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0-06-28陈晓强
陈晓强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 普洱 665000)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消化内科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拥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上常表现为意识不清、代谢紊乱等症状,同时患者容易出现营养状况不良、并发症较多等情况[1]。目前,对于该病一般采用肠内及肠外两种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因此,本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间到我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肠外组和肠内组,每组各30例。其中肠外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4~72岁,平均(45.41±3.46)岁。肠内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3~73岁,平均(45.53±3.38)岁。肠内组和肠外组患者在的年龄、性别等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均给予60例患者包括吸氧、放感染、水电解质纠正等常规治疗。同时肠外组在此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肠内营养乳剂(配比为500 mL乳剂中含有85g碳水化合物、37.5 g蛋白质以及29 g脂肪)。肠内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经胃管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配比为500ml乳剂中含有88 g碳水化合物、20 g蛋白质以及8.5 g脂肪),最初对患者注入时要控制浓度为0.6 kcal/ml,用量为100~150 mL,滴注时间为2 h,若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则逐渐增加浓度到1.0 kcal/ml,控制用量在300~400 mL,两种浓度治疗每天均进行6次。肠内组及肠外组均持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肠外组和肠内组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进行统计,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以“±s”表示,给予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如表1所示,治疗前,肠外组和肠内组的反应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无较大差距,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意义(P均>0.05);治疗后,肠内组的反应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肠外组,而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肠外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
表1 肠外组和肠内组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的比较(±s)
表1 肠外组和肠内组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的比较(±s)
组别 反应蛋白 血清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肠外组(n=30) 32.47±3.24 9.68±2.31 35.64±3.08 53.29±8.62肠内组(n=30) 32.35±3.45 3.43±1.74 35.49±2.95 46.02±3.49 t 0.139 11.837 0.193 4.282 P 0.890 0.000 0.848 0.000
3 讨 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变化较大,机体还会出现酸碱失衡以及水电解质混乱等情况,而肠外营养支持虽能为患者提供一定的至于效果,但它会使患者的肠道黏膜发生萎缩,导致患者出现肠源性感染,不利于患者健康。
研究表明[2],肠内营养支持在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机体内的营养状态方面拥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患者免疫功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使得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加快患者康复。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肠外组和肠内组的反应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无较大差距,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意义(P均>0.05);治疗后,肠内组的反应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肠外组,而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肠外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这一结果与夏芝辉[3]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患者反应蛋白指标的含量,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