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话”意识为考场作文提分
2020-06-29周敏
周敏
纵观近年的高考作文,对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都有显性或隐性的具体要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考生在情境化的试题设计中落实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要求。如2015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事件旁观者或评述者,“你”则是事件参与者,写作是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对话。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对中国传统和现代足够熟悉的中国人,“你”则是希望了解中国的外国青年,写作是不同国籍的跨国对话。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18岁的“世纪宝宝”,“你们”则是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写作是两代人的代际对话。2019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我”为复兴中学的学生代表,“你们”则是复兴中学的学生。
这些带有鲜明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的作文题,直接引领考生进入写作的情境,因此,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接受者的对象意识就必须十分明确,熟练掌握对话语言进行写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考场作文提分的必备法宝。具体来看,交际的主体是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我”或“我们”
第一层面,“我”或“我们”的写作主体意识必须十分突出。当“我”为事件旁观者或评述者时,“我”对事件的看法务必要客观明晰;当“我”为中国“主人”时,“我”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对传统有足够的自信,对发展有明显的自豪,对曲折有清醒的认识;当“我”为刚成年的“世纪宝宝”时,“我”必须为与国家一同进步发展而兴奋,为与国家一同分担问题困难而自豪,为国家发展的愿景而自信;当“我”为复兴中学学生代表时,“我”必须要激浊扬清,为同学们树立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而呼吁。写作主体的身份意识得以明确,行文中才可能以准确得体的语言展开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主体有时是个体的“我”,有时可以是群体的“我们”。在写作对话中,“我”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则带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如2018年高考优秀作文《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开头部分写道:
2000年至2018年,是一个18年的跨度;2018年至2035年,同样是一个18年的跨度。两个18年,成长的是两代中国的未来;一个35年,成就的却是一个伟大、走向复兴的中国。作为启信者的你和寄信者的我,同样有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而与我们一同成长的中国,在今时与在未来,必定有着千差万别。
作者开篇便直接切入两个18年的跨度,“我”是寄信者,也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你”是收信者,是现在和未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两代人的对话,有相同的话题。作者对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了如指掌,对身份意识的落实得体到位。
又如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结尾部分写道:
今天,在这里我想向每一位复兴学子提出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希望我们都能以劳动为荣,从小事做起,拒绝懒惰,热爱劳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身体力行,躬身于劳动,参加各种劳动活动,在家里做力所能及之事;我们更要尊重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校园里看见保洁阿姨打扫卫生时,问声好,说句“您辛苦了”,并且自觉保洁校园,尊重保洁员们辛勤的劳动果实。
文章以复兴中学的学生代表为写作主体,让“我”和“我们”交替出现,把“我”的呼吁和“我们”要一起落实的事情通过准确得体的对话表达出来。“我”“我们”既是复兴中学的学生,也是新时代的青年,作者把写作主体的身份进行了适度的延伸,使对话更加自然,使文章更具广度和深度。
“你”或“你们”
第二层面,“你”和“你们”的写作对象口吻必须得以落实。当“你”是事件参与者时,“你”对事件的积极作用要得以彰显,对事件的消极影响要得体点明;当“你”是希望了解中国的外国青年时,“你”对中国的陌生以及通过“我”的讲述对中国的熟悉要得以展現;当“你”是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你”应该迫切想要了解“我”与国家一同成长的经历,“我”也需要想象“你”所处时代的场景特征;当“你们”是复兴中学的同学们,“你们”与“我”一样要有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写作对话中,“你”“你们”的反复出现,写作对象口吻方能得以落实;同时,行文中赋予“你”“你们”的读者对象意识,写作任务完成质量自然更高。
如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科技中国,大美中华》开头部分写道:
广大的外国青年,你们好!鉴于中国日益发展,获得了你们的不断关注,今天我将分享有关中国的两个方面——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的内容,与你们谈谈我心中的科技中国,我梦想中的大美中华。
作者在结尾部分又写道:
广大的外国青年,在我的介绍中,你们对中国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吧!当然,这两者只是科技发展中的一隅,还有更多的方面期望你们去了解。作为一名中国高中生,希望你们能在不断认识中感受中国科技的力量,发现中华优秀文化。我心中的科技中国,我梦想中的大美中华。
“外国青年”“你们”反复出现,对话意识强烈,称呼是恰当的,口吻是得体的,内容是鲜明的。又如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致老陈的一封信:做孩子的榜样》结尾部分写道:
老陈,不管怎么说,不希望你过多责备女儿。她还只是个孩子。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像她这样尊重公共秩序,尊重其他个体,也许压根儿就不会有今天的这场风波……我想,女儿对你的举报,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质问和挑战——问题在于,这个国家今天的国民,愿意选择哪一边?亲爱的老陈,听了你的故事,我的感受一言难尽,期待与你进一步交流。
作者选择了“老陈”为写作对象,反复用“老陈”“你”来拉近与写作对象的距离,言辞恳切又得体鲜明,在为“老陈”考虑的同时又突出写作中心。这样的对话,为写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考作文的对话设计,还要具备现场感。现场感,不单指“演讲”之类的现场表达,也指虚拟的人与人之间的以书信等为形式的对话。写演讲稿,要有站立前台与听众对话的现场感;写书信,要有身临其境面对收信人并与其对话的现场感。如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一屋不扫,何扫天下》写道:
同学们,劳动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投身劳动,哪怕只是对劳动人民的一句问好、一个微笑,也是对劳动的肯定与礼赞。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你我同出发。
这样的语言,具备很强的现场感。以书面语言为基础,将之口头表达化,这种现场感就很容易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