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0-06-28徐丽媛侯凡王留利聂夏子邵瑞雪王海琳
徐丽媛,侯凡,王留利,聂夏子,邵瑞雪,王海琳
鳞状细胞癌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部位。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较为罕见,文献报道极少。现就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报道。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63岁,因腹痛1个月,加重2 d,于2018年12月31日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入院治疗。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孕2产2,已绝经,绝经后无阴道出血、流液。无既往疾病史。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经产型,阴道畅,黏膜无充血;宫颈萎缩,无举痛;子宫平位,正常大小,形态规整,活动度可,有压痛;右侧附件区压痛,略厚,左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妇科B型超声(B超)示:子宫前位,形态如常,宫体回声均匀,右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于子宫左后方可见一大小约45 mm×38 mm偏低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可见血流信号,部分切面与子宫分界不清,其一侧似可见卵巢组织回声;盆腹腔未见积液;包块性质及来源待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示:癌胚抗原(CEA)1.81 ng/mL,糖类抗原125(CA125)23.47 U/mL,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7 ng/mL(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1.5 ng/mL)。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无明显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左侧附件区占位,考虑恶性,盆腹腔少量积液。患者于2019年1月9日行腹腔镜下左侧附件切除术。术中探查可见:腹腔无明显腹水,子宫萎缩,左侧输卵管卵巢包裹成团,约5 cm×5 cm大小,左侧附件与乙状结肠粘连致密,右侧输卵管大小形态如常,右侧卵巢萎缩。术中冰冻病理回报:左侧附件恶性肿瘤。向家属交待病情,其表示拒绝扩大手术范围,要求等待术后病理检查再行二次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侧卵巢)恶性肿瘤,上皮源性;鳞状细胞癌,中-低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支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K8/18(-),PAX-8(-),P53(+,错义突变),WT-1(-),P16(+),Ki-67(index:80%),CK7(部分+),CK20(-),NapsinA(-),P40(+),P16(+)。左侧卵巢大体标本见图1(见封三),病理检查涂片见图2(见封三)。患者于2019年1月15日全身麻醉下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子宫全切术+右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阑尾切除术+肠部分切除术+肠吻合术+腹腔引流术),术中可见:乙状结肠与子宫、左侧附件区粘连致密,肠管表面可见癌组织,乙状结肠质地变硬,右侧输卵管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大网膜、膀胱、子宫表面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理检查示:(降结肠表面组织)降结肠浆膜面纤维组织中见鳞状细胞癌结节,多考虑转移性,原发灶待定,不除外原发于卵巢可能;鳞状细胞癌组织侵犯乙状结肠浆膜层至固有肌外层。子宫+右侧附件切除标本:①宫颈慢性炎症,鳞状上皮萎缩,腺体鳞化,部分区域表面糜烂;②萎缩性子宫内膜;③(右侧)慢性输卵管炎,卵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降结肠浆膜面癌结节的大体标本见图3(见封三),病理检查涂片见图4(见封三)。术后经全科讨论,给予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即紫杉醇270 mg静脉滴注+卡铂550 mg静脉滴注,每21 d为1个疗程,化疗6个疗程。目前已完成6个疗程治疗,进入随访阶段。2019年9月12日复查B超示:子宫切除术后,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肝脏、胆囊、脾脏、胰腺、双肾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肿瘤标志物示:CEA为1.42 ng/mL,CA125为7.30 U/mL,SCC-Ag为0.7 ng/mL。患者病情平稳。
图1 左侧卵巢大体标本
图2 左侧卵巢病理涂片(HE染色×100)
图3 降结肠浆膜面癌结节大体标本
图4 降结肠浆膜面癌结节病理检查涂片(HE染色×100)
2 讨论
卵巢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多数患者主诉腹胀、腹痛、便秘、尿频等症状,若发生肿瘤破裂则表现为急腹症,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多数卵巢鳞状细胞癌患者就诊时肿瘤已扩散至卵巢外,预后较差。
卵巢鳞状细胞癌的病因及组织来源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HPV感染是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的高危因素[1-2]。文献报道组织来源主要有3种:①大多起源于卵巢畸胎瘤,其恶变率约为1.4%~4.8%(平均2.4%),已被归为生殖细胞肿瘤;②少数推测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或可作为一种肿瘤成分存在于卵巢恶性Brenner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这类肿瘤被归为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类;③来自其他癌灶转移,常见于宫颈或阴道鳞癌转移[3-4]。
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及基因检测等,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SCC、CA125、CEA在许多患者外周血中升高,与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1];Acién等[5]研究发现P53基因检测有助于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需与卵巢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卵巢恶性Brenner瘤、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化、卵巢移行细胞癌以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等鉴别。鉴别依据主要为:卵巢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者可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皮脂样物、毛发等畸胎瘤成分;卵巢恶性Brenner瘤有良性Brenner细胞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化者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形态;卵巢移行细胞癌缺乏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等成分;卵巢转移性鳞癌多见于宫颈、阴道或其他部位等处转移。
目前尚无规范的临床实践指南来指导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治疗。综合文献报道,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对放射治疗不敏感[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其最佳手术时期仍具有较大争议,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推荐采用紫杉醇加铂类药的联合方案,但无论手术在化疗之前还是之后,在肿瘤进展和总的生存率方面并无差异[2,6]。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预后差[7-8],5年生存率约为48.4%,其中Ⅰ期5年生存率为75.7%,Ⅱ期为33.8%,Ⅲ期为20.6%,Ⅳ期为0[2]。
本例患者年龄63岁,主因腹痛1个月,加重2 d入院,SCC升高,MRI提示左侧附件区占位,考虑恶性。先后行附件切除术+卵巢癌减灭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侧卵巢)恶性肿瘤,上皮源性;鳞状细胞癌,中-低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支持)。病理检查未见畸胎瘤成分、也未检见伴存的良性Brenner瘤成分以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形态,查患者宫颈、阴道以及其他部位无癌灶,可与卵巢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卵巢恶性Brenner瘤、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化、卵巢移行细胞癌以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诊断为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术后予以紫杉醇加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未发现复发以及转移,已进入随访阶段。但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文献报道总的5年生存率约为48.4%,该患者预后可能不佳,应积极随访并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