无题谱科》言,长瑞公好读书,博通经史,每日早起朗诵古诗文,至年八十不辍,时人尊为宿儒。常闭户潜修,不求闻达。性廉介,非义弗取。父亲连得政勤谨刻苦,立身平正。他少时因家贫无家塾可读,遂自学以通诸书。后经商有成,购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送连横,买下近旁吴园做为连横兄弟读书处,资助家族中贫困子侄继续求学。连得政在郡里以孝义著称,赡养贫寡的姐妹,抚育早孤的子侄,捐二千金帮助无力扶丧归乡的凌定邦家人,出千金营救遭诬下狱的佃农等等。光绪十九年(1893年)台湾采访孝友,台南进士施士洁、举人蔡国琳等共推连得政,称其“孝友端人,事迹确凿”。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题请旌表,连得政入孝悌祠。
(二)连横对家风的承传
连横的爱国保种思想,源于连氏忠义家风。清廷割让台湾,日军攻台,父亲忧急而逝,十八岁的连横让出家宅马兵营为刘永福抗日军队驻扎地。二十八岁,“先生愤清政之不修,携眷返国,在厦门创《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排满”。他意欲与有志之士“合群作气挽洪钧,保种兴王起劫尘。我辈头颅原不惜,共磨热力事维新”。清廷被推翻,连横告慰延平郡王郑氏,“台湾遗民连横诚惶诚恐,顿首载拜,敢昭告于延平郡王之神曰:……以与满人拮抗,传二十有二年而始灭。灭之后二百二十有八年,而我中华民族乃逐满人而建民国。……夫春秋之义,九世犹仇;楚国之残,三户可复。今者,虏酋去位。”即使历经二百余年,父祖辈的“左衽之痛”、抗清之志,依然镌刻在连横心中,影响他一生的选择。
辛亥革命成功,连横大病初愈即赴大陆,游历大江南北,寻求建设祖国机会。《台湾通史·后序》云:“中华民国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属,长揖而去。遂历禹域,入燕京,出万里长城,徘徊塞上。”后连横因家事归台,不能直接投效祖国,遂以笔代剑,耗十年撰成《台湾通史》。该书自序曰:“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连横抱失地之痛,秉承先祖遗训,传扬义勇家风,修史以激扬台人爱国正气。日本人在台湾推行“现代化”“国语运动”,连横编《台湾语典》,办《台湾诗荟》,营雅堂书局等,意在保存台湾文献,弘扬中华文化。1931年,年届五十四的连横不愿儿子长居异族人占据下的台湾,送独子连震东回祖国大陆效命,以承继自己年轻时的未竟志业。连震东临行,他喻子曰:“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连震东回祖国大陆后,连横在家书中为其取字“定一”:“汝之名可用定一,以字行,或用汉班定远之名,改为超,定远以书生投笔立功西域,余亦欲汝报恩于中国也。”可见其矢志报国之心。妻子沈墩与连横心志如一,渴望回祖国大陆。1933年,连横举家回大陆定居。此时的他虽年迈多病,却壮心不已,欲以寸管,为国效力。他临终遗训连震东“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取名“战”,寄望他能克敌致胜,推动台湾回归祖国。连横逝世后,连震东参与收复台湾。孙连战回大陆祭祖,认祖归宗,延承了爱国家风。
连氏一族无论仕宦还是经商,均注重文化教育。台南连氏发展到连横,重文家风的营建尤其显明。连横自小有专门读书处宜秋山馆,长大酷好读书,著述丰富。二十二岁为《台澎日报》汉文部主笔,无论多忙,每晚入寝前必读书二时。经营雅堂书局,连横上午、下午均到局中读书。据郑喜夫《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载,连横时常闭户读书,如二十岁婚后、三十一岁居台中瑞轩时、三十六岁在吉林《边声》停刊后、四十二歲迁居台北大稻埕时。连横自言:“唯读书之好,可陶养性情,可增长学问,使人日迁善而进于高尚之域,为乐无涯。”连横好读书的兴趣培养,受父祖辈影响极大。其长期坚持的定时或闭户读书的习惯,与祖父长瑞公相近。以读书为乐的志趣,亦与祖父相通。连横在《台湾通史》称祖父“鸡鸣而起,诵古文辞数篇,琅琅若金石,优游卒岁,无所苦”。文辞之间流露出他对祖父充满了钦仰。连横读书口味偏重史部典籍,主要源于父亲。连横《过故居记》载:“先君好读《春秋》、《战国》及《三国演义》,所言多古忠义事,故余得之家教者甚大。其时我二兄已入泮。士大夫之来我家者,必竭诚款待。”父亲的家教方式,连横亦沿用于子女。《城南杂诗》“一丘一壑吾能隐,某山某水任钓游。闲与儿曹谈掌故,胸中自有鲁春秋。”连氏家风在连横身上有着显明的承前启后的集中表现。酷爱读书,笔耕不辍,连横留下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领域的丰富著作。
连横妻子沈墩从小受四书诗文教育,能“明诗习礼”。连横诗集中有一部分是寄内诗,如《三山旅次寄内》《寄内》二首、《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寄少云》四首、《归家示少云》等。二人平居生活煮茶论文,“卿能读画我能歌,绝代佳人爱薜萝”、“便与荆妻相渝茗,起看新月漾帘波”。沈墩所撰《台湾通史·后序》,文辞简洁有古意,序末言“夫子之念未已也,经纶道术,焕发文章,墩当日侍其旁,以读他时之新著”。以上种种,可见沈墩有颇为不俗的文化素养。陈其采曾作诗称赞沈墩佐助连横著述之功,“难得知书有细君,十年相伴助文情。从来修史无兹福,半臂虚夸宋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