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贡献

2020-06-28吴维煊章秋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九章算术小数思想

吴维煊, 章秋香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宿迁 223600)

0 引言

刘徽生活在三国时代的魏国,他从事过野外测量,研究过天文历法,但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数学研究. 他自幼攻读《九章算术》,在攻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表达方式不佳,问题的解决方式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于是开始为《九章算术》全书做注释,成书《九章算术注》.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处处闪烁着先进数学思想的光辉,不仅让中国古代数学体系趋于系统化,而且为完善古算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关于刘徽《九章算术注》的研究论文较多,主要涉及某一思想方法的研究,如科学思想的来源[1]、形象思维中的几何理论[2]及演绎逻辑思维[3]等方面,系统研究刘徽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刘徽的辩证法思维,在现有文献中尚未见到. 本文深入探索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辩证法、复杂问题转化、逻辑推理、敢于创新等思想方法及其贡献。

1 《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1.1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刘徽在为《九章算术》做注释过程中,遵循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突破了《九章算术》一题一解的局限性,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不应拘于一法,应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各种方法中的联系. 在多种解法中,到底用哪个方法,刘徽认为“可随率宜也”,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辩证地看问题”.

例如 《九章算术》“方程”章最后一题,“今有麻九斗、麦七斗、菽三斗、荅二斗、黍五斗,直钱一百四十;麻七斗、麦六斗、菽四斗、荅五斗、黍三斗,直钱一百二十八;麻三斗、麦五斗、菽七斗、荅六斗、黍四斗,直钱一百一十六;麻二斗、麦五斗、菽三斗、荅九斗、黍四斗,直钱一百一十二;麻一斗、麦三斗、菽二斗、荅八斗、黍五斗,直钱九十五,问一斗值几何”.

该问题的解决相当于解下面的五元线性方程组:

求解这个方程组比较麻烦,刘徽写了一篇叫《方程新术》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3种解法.

解法1该解法的中心思想是消去常数项,然后再把每行(方程)的项数减到只剩两项,最后再用比例表示5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求出一个未知数的解之后,其余未知数也可求出. 在求解的过程中,刘徽有一段精彩的叙述:“令左右相减,先去下实,又转去物位,求其一行二物正负相借者,易其相当之率. 又令二物与他行互相去取,转其二物相借之数,即皆相当之率也……”他用此法求得5个未知数中任意两个未知数之间两两“相当之率”[4]:

4x=7y、3y=4z、5z=3u、6u=5v.

如何由这个比例式求解5个未知数?由(3)-(4)得

x+4z-3u=4.

(6)

解法2该解法的中心思想是由各式连续减式(6),消去首项. 因为式(6)首项系数为1,可以不必互乘. 利用这种方法,先求出未知数u=6,再依次求出其余4个未知数.

解法3该解法的中心思想是运用连比例这一方式,刘徽将这种解法概括为“置群物通率为列衰,更置减行群物之数,各依其率乘之,并以为法”. “群物通率”就是根据解法1中的比例有

x∶y∶z∶u∶v=7∶4∶3∶5∶6,

再通过式(6)(“减行”)即可求得.

这3种解法虽然使用方法不同,但各种方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各种方法的结果可以互用. 用何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根据所要求解的问题及个人解决问题的习惯及方式,做到如刘徽所言“可随率宜也”. 刘徽朴素的辩证法思维,为后人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辩证法思想的应用,也是数学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思想方法.

1.2 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挖掘一般规律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文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条枝虽分而同本榦者,知发其一端而已”. 这段描述的意思是有许多数学问题,表面上看问题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在数学理论上却是一致的,他们是有共同根源的相同问题. 刘徽善于寻求不同数学问题内部的一般规律,如在“勾股”章16题注中说:“言虽异矣,及其所以成法,实则同归矣”[5].

“齐同术”理论的完善及推广,充分彰显了刘徽在不同数学问题中挖掘一般规律的数学思想. 刘徽把赵君卿关于“齐同”的定义进一步加以解释,在“衰分”章“返衰”下注称“母同则子齐,齐即衰也”,即:将一组分数通分后,根据分子的大小关系,就可得到分数间的大小关系.

刘徽进一步完善“齐同术”理论后,指出其他数学问题,诸如求几个分数的平均值、解释衰分术、均输、盈不足和方程等问题,都有“齐同术”的一般规律,因而“齐同术”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受刘徽思想方法的影响,很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变,在多种问题中探讨一般规律的思维.

1.3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问题

《海岛算经》第1题,今有望海岛(AB),立两表(DE和D1E1)齐高三丈,前后相去(EE1)千步. 令后表与前表相直. 从前表(DE)却行123步,人目著地(F)取望岛峰(A),与表末(D)参合,从后表(D1E1)却行(E1F1)127步,人目著地(F1)取望岛峰(A),亦与表末(D1)参合,问岛高AB及去表(BE)各几何(图1)?

刘徽以“术”的形式给出了计算公式. 若用现代符号表示,该公式为

(7)

(8)

这一问题是对同一目标在不同地点两次立表进行测量,其解法是利用两次测量数据进行计算,所以叫“重差”. 式(7)~式(8)可由“出入相补”原理推出.

ACBHH1DD1EFE1F1

图1 望海岛示意图

如图1,D1是矩形AF1的对角线上的一点,所以,矩形D1H1的面积=矩形D1B的面积,即

AC·E1F1=BE1·DE.

(9)

又D是矩形AF的对角线上的一点,所以矩形DH的面积=矩形DB的面积,即

EF·AC=BE·DE.

(10)

(9)-(10) 得AC·(E1F1-EF)=DE·EE1,所以

(11)

式(11)的两边同加DE,即得公式(7).

由此可见,刘徽《海岛算经》解测望问题的主要工具是“出入相补”原理,不涉及角和三角函数概念,这与西方的三角测量有明显的区别. 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 而印度在7世纪,欧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拓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该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是刘徽在注释中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1.4 将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进行转化

刘徽将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进行转化,对数学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当某一数学问题无法解决时,对问题进行转化,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问题,将显性问题转化成隐性问题,将代数(或几何)问题转化成几何(或代数)问题,是求解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1.5 严谨的逻辑推理

刘徽对《九章算术》中的所有数学概念都做了解释或逻辑定义,在解释和定义中,他非常注意数学推理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勾股”章的注释中,明确指出:这一章之所以一开头就提出了勾股定理,是因为“将以施于诸率,故先具此术,以见其源也”. 刘徽用这一精彩的论述,从“逻辑”角度注释了勾股定理出现在“勾股”章开头的必要性. 刘徽认为有些问题不能只限于感性认识,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理论. 因而,他从逻辑严谨性出发,对于那些能从逻辑上证明的法则都进行了论证.

刘徽创造的十进小数,就是逻辑推理的最好实证. 在刘徽提出十进小数以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或是化为分数,或是用地位制命名法,或是四舍五入. 当小数位数少时,这样处理固然可以,位数多了,就很不方便. 刘徽从长度记法入手,在长度的记法中用到单位名,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 当现实中遇到精确到“忽”以下数位时,刘徽用十进分数形式表达,创造了具有非凡意义的十进小数.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有3个地方用十进小数注释.

有了十进小数,无论有多少小数位,都能给出精确的表达. 而创造十进小数的过程,在小数部分的数位以100、101、102、…、10n为分母,就是逻辑推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

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 以几何教学为例,几何学习能力的培养,遵循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证明、图形与坐标这一逻辑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依托构建了几何学习的知识体系.

1.6 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思想

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指出,有些人“拙于精理”,只知按前人的方法,亦步亦趋地去做,不懂得改变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有的甚至于“或用算而布毡,方好烦而喜误,曾不知是非,反欲以多为贵”. 刘徽这一论述,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数学上的“踵古”思想. 刘徽认为:“学者踵古,习其谬失”. 没有创新的思想,就没有学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刘徽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的优秀品质,是他为数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内生动力.

例如在“方田”章“圆田术”的注释中,他指出圆周率“非周三径一之率也,周三者从其六觚之环耳”. 这句注释阐明,“周三”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而不是圆的周长. 可是很多人还亦步亦趋地守着“周三径一”这个陈腐的概念,不敢超越.

刘徽的“割圆术”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求得“徽率”,提高了圆周率的精度. 而且在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次加倍,以使多边形面积逼近圆面积时,刘徽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是刘徽极限思想的萌芽[6].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算法及观点,虽然有些算法及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甚至存在错误,却为后人的创造性探索积累了经验、留下了课题.

1.7 注重“直观性”在感性认识中的作用

刘徽注意到直观性在感性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主张“析理以辞,解体用图”,理论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因而,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很注意使用图形、立体模型、剪纸和涂抹颜色等技巧.

例如对“正负术”的注释“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正算赤,负算黑”注释的意思是:现在要用算筹代表得失相反的两种量,就把表示“得”的算筹所代表的数叫正数,把表示“失”的算筹所代表的数叫作负数,并且把代表正数的算筹涂上红色,把代表负数的算筹涂上黑色. 刘徽在这句注释里不仅用“得”与“失”给正负数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并且还从视觉上给正、负数算筹涂上不同颜色,便于人们直观地辨认和使用. 刘徽还认为“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这是说正负数的绝对值,前一句话是指负数的绝对值未必小,后一句话是指正数的绝对值也不一定很大. 在计算中,筹的总数不变,即筹的个数不变.

对于《九章算术》中的几何命题,刘徽常以“解体用图”的方法予以诠释和证明. 所谓“解体用图”就是利用图形的分解、合成、割补或移动位置等方法进行等积变换,从而证明原著的命题或计算公式是成立的.

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图示法、列表法、模型制作法等,是刘徽“直观性感性认识”数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2 为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做出卓越贡献

在中国数学史上,刘徽第一次提出运用辩证法思维解不是唯一的一类方程,即“不定方程问题”的概念,并从辩证的角度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刘徽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他推导出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在“勾股”章的注释中,刘徽不仅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发展了勾股测量术,还提出了相似勾股形理论,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他用比率理论建立了数与式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应用出入相补原理和极限方法解决了许多面积和体积问题,为中国数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徽的数学成就,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被很多外国学者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在世界数学史上,他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种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九章算术》虽然体系不甚完整,一些算法还存在问题,但仍然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并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让中国古代数学体系走向规范,不仅给人类留下开创性的数学定义、命题与原理,他在注释过程中彰显的辩证法、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挖掘一般规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问题、复杂问题转化、逻辑推理、敢于创新等思想方法,成为激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九章算术小数思想
《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数加减“四不忘”
思想与“剑”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九章算术》
从《九章算术》看秦汉女性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
《九章算术》在初中教材及中考中的呈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