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阴癌放疗后继发纤维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0-06-28栾朝辉王成双刘丽丽王志美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外阴鳞状肉瘤

栾朝辉,王成双,刘丽丽,王志美

外阴癌(carcinoma of vulva)主要见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5%[1]。外阴癌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约占所有外阴癌的80%~90%,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高级别VIN可进展为浸润癌[2]。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早期外阴鳞状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外阴癌以手术结合放化疗为治疗原则[3]。本文介绍1例早期外阴癌患者于术后12年后复发,并侵犯尿道及阴道,后予以放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3年后,患者再次复发,经病理诊断为放疗后纤维肉瘤,临床罕见,现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74岁,孕3产2。因外阴癌术后15年,复发放疗后3年,发现外阴赘生物1个月,于2019年1月8日收入青岛市中心医院(我院)肿瘤妇科。2004年患者因外阴肿物于外院行外阴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外阴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淋巴结阴性。2015年2月,患者因外阴肿物再次行外阴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尿道下方阴道黏膜符合女阴肥厚性营养不良改变,部分区域伴重度不典型性(原位癌),阴道口符合女阴肥厚性营养不良,部分区域癌变,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灶状伴浅表浸润。2016年5月患者于我院行妇科检查示:外阴广泛切除术后改变,阴蒂及大小阴唇缺如,阴道外口空洞样,阴道弹性欠佳,顶端未见宫颈,未触及宫颈;右侧可及质硬肿物,边界不清,触痛。盆腔扪诊不满意。三合诊示:直肠壁光滑,指套无血染。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外阴部占位并侵犯周围组织结构,胸部、上下腹部未见明显异常。骨扫描未见明显骨转移表现。排除放疗禁忌后行腔内后装放疗2次,阴道柱形施源器,源长4 cm,参考点黏膜下0.5 cm,剂量12 Gy;并行体外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95%50.4 Gy/28 f,1.8 Gy/f,5 f/W。化疗 6次,方案为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240 mg d1+奈达铂注射液120 mg d2,末次2016年11月10日。2019年1月患者出现会阴疼痛不适,遂来我院肿瘤妇科。妇科检查示:外阴广泛切除术后改变,阴蒂及大小阴唇缺如,阴道封闭;阴道口弹性差,质硬,阴道前壁见质脆肿物,约3 cm×2 cm大小,触血(+)。肛诊示:直肠壁光滑,指套无血染。行外阴肿物活检,2019年1月20日病理结果回报:(外阴活检)梭形细胞增生结节,表面见坏死,细胞异型,核仁明显,并可见核分裂像(见图1,见封三),结合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考虑放疗后纤维肉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4(血管+),角蛋白(CK,-),肌间线蛋白(Desmin,-),Ki-67(40%+),P16(-),P40(-),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少量+),波形蛋白(Vimentin,+)。行6 MeV电子线外阴野放疗,46 Gy/23 f,2 Gy/f,5 f/W,并分别于2019年1月23日、2019年2月12日行奈达铂60 mg静脉化疗,于2019年2月26日行洛铂50 mg同期静脉化疗。病情难以控制,因肿瘤侵犯泌尿系及肠管,患者出现排尿、排便困难,于2019年3月14日行耻上膀胱穿刺造瘘术,于2019年3月2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横结肠袢式造瘘术+造瘘口肠袢切开术,1个月后患者因病情进一步恶化死亡。

图1 外阴纤维肉瘤病理结果(HE染色×400)

2 讨论

本文笔者检索了中英文相关数据库,未检索到外阴癌放疗后继发肉瘤的相关文献,仅在2014年,Fiset等[4]报道了1例曾因肛管鳞状细胞癌接受盆腔放射治疗,后因外阴肿瘤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提示肿瘤浅表性鳞癌样成分,伴有VIN,并向深部肉瘤样成分转变的原发性外阴癌肉瘤患者。在所有报道的继发性肉瘤类型当中,骨肉瘤是最常报道的放射后肉瘤,其他组织类型肉瘤极为罕见。Liao等[5]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放疗后骨肉瘤的发生率为0.084%。早在1948年,便有学者提出放疗后诱发骨肉瘤的诊断标准[6]:①明确的放射治疗史;②在原放疗野内发生的肉瘤;③相对较长的潜伏期;④明确的肉瘤组织病理学诊断。因上述标准来自放疗后骨肉瘤相关研究,没有包括软组织肉瘤,Murray等[7]推荐了新的修订标准:①曾接受放射治疗,随后在照射区(包括5%等剂量线内)出现肉瘤;②必须有证据证明放疗前该部位无肉瘤发生;③所有放射后肉瘤须经组织学证实,且病变类型与原发肿瘤不同。据报道,放疗后肉瘤的潜伏期从2年、3年至50年不等[8]。本例患者符合以上两个诊断标准。

放疗后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诱发肉瘤的风险随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9],并且认为年龄越小,诱发肉瘤的风险越大[10]。放疗诱发肉瘤的分子机制目前主要有3种学说:①辐射诱导基因突变。McHugh等[11]对15例原发性骨肉瘤和6例放疗诱发的骨肉瘤进行比较发现,33%的放疗后继发骨肉瘤发生p53基因突变,而在原发性骨肉瘤仅8%,认为辐射诱导p53基因突变是发生放疗后继发骨肉瘤一个可能的机制。Kadouri等[12]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发现,BRCA1、BRCA2和p53基因突变与放疗后肉瘤的发生有关。②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激活。Daino等[13]动物实验表明,放射线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导致β-catenin在细胞核内蓄积,从而诱发肉瘤发生。③复等位基因的叠加作用。因鼠骨肉瘤与人骨肉瘤具有高度相似性,Rosemann等[14]利用放射性元素227Th诱发BALB/c近交系小鼠和CBA/Ca近交系小鼠产生骨肉瘤,结果发现遗传获得5个高风险复等位基因组的小鼠(BALB/c近交系小鼠)均发生骨肉瘤,而继承低风险等位基因位点的10只小鼠(CBA/Ca近交系小鼠)中仅1只发生骨肉瘤,且潜伏期长。因而推测复等位基因通过叠加作用,促使放射诱发骨肉瘤的发生。

放疗后继发肉瘤恶性程度高,具有很强的局部侵袭性,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血行转移较早,很少能治愈,较散发性肉瘤预后差[15]。手术切除是放疗后继发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本例患者先后经历两次外阴手术,后行放疗,放疗后继发肉瘤,经临床评估,难以实施手术,遂予以同步放化疗,然因其对放化疗敏感性差,疾病迅速进展,患者在数月内死亡,证实放疗继发性肉瘤较原发性肉瘤预后更差。随着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开展,此类患者或许可考虑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但花费巨大,其获益尚无证据可循。总之,放疗后继发肉瘤虽发病率低,但治疗棘手,需广大肿瘤科及放疗科医师早发现、早诊断,采用个体化、综合性治疗,以期获取更大获益。

猜你喜欢

外阴鳞状肉瘤
加味五味消毒饮熏洗坐浴治疗外阴白斑病验案2则
女人如何做好外阴和阴道清洗
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惹人痒的外阴白斑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Polo样激酶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