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两湖连通工程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2020-06-28吴南飞黄成才唐梓钧
舒 勇,吴南飞,张 蓓,黄成才,唐梓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由于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累计性[1],因此,开展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是必然趋势和具有现实意义[2]。丁秀萍等[3]开展了西藏聂拉木县曲乡水电站及线路工程建设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和霞[4]开展了红河县虎街河水库建设对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杨华等[5]开展了新建溪水电站工程对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李玲[6]开展了印江县栗子园水利工程建设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拟建的湖南省岳阳市芭(芭蕉湖)南(南湖)两湖连通工程为岳阳市市级工程,主要包括河道(隧洞)工程、截污工程、景观工程、交通工程以及相关的管理配套设施,工程红线总面积为264.12 hm2,其中191.8 hm2位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为了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工程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可控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1 评价区及评价方法
1.1 评价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岳阳市境内,112°43′—113°15′E、28°59′—29°38′N,总面积19.0万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麋鹿、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工程涉及到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结合项目特点,经现场勘察,确定影响评价区的范围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红线和涉及水域周边直线距离1 km,以及自然保护区外工程周边直线距离1 km内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的部分,面积共5 113 hm2。
1.2 评价方法
组建包括9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专家组,评价专家组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以及访问、访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根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评定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最终计算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并做出相应的影响评价结论。
2 评价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结合遥感区划判读和现地调查,评价区涉及6类景观。其中:森林679.46 hm2,占13.29%;灌木林114.53 hm2,占2.24%;草地53.16 hm2,占1.04%;水域湿地1336.62 hm2,占26.14%;农田689.52 hm2,占13.49%;其它2239.71 hm2,占43.80%。植被可划分为10个植被型21个群系,具体为针叶林(马尾松林群系、杉木林群系)、针阔混交林(杉阔混交林群系、松阔混交林群系)、常绿阔叶林(樟树林群系、苦槠+石栎林群系)、落叶阔叶林(欧美杨林群系)、竹林(毛竹林)、灌丛(构树群系、盐肤木群系、油茶群系)、灌草丛(芒群系)、草丛(紫苜蓿群系)、水生植被(芦苇群系、菰群系、香蒲群系、莲群、浮萍+紫萍群系、满江红群系、空心莲子草群系、农田植被(农田植被群系)。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28科357属509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5属17种;裸子植物4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12科334属482种;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75种,隶属于5纲19目40科,由于评价区域地处人为活动频繁地带,动物均是广泛分布物种,没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及濒危、特有物种。
3 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对景观的影响评价
3.1.1 对景观类型及其特有程度的影响
评价区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灌木林、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和其它等6种类型,森林和灌木林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灌丛为主,群落类型在湖南相同纬度的地区较为常见;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和其它生态系统在全省各地均广泛分布。因而,影响程度为“中低度”影响。
3.1.2 对景观类型面积的影响
工程建成后将使得评价区内森林面积增加23.59 hm2,草地增加4.81 hm2,灌木林减少2.89 hm2,水域湿地减少2.74 hm2,农田减少12.56 hm2,其它减少10.21 hm2。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面积影响较小。
3.1.3 对景观类型斑块数量的影响
工程建成后将使得评价区内森林斑块增加24块,草地增加96块,灌木林增加9块,水域湿地增加25块,农田减少11块,其它增加34块。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斑块数量的影响较小。
3.1.4 对景观美学价值的影响
工程从保护区的实验区通过,河道(隧洞)、交通、截污、景观(商住区、设施)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和自然特征,降低了观赏性,但水体、绿化工程局部提高了景观的观赏性,对美学、经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产生的影响较小。
3.1.5 对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的影响
土地开发利用将会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地表结构的动态平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随之增加,但评价区的地势平坦,坡度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较小。因此,影响为“中低度”。
3.1.6 对自然植被覆盖的影响
工程建设使评价区森林面积增加23.59 hm2,草地面积增加4.81 hm2,灌木林减少2.89 hm2。总体而言,对自然植被覆盖的影响为正面。
3.2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
3.2.1 对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有性的影响
建设工程红线区的植被类型为:农田植被、构树灌丛、盐肤木灌丛、芒灌草丛、樟树林、欧美杨林、杉阔混交林,这些植被群落均为次生植被类型,且在影响评价区内及影响评价区外分布十分广泛,为非特有植被类型。因此,工程建设对生物群落类型特有性影响程度为“中低度”。
3.2.2 对生物群落面积的影响
工程实施将占用森林及灌木10.88 hm2,占影响评价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21%和0.01%;将占用水生植被面积2.50 hm2,占影响评价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05%和0.002%。损失的植被主要为人工植被或次生植被,通过后期景观工程的实施,植被群落面积增加。因此,工程建设对影响评价区及保护区生物群落面积的影响程度为“中低度”。
3.2.3 对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
工程完成后,将形成芭蕉湖、王家河、南湖连通的水域,增加了水生生物群落(鱼类)栖息地的连通性。对两栖爬行类的连通性的影响主要为施工造成的人为活动干扰增加而导致躲避性较强的两栖爬行动物(尤其是爬行类)在一定程度上绕开施工区进行迁移。因此,建设期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连通性在施工区(包括工程设施、辅助工程和生活区等)有所降低;工程建成后,连通性局限基本可以消除。鸟类和哺乳类的迁徙能力较强,而本工程建设区植被以次生灌丛和人工林为主,属于保护区鸟类和哺乳类分布的边缘区域,因此本工程建设对鸟类和哺乳类的栖息地及其连通性影响不大。
3.2.4 对生物群落重要种类受影响程度的影响
评价区的生物群落重要种类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樟树等乔木及构树、盐肤木、油茶灌丛。这些物种在保护区不同地段均有分布,受到的影响较小。陆生脊椎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类主要为黑斑侧褶蛙等两栖动物、多疣壁虎等爬行动物、家燕等鸟类、黑线姬鼠等哺乳类,生境以建筑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影响评价区原有人为活动干扰强,包括交通运输、农业耕作以及其他人为活动等,工程施工及运营增加的人为活动不多,对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较小。
3.2.5 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工程建设会造成植物群落物种及结构的变化,但工程建设占用影响评价区植被面积较小,同时占用的植被类型在影响评价区及保护区其它区域广泛分布且适生,所以对在本区分布且受到直接影响的马尾松、杉木等植被而言,工程建设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产生影响较小。
3.3 对物种的影响评价
3.3.1 对特有物种的影响
1)植物。评价区内的509种植物多为江南广布、华中广布或湖南广布,没有国家和湖南特有种。因此,这些广布种、常见种的破坏只会减少其植物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不会引起这些物种的消失或灭绝,植物多样性不会减少。
2)动物。评价区范围内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分布有39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不是其主要栖息地或分布地,且没有湖南省特有物种,各物种在全省分布范围广泛且具有相当规模的种群数量,属湖南省常见物种且在岳阳地区亦属本地常见物种。
3.3.2 对保护物种的影响
评价区内共有野生珍稀保护植物4种,分别为樟树、野大豆、金荞麦和香蒲,均为亚热带地区的广布种、常见种,种群数量大,繁殖更新容易。评价区记录的75种脊椎动物中,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分布有39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省分布范围广泛且具有相当规模的种群数量,属湖南省常见物种且在岳阳地区亦属本地常见物种。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干扰和部分物种栖息地面积减少,其它方面影响较小。
3.3.3 对特有物种、保护物种食物网(食物链结构)的影响
影响评价区内野生动物没有特有物种,对保护物种食物网和食物链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工程区的直接占地造成其栖息地的减少,但保护动物主要为鸟类,其觅食活动的范围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其它种类保护动物种群数量有限,对其影响很小。其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机械噪声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对鸟类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觅食地或栖息地的短距离、短时间的改变,对其它动物影响较小。
3.3.4 对重要物种的迁移、散布、繁衍的影响
评价区内的具有迁徙习性的重要物种主要为小白鹭和牛背鹭,工程建设期间,会导致其迁出该区域另觅活动场所和栖息地,但小白鹭和牛背鹭在全国、湖南省及洞庭湖区分布广泛,且其迁徙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工程建设对其迁移、散布、繁衍的影响甚微。
3.4 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
3.4.1 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或面积的影响
1)主要保护植物。评价区内共有野生珍稀保护植物4种,分别为樟树、野大豆、金荞麦和香蒲。均为亚热带地区的广布种、常见种,种群数量大,繁殖更新容易。因此,工程建设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小。
2)主要保护动物。评价区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但分布有39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省分布范围广泛且具有相当规模的种群数量,属湖南省常见物种且在岳阳地区亦属本地常见物种。因此,工程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活动面积,但由于工程建设区较小,对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或面积的影响较少。
3.4.2 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境面积的影响
评价区内居民甚多,农林业生产活动频繁,原生地带性植被已不复存在,地势平缓地带多已开垦为农田或建筑用地,记录的鸟类和哺乳类分布及活动也已适应人类干扰,工程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活动面积,但影响较小。而对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而言,建设期工程建设、辅助工程和生活区等施工区所占用了保护对象一定的生境面积,由于该区域非其主要分布区域,因此工程建设对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的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的影响也较小。
3.5 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
3.5.1 造成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
工程建设将减少部分自然植被类型的面积,减少部分鸟类和哺乳类的生境和栖息地,同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性有上升的趋势,但是通过严格处理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和施工垃圾、定期对施工和生活区进行消毒、尽量使用本地经过检疫合格的生物材料、对需砍伐的森林做好伐后林地清理工作等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造成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
3.5.2 引入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
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活动强度的增加,导致大量的施工人员、设备和建筑材料进入施工区,有引起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但通过采取加强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将非本地生物引入施工区;生物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再加上施工完成后,在做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等措施,可降低造成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所以工程建设造成外来物种或有害生物入侵的可能性较小。
3.5.3 导致保护区重要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性
工程建设虽然会导致保护区内一些原生植被面积的减少和生活在其中的一些动植物种群数量上的减少,其所携带的遗传资源也将随之减少,但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仍有大量的同种个体和种群存在,不会导致某个物种的灭绝和消失。
3.5.4 导致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影响
评价区处于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范围内湖泊、河流众多,施工期间,在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对建筑材料采取严格管理等措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造成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较小。评价区内未发现钉螺,且环境多得到改造,实施土方工程无血防风险,但目前长江取水口周边仍有较大的钉螺面积,且位于洞庭湖和长江交汇处,从长江取水不能完全排除钉螺和尾蚴引入的偶然性,加之江水灌排、两湖连通使两湖水位变化增大,存在引入钉螺、尾蚴生存和扩散的偶然性风险,但风险可控。综合评定工程建设导致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为“中高度”风险。
3.6 总体影响评价
根据以上分析,过对景观(生态系统)、种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社会因素的影响评价,计算得到工程建设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51.6(表1),说明工程建设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为“中低度”。
表1 生物多样性指数表一级指标得分影响程度权重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1.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53中低度0.210.6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50中低度0.210.03.对种群(物种)的影响50中低度0.210.04.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50中低度0.210.05.对生物安全的影响53中低度0.15.36.对社会因素的影响57中低度0.15.7合计151.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评价区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也无特有动植物分布。评价区的调整对重要物种食物网(链结构)的影响极其微弱,对重要物种迁移、散布、繁衍没有直接影响,也不会造成某个动植物物种在保护区内消失。评价区内施工对保护区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和生境面积影响较小,不会导致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或加剧。工程建设不会造成某个物种在保护区内消失,不存在遗传资源流失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为51.6,说明工程建设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为“中低度”。
4.2 建议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森林防火等方面。施工期间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牌和标语,时刻警醒施工人员,杜绝有意识地捕食野生动物和减少无意识地伤害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并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区域。
2)严格遵循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人负责施工中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切实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环境教育;林业部门等加强监督指导,坚决杜绝偷砍盗伐、捕猎等非法活动;同时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控,并严格林地管理,杜绝未批先占、少批多占。
3)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将废渣、剩余砂石料、建筑垃圾等清理运出施工区域并妥善处置。在阻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工程对景观、生物群落造成的不利影响。遵照自然生态学原理,及时在工程区周边种植当地生态系统中原有的重要的各种植物种类,进行层间植物有机搭配,继而恢复原有森林植被。
4)积极开展科学监测及科学研究。时准确地掌握因工程建设导致区内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