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人生进退
2020-06-28曹胜高
曹胜高
摘要:《老子》的学说源于史官系统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对前代中国人生活智慧的总结,其类似格言的文本形态,正是史官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老子所言的“道”,是对自然规律的概括;所言的“德”,是对天地运行的理解,从而要求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天地秩序,才能无为无不为地生产生活,刚柔并济,进退得当。
关键词:《老子》史官经验 道、德之义 无为无不为 人生进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前行的路并不能一帆风顺,不妨试着往低处走一下,这就是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时风平浪静”。在道家的学说中,退守不是退让,而是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行有为,以后进为前进,以顺势求发展,是韬光养晦,是海纳百川,是蓄势待发。相对于孔孟的积极进取,老子更了解进退、屈伸、刚柔的人生智慧,明白安静、虚心、自然的养性之法,通晓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阅读《老子》,能使我们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打开一扇通往朴素、深邃、豁达、虚静的思想之门。
老子与历史智慧
老子的学问是世代积累起来的。老子的职务是周朝的守藏吏,在夏商周时期,巫官、史官、乐官常常是世代相传,口耳相传。老子的学说建立在深厚的史官文化之中。
在早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史官起着核心的作用,刘师培就认为古学出于史官,认为史官掌握了早期思想世界中的三种基本知识:星占历算之学、祭祀仪轨之学、医药方技之学。到了周代,史官不仅掌握占卜、祭祀、记事等传统职能,而且还掌握法令、典志等,章学诚《文史通义.史释》就说府史、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等“五史”,皆守掌故,以法存先王之道。这说明,东周之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法令、风俗等主要汇集在史官系统中加以积累和传播。《国语.楚语下》载楚国的左史倚相,能根据古代典籍说明各种事物,随时给国君提供前人的成败事例,使国君不忘先王的业绩;他还能上下博得天地神灵的欢心,顺应它们的好恶之情,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国语.周语》也说要了解先王的遗训,翻阅前代的“典图刑法”就可以“观其废兴”,了解存亡祸福之道了。夏要灭亡的时候,太史令终古拿着夏朝的“图法”,哭着逃亡到商。殷朝将亡时,内史向挚,背着殷朝留下来的地图法规,就跑到周朝了。国亡而史不可亡,史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意在保留史述,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
中国史官是早期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整理者、记载者和总结者。中国古代文化的傳播,是靠口耳相传,所谓的经验主要集存在记忆之中。这样,每一个史官除了掌握文献资料之外,还积存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常识。晋国赵鞅出兵救郑,要占卜一下吉凶,就请史官赵、史官墨、史官龟来占卜。结果显示可以出兵,但只能进攻齐国,不利于进攻宋国,“伐齐则可,敌宋不吉”,晋就停止救郑。春秋时期的史官占卜,仍在诸侯的军事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史推算出天上将出现日食,就要求百官素服,国君不举行宴饮,避居正殿,鼓舞音乐,祈祷消灾,史官祝辞以消灾。史官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而且能够洞察天道人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史墨结合天象论朝政人事安排,说天上有曰月星辰,地上有五行金木水火士,万事万物分左右和阴阳,两两相对。所以,“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都有副手来辅佐。他讲的话,听起来好像格言,其中一句更典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史官是看透了历史,逐渐总结出很多历史、社会、人生的规律,用类似格言的形态表现出来,代代相传。《老子》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什么意思呢?富不过三代,三代之后,要么是中兴,要么走向衰亡,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家庭?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不可能持续刮几十天,暴雨持续不过一天,在于强势难持久,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因此,作为享年较高的老子,对历史的成败存亡、古今祸福之事烂熟于心,他的见识,有洞悉历史轨迹的深邃。
这些史官的语言,有时与《老子》里的话很接近。如《国语·周语下》中的“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意思是要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心存谨敬。当我们心里面真是对这个人充满尊敬的时候,人家是能感觉到的,不用说太多的废话;如果心里面不是恭敬的,嘴上奉承得再多,別人也能感觉得到。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发自内心的尊敬,会让人变得真诚起来,朋友也会交得非常深。真正的生活是俭朴,俭朴不是让人过于艰苦,而是让人少去纵欲,少去由着性子做那些不能做、不能想的事。最高的品德是谦让,谦虚和辞让会得到世人的尊敬。遇事的时候多去问问別人的意见,多听听別人的建议,即使自己有想法,也多向别人请教,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坚定自己的意志,这样做事才会越做越有分寸。
史官讲的不仅是大道理、大经验,而且总结得很精辟。《左传》记载史官们还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等,都言简意赅,深刻独到。特別是《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前两句很精到,“和”是什么意思呢?中和、和谐。阴阳二气和合才能生出万物,如果没有阴阳的差异,万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力量,这也是史官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概括。
老子记录或者总结了大量这样的格言名句,集中起来,就成了五千言《道德经》。这些经典的话,不一定是老子想出来的,也不一定是老子创作的,但却是几代、几十代、数以万计史官总结的历史经验、社会规律和人生智慧,最后通过老子流传下来。这些语言直指历史的根本,是提纲挈领般的历史经验。班固就总结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如果说儒家思想充满积极向上的少年精神,老子的《道德经》则饱含历史沧桑的睿智。
道、德之义
老子的道论,是从整体看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认为宇宙源于道。第一,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的起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生出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第二,道是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地万物都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一。“一”,后人解释为无极或太极,其实是有和无的合体。“二”是指阴阳二气。“二生三”,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阴阳和合,冲和而为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花草鸟兽,人利用天、地的资源生产制造出很多万物,从而形成了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
老子认为,道的外延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天地万物都认清了。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是有限的,不认识的人是无限的。道也是这样的,每个人精通一部分道,我们能说出某个人的名字,但他不是人类,他只是一个具体的人。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能够说出来的那些道理,只不过是道的一部分罢了,不是道的全部。
道是什么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物之中的规律总和就是“道”。所以,“道”的特征就是自然,自然而然。“道”的本质就是“无”,无就是看不到摸不着,却又须臾不能离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天、地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或后天形成的,人只能顺应天道、地道,天道公平,有阴有阳,有阴有晴,有消有长,有自己的运行状态,非常有规律,从没有偏私。地负载万物,静默不言,地道长久而不自生,万物都是地派生出来。天是最公平的,无时无刻无处不覆盖着我们。地是最无私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人道要学习天道和地道,要公平,要无私。但在老子看来,人类不是按照天道来运行的,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道却是把不足者的东西拿来补有余者。通俗一点讲,就是富人总是能从穷人口袋里拿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按照天的法则,穷人应该从富人的口袋里拿钱养活自己,现实生活中正好相反。老于思考为什么人类会出现这类罪恶?在于技巧太多,聪明太多。那就要拋弃后天的技巧、人为的聪明,向天地学习,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先秦,“道德”有两个含义:一是道家讲的“道”与“德”,就是《道德经》讲的自然之道与天地之德;二是儒家讲的道德,即世道人心。《道德经》里讲的“道”是天下万物的特征,天下万物是从道出来的,道是一个最高的概念,既是万物的起点也是万物的特征,更是万物的规律。天下万物是合道而生。“德”是“道”派生出来的,太阳的德就是光明,月亮的德就是阴柔,人的德就是合乎天地变化的规律,这是道家认为的自然之道与天地之德。
怎么培养道德呢?道家认为就是自然而然地顺应自然规律。在道家看来,道是一个不可名状的东西,其可被人们感受到的特征,衍生出来对人类社会起作用的属性,就是德。德,是道的派生物,是道的形式,体现的是道的本质。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汉乐府《长歌行》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曰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布德泽”就是自然之德,是自然滋养万物的能力和精神。
老子將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老子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德是让人感觉不到,如阳光、大气和水,随时滋养我们,以致我们常常忘记他们的存在,这是自然之德,也是最高的德。仿佛沐浴在父母养育之恩中,我们不知不觉长大了,却并没有意识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吃,关心我们穿,关心我们的教育,父母之德是无言的,是博大的、宽广的,这是最高境界的德,是上德。日常生活中讲的“德”,是能看得见,摸得着,今天出门突然自己的手机、钱包丢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帮我们,给我们点钱坐车回去,或者打个电话让家里人知道。在老子看来,这只是局部的恩惠,不是最大的德。因为有人帮助了我们,就有人损害了我们,在一损一伤中,有缺德有补德,恰恰暴露了人类的败坏。当我们能把恩惠给别人的时候,这世界上就存在了不均等。当我们感谢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无私就荡然无存了。老子认为真正的无私,就不会存在差別;真正有公平存在,就不会有施舍。老于思考问题,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着眼的,他不是针对于现实中的某些人和事。孔子则是把个人放在社会中观察,让他知道对待朋友怎么样,对待妻子怎么样,对待父母怎么样,对待国君怎么样,是针对具体的人因材施教。老子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视野更博大,眼光更深邃,语言更冷峻。
老子重虚无,尚退默,“退”就是在社会上不要过分地讲进取,“默”就是静默稳重。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慈爱,慈祥;“俭”,素朴,简约。“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做事不强调先出头,而强调后成。典型的说法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不要违背自然,不要强自妄为,以合于自然之道,最后达到无不为。该做的事都做了,该成的事都成了,顺应自然的规律,一定会达到所希望的目标。年轻人有时候很犟,喜欢说服别人,强求别人,弄得自己心情不好,对方也难受。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应对方的性情来做事,顺应现实要求来做事,有时过分追求,反倒欲速不达,不如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到了一定时间自然水到渠成。
老子讲人生,认为要先修道,然后以身教化人,就是先修自我,进而去教育、领导別人,这与孔子的学说有点像。但老子强调的是先修道,孔子讲的是先修身。老子讲的道是天地运行之大道,德也是天地运行之德;儒家讲的德是人之德行。因此,老子提倡的修养,是无欲、无事、无为,用在现实中,就是去动就静,去语就默,去隐就显,去群就独,不汲汲于现实的利益,要以探求玄道为究极,追求人道与天地之道的合一。在最高层面,可以洞察道的本质,可以明道;在中间层面,可以体认道的特点,可以悟道;在社会层面,可以了解道德的运行,可以知道。
老子提倡清虚无为的修身之道,不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而是期望人能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争斗中,退回自己本心,认真观察社会、人情的动向,仔细思考自己的得失成败,用放弃外在的功业富贵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适。
如何无为而为
那么如何做到顺应自然,以退默求进取,以无为而有为呢?
一是虚静致其远。虚就是让自己虚空起来,让自己的内心无限扩大。怎么虚空呢?不是把容器中的东西倒出来,而是把容量变大。对个人来讲,要做到虚怀若谷,不是心中无事,而是让自己的心胸变大,只有明白天下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的,不要强求,不要过分,才能够容下很多不平之事、不顺之事。静就是安静,人应该静下来,静下来的人,才会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才能进步,才最有力量。有句话叫沉默就是力量,不吭声、不表态的时候是最有力量的时候,不停地讲话时,就没有力量,因为把势全部散出去了。在道家看来,世界最终的结果是静寂的,动只是暂时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假如人轻浮、浮躁,他不会静下来,会不停地索取,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要求,如果不知道忙是为了什么,那就只是瞎忙。比如教育孩子时,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讲,讲多了孩子听不进去,反倒不如少说,说一句就让他记住,这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
二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就是不要总想着自己那一点东西。寡欲,就是不要欲望太多。既然天地万物给我们八十年、九十年、一百年在尘俗中生活的福分,就要好好地珍惜它,不要取贪天之功,不要有非分之念,不要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只能吃一碗饭,却摆一桌子菜,最后倒掉扔掉。佛教讲这是作孽,道家讲这是不俭朴。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谦让,不敢过分,不要因为自己有财富或者因为自己有权势而过分嚣张,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做事要忌多欲,忌妄动,忌随意,忌放荡;要做到人静默,事从容,身谨严,心俭约。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正直的人有时候看上去蔫蔫的,特別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真正能辩论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木讷。我们不断用简约朴素的精神来调养身心,要作大直、大巧、大辩,而不要逞匹夫之勇、自作聪明、言语浮泛。有时候做事拙一些,可以寡过;有时候决定缓一下,可以免悔;有时候气愤退一步,可以远祸;有时候争执让一时,可以养气;有时候无聊静一会,可以益寿。
三是柔弱胜刚强。柔弱不是软弱,水滴石穿,在于坚持,江河能把大山掘开。用到人身上,就是人要谦虚、退让,这是保身之法。范蠡和文種是好朋友,越国灭亡时,范蠡和文种就辅佐越王勾践,范蠡跟着勾践去了吴国,文种留下来整理国内的政治,不断练兵。勾践灭吴之后,范蠡说:我事情做完了,我的志向、能力全用完了,我无法为您做事了。然后就泛舟太湖,做生意去了。文种觉得自己的能力没用完就留下来了,后来勾践说:当年越国灭亡时,文种给我出了七条主意,我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还有四条没用,我不敢让你跟着我。于是就逼文种自杀。范蠡的谦退是保身之法。史官从来都是伴国君左右,记历代大事,总结历史经验,看到太多的忌恨和杀戮。要谦退以保身,安详以处事,宽容以待人,恬淡以养心,要知道有才而性缓,才是大才;有智而气和,才是大智。
四是处下成其性。水往低处走,人有时候也能往低处走。“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大国要谦虚,别人才能越敬重我们;人要甘拜下风,才能赢得尊重。君子是有大格局的人,是大我;小人是小格局的人,是小我。君子的心志不在于小,关键在于气量要大。真正有志向的人是不言自己的志向的,当年曹操和刘备两个人都是想争夺天下的,曹操就想观察刘备能否成事,就跟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刘备发现曹操知道了自己的志向,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此时天上响了一个雷。曹操就认为,这个刘备,打个雷就把筷子吓掉了,就把刘备放走了。真正有大志向的人,志向在心中,做事从小处人手,气量涵盖天下。我们讲处下,是要学会忍辱负重,虚心成事。处逆境时,心一定要开阔;处顺境时,人一定要收敛。要能容得下世俗的烦恼,要能放得下世事的纷扰,要能割得下心中的缠绕,要能淡得下周围的浓艳,要能压得下意气的忿怒。
五是善思明于事。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实话听起来并不那么华美,华美的话并不是那么真实,有时候是虚伪的。我们宁可要別人偶尔的批评,也不要別人平常的赞美。老子又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是一些真正的好话听起来并不那么多。有的人滔滔不绝地说话,但仔细听,并没有逻辑,没有见识,无非是鹦鹉学舌。老子主张人要湛默,不要夸夸其谈。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慧的人看起来并不是很渊博,渊博的人看起来并不一定就很智慧。
老子崇尚虚静、沉默、宽容、和缓,在他看来,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处难处之事要宽,某个事情特別难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个思路,用宽办来解决。处难处之人要厚,有的人难以相处,其实难以相处的人是最渴望朋友的,要宽厚、宽容一些,要当大山一样厚重的人,一斧头、两斧头伤不了我们,这样就能与很多人相处得很好。处至急之事要缓,处理特別急的事要镇静,要別人急我们不急,这样才能镇定从容。处至大之事要平,要成就大事业,一定要公平处理,小到人际关系,大到治家治国,公平处理,才能服众,才能减少偏颇。在道家看来,安逸在于知足,危险在于多言,高贵在于无求,貧贱在于多欲。
六是无为无不为。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并非彻底遗世独立而只关注自己的幸福,其实他的学说里有大志向,是要先提高自己的修养,扩大自己的格局,涵养自己的气度,最后自然能够达到胸怀天下,成就天下。表面上什么都不做,实际上什么都做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只有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才能成就家事、国事、天下事。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皆合于道,能否成就事业,关键在于自己;能否获得幸福,关键也在于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为无不为,是说有些事可以为,有些事不能为、不必为。用这样的态度涵养心志,就懂得放弃什么,追求什么。这就启发我们要把心态调整好,有时候觉得苍天对我不公,就更要以厚德来对待苍天,不要怨天尤人,顺其自然之道。在很多时候,苦也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够经历过一番苦楚,哪得春色满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要意识到,遇到坎坷的时候,是自己成长的机会。如果越过这个坎坷,我们就比別人离成功更近一步。因为很多人在坎坷面前退却了,我们若能坚持一下,过了这个坎,就能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