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2020-06-29刘思莹张国庆所丹丹
刘思莹,张国庆,所丹丹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牡丹江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4.0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978万亩,林地面积3664万亩。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洋中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要气候特征。
1 发展现状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截止2019年末,全市绿色食品企业个数89家,绿色食品产品个数177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533万亩。
从全市认证的产品类型来看(如图1),食用菌产品共76个,占全市认证总数的43%,大米共55个,占全市总数的31%,其他类型产品如蔬菜、水果、杂粮、山特等,均占比不到10%,玉米、大豆两种主栽品种一共仅占比3%。
图1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各产品类型认证数量
从产品加工层次来看(如图2),初级农产品(如杂粮、食用菌、水果等)个数为84个,占比47%,初加工产品(如大米、压缩食用菌等)共81个,占比46%,深加工产品(如蜂产品、酒等)个数12个,占比7%。
目前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总面积为533万亩,其中市(县)级政府创建的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的面积为463万亩,认证主体自建基地面积为70万亩。水稻、大豆、玉米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分别为66.6万亩、180万亩、193.4万亩,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野生采集基地外,其他绿色食品产品的总面积为496.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50.7%。
图2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不同层次加工深度产品认证数量
图3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汇总
2 存在问题
2.1 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深度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知,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结构类型比较单一,以大米和食用菌为主,其他种类产品占比较少。产品加工深度又以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2.2 认证面积与认证数量失衡
当地农民多年来习惯于种植大豆和玉米,由于近年来大豆玉米的价格较低,效益较差,虽然大豆、玉米两种作物的认证面积大,但认证产品过少,仅有5个产品,认证面积和认证数量极不平衡。
2.3 认证费用高,影响企业认证积极性
现在多数企业认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有意愿来认证绿色食品,但是普遍表示认证费用价格偏高。由于农产品大多价值较低,而“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并没有很高的溢价,动辄上万元的认证费用往往令企业望而却步,就算是已经认证的主体在续展时由于市场原因而放弃用标的比比皆是。
2.4 认证主体用标不规范
由于认证主体负责人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制度掌握不足,导致企业在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时存在很多问题。用标不规范主要包括超范围用标和冒用绿色食品标志,第一种超范围用标存在的情况较多,如产品名称与申报名称不一致,商标注册证与证书上不一致,或是证书到期没有续展却还在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这些情况都容易引起纠纷,对认证主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消费者来说也是鱼目混杂,难以分辨。
2.5 绿色食品市场较小
我市绿色食品产品众多,但鲜有在当地农贸市场、超市中销售,大部分认证主体将认证产品销往南方各大城市。本地消费者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只是由于缺少购买渠道,往往享受不到当地的优质产品。
3 前景展望
3.1 认证产品种类与种植产品结构双向调节
认证行为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认证产品结构可以改善当地种植结构,如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产品由于价格较优,市场开发前景较好,认证数量较多,可以多鼓励农民种植此类经济作物;开发主栽粮食作物相关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玉米、大豆等精深加工的产品,如大豆油、酱油、玉米油等相关产品,以消化大面积的玉米、大豆产品。认证与种植产品双向调节以达到当地产品种类均衡发展。
3.2 开放便民查询系统,提高认证企业透明度
提高认证主体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如开放公众便捷查询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查到主体的认证情况,年检情况,产品抽检等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平台,能够清晰的查询到该产品的生产加工记录,种植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等情况。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信心,促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3.3 培育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品牌合理溢价
加强绿色食品品牌的宣传和发展,加大绿色食品整体的国民认可度,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食品品牌的价值,以便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形成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从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4 精准发展绿色食品专业化市场
针对我市绿色食品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的现状,应加强绿色食品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在保留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探索新型营销模式,如社区配送,社群营销、绿色食品专营店,会员定制、采摘体验等。本地一家绿色食品葡萄种植合作社,开展实地采摘体验、网上社群营销与社区配送相结合,产品往往供不应求。类似这种多种营销模式的形式应多给予政策性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