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拼布专栏

2020-06-29芹岄

流行色 2020年5期
关键词:染织真丝传统工艺

文·芹岄

张红娟:古为今用长悠远,教学相长知且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

——白居易《缭绫》

缭绫就像就明月照耀之时,从天台山上飞泄而下的清泉瀑布。上面的图案花纹更是奇绝,底上像是铺了一层白烟,其上的花就像是一簇白雪。白居易用高超的笔法赞誉了缭绫的美,让缭绫的色泽、质感跃然纸上,缭绫的华丽、洁白、轻柔、细腻、层次感,一一呈现。

初见面料之美

尽管不能目睹千年前精美的缭绫,对张红娟来说,小时候体会到的织物之美,却与缭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时候经常跟我妈妈去她们单位,她在后整理车间工作,在那儿会看到整理好的面料,从机器上飘着就下来了——那种从天而降的面料的感觉特别美!”想象着小小的人儿,站在高大的机器面前,看着一片绮丽的面料在眼前如同瀑布一样从天徐徐流落,宛若魔法,又如身处奇幻世界——动人心弦的面料之美,古今绵延。而这种继往开来的传承感,在张红娟身上尤为明显。

回忆起为何会从事染织艺术设计行业,张红娟说,或许这是有一定的渊源的。父母皆从事与纺织相关的工作,尤其是母亲,“她的手很巧,我小的时候用的书包、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她给我做的。每学年开学的时候,都会用上她给我做的新书包。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其中有些还是用拼布的方法制作的。她还教过我怎么绣花,我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给自己的娃娃做衣服。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潜移默化地会有一些影响。”

“学了美术之后,我对图案、面料特别感兴趣,考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就选择了染织艺术设计,在染织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印染织绣等传统染织工艺,并且通过动物图案、人物图案、植物图案和景物图案等四个方面加强了对图案设计基础的训练,此外还有系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这些专业基础及设计理论的学习,使我对纺织材料、工艺和图案的理解里加入了更多传统和现代的理论指导,也更加强了我对染织的热爱,这种热爱支持着我在染织艺术设计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

沿着纺织和图案之美向前走的张红娟,如今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的副教授,她不仅在家庭的熏陶和自我爱好之下走入了纺织行业,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将蕴含其中的美与术传递出去,努力带动更多人感受其中的美。

感悟拼布之美

同样打动和影响张红娟的,还有“化零为整、和而不同”的拼布艺术。

与拼布结缘,不得不提到金媛善老师。那是在2009年,金媛善老师受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个人的拼布作品展。这次展览让张红娟近距离领略到丝绸拼布作品的美:“我当时很震撼,没想到小小的布头竟能拼缝得如此美丽,尤其丝绸本是不好处理的一种材料,但在金老师的巧手下却如此多姿多彩。”于是,“拼布艺术的魅力也在我的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跟随金老师学习拼布技艺》

《与姚昕老师在休斯敦国际拼布展上(背景是姚昕老师的获奖作品)》

之后,清华美院在2011年主办了“国际拼布艺术展”,这次展览邀请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拼布艺术家参展。因为参与了联系国外艺术家、作品整理、布展等工作,张红娟对拼布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拼布的过程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拼布技巧,还有对待生活和艺术的人生态度,跟金老师学习拼布的过程中,除了学习到丝绸拼布的技巧,还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每次见到金老师,都能感受到她对拼布艺术和事业的热爱。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金老师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她的勤奋和活力总是感染着另一位很重要的拼布老师,是张红娟在美国进行拼布游学时结识的姚昕老师,“姚老师在美国从事拼布事业有20多年的时间,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在从事拼布艺术创作的20余年中,她获得的各类国际拼布大赛的奖项近百项,她的工作室挂满了她的作品和各种各样的奖状。姚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拼布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我很受鼓舞”。在和姚老师相处与学习的过程中,张红娟对国外拼布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坚定了她进行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工作的决心。

体验创作之美

日常教学之外,张红娟还创作着自己的作品。她将自己对于美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材料和工艺的探索融汇其中,一面继承发扬传统,一面融合古今创新。听着张老师的讲述,观赏着张老师的作品,颇有种涓涓细流不疾不徐地流淌,逐渐融汇成一片意境幽远的大海的感觉。

“拼布艺术的美是多样的,在拼布艺术中不仅体现了工艺之美、材料之美、色彩之美、形式之美,更重要的还有拼布艺术所体现的可持续之美、节俭之美。在拼布作品的制作中,可以利用零碎布头进行创作,而被裁剪过的材料还可以用在其他的作品中。所以在我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材料是可以做到零浪费的。”

“其实拼布呢,可以说是一种材料的拼缝和组合的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融合与共生的理念,也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我的作品中也同样贯穿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我平时的创作中所包含的工艺主要有刺绣、擀毡、拼布等。在多种手法的综合应用中也体现了一种交融、共生的精神,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一直秉承着对材料的合理利用,所有的材料可以说是零浪费,所有的线、面料、羊毛都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此外,张红娟作品中还时时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关怀与应用,“我希望能够把一些中国传统的染织工艺应用到现代的作品设计当中”。而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及其蕴含的理念对现代生活与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传承与发扬。

创作手札:

“这幅作品是关于生命的主题。最中心尖尖的叶子形代表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既是自然当中的种子,也是‘母亲孕育一个生命’这样的含意。中间的曲线形象征了女性的柔美,两边借鉴了传统纹样中的鱼纹,鱼纹自古也有繁衍、多子的象征含义。在颜色的设计上,采用了渐变的方式,中心的黄色象征阳光,因为所有生命的生长都是需要阳光的。”

作品名称:《晨与夕》工艺:擀毡材料:羊毛、真丝绡创作年代:2012年

作品名称:《生命·绽放》工艺:拼布材料:真丝绡创作年代:2012年

“这个作品是用真丝绡来制作的,在做的时候考虑到真丝绡本身具有通透性,所以为了让颜色过渡得更自然、和谐,就用了多层、多色的叠压,通过透叠的方法来体现不同的色彩,营造色彩很自然地由黄色逐渐过渡到冷色这样的效果,通过冷暖对比,更衬托了中心的光感。”

当拼布智慧遇到羊纤维

羊毛、绣线和真丝面料是张红娟作品当中应用最多的三种材料。其中,她对羊毛材料特别感兴趣,她说除了羊毛本身的质感很吸引她,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擀毡工艺虽是一个传统工艺,但是它在现代作品中的可塑性非常强。

“运用擀毡工艺,我可以将多种材料结合起来,包括我在做拼布作品时所剩余的一些材料,都可以在羊毛毡的作品当中应用进去。”张红娟的擀毡作品,既借鉴了拼布节约、和而不同、融合等理念,也包括拼布拼缝的手法,只是拼布的拼合是靠线来缝,而擀毡靠的是毛毡本身的融合力。

结合其他材料的共同使用,张红娟不仅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更让我们欣赏到了她作品中水墨式的氤氲浩渺,以及轻盈的流动感和巧妙的细节处理。

作品名称:《星空》工艺:擀毡、珠绣材料:羊毛、真丝绡、玻璃创作年代:2014年

创作手札:

“在《晨与夕》的作品中,我想通过自然景观中的清晨和傍晚,这样两个不同的时间段,来表现和暗示,其实在人生当中也是会有朝阳的时候和夕阳的时候,但无论在哪一个时间段,风景都是非常美好的,都有自己的精彩。”

“另外在这幅作品当中,我就把《绽放·生命》系列作品里所剩下的一些真丝绡面料应用了进去,营造出不同质感的对比效果。其实在后面的很多作品中,不同作品所剩余的下脚料,都有再次利用的机会。”

创作手札:

《星空》系列的作品也是采用擀毡的工艺,融合多种材料。“这幅作品中应用的跨界材料就更多了一点,我把真丝、玻璃、羊毛等材料进行融合,利用它们不同的特性,达到一个丰富的肌理效果。羊毛、真丝营造浩瀚宇宙的背景,玻璃珠营造夜空中点点繁星的效果,三幅构图共同呈现星空中线条的流动感。”

创作手札:

“《蝶之翼》的这个小手包,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作品,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当中也做了很多尝试。这个手包主要是采用了蝴蝶翅膀的元素,包括纹样和肌理。包盖也是蝴蝶翅膀的造型。在蝴蝶纹样里,我们看到有一些肌理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是结合了真丝的材料,这些真丝材料很多都是从之前做的作品当中所剩余下来的。”

“擀毡工艺也是一种传统的染织工艺,但这种传统工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像这些传统工艺,其实本来是源于生活的,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才能这样一直流传下来。现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让它回到生活当中去,能够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它。所以在我的作品当中,除了做纤维艺术品之外,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实用品,像手包、跨包,包括围巾等这种能够让人们使用的作品。”

创作年代: 2015年材料: 羊毛、真丝工艺: 擀毡、珠绣作品名称: 《蝶之翼》手包

《围巾作品》

创作手札:

“《山水之韵》毛毡系列作品是我所做的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项目,其中有四个系列共12件作品。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主要通过羊毛、真丝、棉线等不同材料的组合,去探索毛毡所呈现出的水墨意韵。这个系列作品里边的一些小的、碎的真丝材料,也应用了以前作品中剩余的一些材料。所以即便是很小很碎的材料,也仍然是可以有它的利用价值的。”

创作年代: 2016年材料: 羊毛、真丝、棉线工艺: 擀毡作品名称: 《山水之韵·蕴》

作品名称:《山水之韵·叠》工艺:擀毡材料:羊毛、真丝、棉线创作年代:2016年

以古振今、教学相长

“在教学当中,我一直都有一个理念,就是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认识到传统染织工艺价值的同时,用创新设计的思维和方式来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性,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鼓励他们多方面去探索材料的可塑性和工艺的可能性。”

张红娟更像是一个接力传递者,不仅串联古今、孜孜不倦地学习,还将自己所学所悟传递出去。

学校里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以拼布来命名的课,但张红娟会在自己的刺绣艺术设计课程、绗绣工艺课程中,把拼布工艺介绍给学生。她认为拼布和刺绣密不可分,而学生的作业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们会把拼布的手法和刺绣的手法结合起来去用。

学生作品:

作者:曾毓饶

作者:马文远

作者:王若嫣

编写本土拼布教材

虽然拼布爱好者越来越多,但我们却苦于尚未有自己的拼布教材。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多次对国内外拼布艺术及市场的考察,以及随着自己对国内外拼布艺术的发展和传统工艺认识的加深,张红娟开始更多地思考中国拼布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她发现,最近的十几年里,中国的拼布爱好者在市面上所学习的课程基本以日本和欧美的体系为主。认真研究过课程内容之后,她还发现,其实课程中的很多技法和工艺在中国传统的服饰品、装饰品中早已出现,只是国内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在她准备对中国传统拼布艺术做深入研究的时候,恰好金媛善老师穿针引线,介绍了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很早就计划做一套中国自己的拼布培训体系、出版自己的拼布教材。双方不谋而合,张红娟欣然加入拼布教材的编写工作。

“首先是初级教材的编写工作。初级教材的目标是首先让学习者认识拼布,认识中国传统工艺在拼布中如何应用。于是我组织研究生们,先对中国传统拼布的基本工艺做了一个梳理,在这些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设计、图稿的绘制,再由金老师组织自己的学生们对作品进行制作,并拍下制作过程图。目前书稿已经完成,也期待能早日看到它的出版。”

作者:冯叶

作者:陈紫薇

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张红娟既满怀对传统的热爱,又积极融汇现代进行探索创新;既孜孜不倦地研究学习,又脚踏实地进行教学与创作。拼布的精神和手法在她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面料与图案的美也是。

猜你喜欢

染织真丝传统工艺
与真丝剪纸零距离
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评《染织图案设计教程(第二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选对真丝,给夏天找个好伴侣
巧熨真丝衣服
吉林裕华染织工厂的创立与发展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