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实”且“活”的真实任务情境
2020-06-28唐燕飞
唐燕飞
摘 要:真实任务情境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所思所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具体鲜活的生活场景为载体来呈现学科问题,可助推教、学、考一致性。笔者期望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的教学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考 课堂教学任务设置情境化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新的学习任务怎么考,如何使教、学、考三者达成一致,是我们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深觉课堂教学任务设置情境化,能以具体鲜活的生活场景为载体来呈现学科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是推动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教、学、考一致性的一个有益教学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命题和阅卷原则”作了如下规定: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以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命题导向,以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的材料为命题资源,以创造性、主观性和开放性的测试形式创新题型,以学业水平和高考要求一致性为标准。[1]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谈“学习的情境化”,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追求的是,创设既“实”且“活”的任务,尽力提供给学生综合性言语实践机会,这个综合性可以体现在情境的多样性、难度的层递性、技能的广泛性、文学的丰富性等方面,甚至可以通过一组“任务类型”,让学生资助探究语言的运用规律。
笔者在执教《〈论语〉选读·中庸之道》一课,曾设一情境:“中庸思想”是孔子在解决社会矛盾关系时常用的思想,请你以学生身份、公司职员身份和马云的身份,各运用中庸思想来谈谈“996”这个问题。
学生结合课内的知识,对“996”作了不同层面的解读:
学生身份:作为學生,我觉得“996”不是“过犹不及”,是对自己的正常鞭策。我们现在的作息其实不仅仅“996”的,为了自己的理想,“667”对我而言都是“适度”。所以看待这个问题是不是偏颇,要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处于什么年龄阶段。
职员身份:如果我所处的企业文化是“创新、拼搏”,我的“996”能带来认可,我周围的同事也认识到“996”是我们能力得到提升的机会,是职业成功的必经之途,那我就觉得“996”是“和谐”的,和企业文化相契合。如果我们的企业不以个人的努力付出为衡量标准,那么“996”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困境,境遇的不平衡会强化“996”的不合时宜处。
马云的身份:我的角度,能做“996”是一种福气,很多企业、很多人想“996”却没有机会。如果我们年轻的时候不“996”,什么时候可以“996”?如果我们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成功?怎么实现我们希望的美好生活?我认为“996”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道而行”。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君子和而不同”。
新课标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可见,任务是从情境中导出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境符合课标的要求呢?课标在表述“情境”时,前面所加的定语有“真实”“交际”“社会”“具体”“特定”“富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综合性学习”等,这些词语是课标对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提出的要求。上例情境题中,“996”是当时社会热议的现象,情境是真实的。学生的学习时间(特别是高三学生)也促使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自我考量,学生步入社会将会遇到类似的矛盾,这个问题又是“富有意义”。换位思考,从马云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对学生既是“综合性学习”,又有挑战性。再以一道2014年湖北高考试题为例:
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刷书签。
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上面这道考题给出的任务也有具体的、特定的情境。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参加者将有机会获赠纪念书签。这一情境符合我们的生活真实,无论是校园生活、高一年级,还是读书交流会;无论是《论语》,还是书签,对学生而言,送写好赠言的纪念书签,又使得这一情境有了隐性的交际行为,学生必然要思考,在“读《论语》,谈交友”这一主题活动背景下,在他所了解的《论语》的内涵范围里,他要向与会者传达什么精神比较恰当或者是有新意。这个任务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经验、言语经验及生活经验,使得这一情境富有意义且具有挑战性。
我们当然不能绝对地相信,从学生在课堂某一情境任务中的语言表现,就能预测他在另一个情境任务中也有充分的语言表现,但我坚信,当我们努力创设既“实”且“活”的情境任务时,我们就有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厚重的个体言语经验,更好地发展其在社会生活这个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高于应试的能力训练,放在具体的应试中,自然没有不通过的。而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教学是真的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助力他们走向未来的成功。有些内涵也许不是在当时立竿见影,但是却是会在建立个体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树荣.从实验室到田野:学习任务群视域中的专题学习[J].语文学习,201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01):78.
[4]周增文,王永磊.中庸的做人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5]褚树荣.微专题:课标进课堂的合适通道(下)[J].语文学习,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