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6-28饶如梦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维度

曾 浩,饶如梦,张 丽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长江经济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现代化高水平的经济发展与开放水平,使得长江经济带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转型中承担了先行示范作用[1-2]。因此,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是贯彻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战场之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而针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和科技与教育等多维视角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以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测度

1.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3],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经济社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然而从整体上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质量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4]。就地理位置而言,长江经济带地域分布较广,涵盖九省两市的行政区域,并且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5]。

为进一步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从复杂的综合性体系中筛选出影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科技与教育4 个维度建立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而言,一是经济维度,需要选取能够较好反映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方面与发展状况相关的评价指标,由此本文选取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区域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产值增加指数、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人均GDP 这7 个指标来表征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社会生活维度,选择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总人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这5 个指标来表征社会生活发展状况。

三是生态环境维度,它是影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取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5 个指标来表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

四是科技与教育维度,选取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学校平均在校生数这2 个指标来表征科技与教育发展状况。

1.2 测度方法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并不是单因素指数,而是包含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指数[6]。因此本文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来分级测度长江经济带及所辖11 个省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7],首先,分别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含的20 个具体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得到Xij;其次,分别计算得出各测度指标权重Wj与规范化矩阵元素Pij,并得出各测度指标权重Wj与其规范化矩阵元素Pij的乘积Sj;再次,将各维度指标指数加总,得出每年的各维度指标指数;最后,以各系统层指标的乘积Sj为原指标,重复以上操作,从而得出每年的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Ti。

每年的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表示的是当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状态,而各年的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则反映这个时间区段的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趋势。

通过对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析,可以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并进一步判断得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具体步骤[7]如下。

1)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的公式为

负向指标的公式为

式中:Xij为评价对象i第j项指标的原始指标;n为评价指标个数。

2)构建规范化矩阵P。规范化矩阵P 的元素Pij的公式为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第j项指标的熵值ej的公式为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信息熵冗余度dj的公式为

5)计算指标相对于所有维度的权值。权值wj的公式为

6)计算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维度指数。维度指数Sj的公式为

式中:k为维度;mk为对应维度的指标个数。

总的来说,在临床诊治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不断优化医学检验质量,医护人员以及医学检验人员必须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细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及检验标本,并熟悉掌握各种药物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而患者在采取检验样本的时候,应当及时向医生如实汇报服药情况,必要时应当隔段时间在对患者进行采样,尽可能的防止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确保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7)以维度指数Sj为原始值,重复上述步骤,计算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Tj。

1.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9),部分缺失数据则采用线性处理予以填补。

2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及权重分析

根据选取的研究数据,由测度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见第23 页表1。

由表1 可知,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科技与教育这4 个维度的权重依次递减,分别为0.421,0.306,0.149 和0.124。

首先,这表明在4 个维度中,经济维度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于如何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运用系统论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4-5],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各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区域要素紧密对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1 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

其次,社会生活也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不断增加,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推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再次,生态环境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权重也在逐年增加,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共抓保护格局基本确立,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2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选取的研究数据,由测度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维度及综合指数,见表2。

表2 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维度及综合指数

由表2 可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除2014 年、2018 年略有下降外,整体水平呈现小幅度上升状态,具体而言,由于权重较大的经济、生态环境2 个维度呈一定幅度下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从2013 年的0.023 6 下降至2014 年的0.023 3,而后连续3 年提升至0.024 3。此外,受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维度影响,在2018年时出现1.48%的跌幅,降至0.024 0。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年均增长0.35%,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活、科技与教育4 个维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0.87%,4.78%,3.29%。

从2013—2018 年的整体状况分析可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略有上升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生活、科技与教育这2 个维度的提升,而生态环境、经济2 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提高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影响。由此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是由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科技与教育4 个维度共同决定的,其中由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占有较大权重,其对总体水平影响较大,而生态环境质量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仍然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2.3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选取的研究数据,由测度方法计算可以得到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见表3。

表3 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

由表3 可以看出,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而言,首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3 个区域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约为0.260,0.180,0.160,在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发展水平中位列前3 名,为第一梯队;其次,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为第二梯度,属发展较好的区域,其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约为0.080,0.073,0.067,0.066,0.050;最后,云南省、贵州省为第三梯队,为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其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约为0.011 0,0.004 7。

综合各区域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展较好,中部发展次之,西部发展较为落后;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发展较好,上游区域发展较为落后。

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排名及其变化情况见表4。

表4 2013—2018 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排名及其变化

由表4 总体来看,与各地发展水平状况基本一致,即每年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状况高度趋同、发展局势稳定,但总体发展水平呈稳步、缓慢上升趋势。具体而言,除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云南省出现了下滑外,其余7 个省市均保持稳定发展地位或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缓慢提升,其中2016 年各区域发展水平排序变化最大,2014 年与2017 年有少数区域排序出现变化,其余年份9 个省市排序均无变化。可见,虽然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区域异质性,但2013—2018 年期间各区域每年的发展水平状况十分稳定,且总体存在缓慢向好发展态势。

3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3.1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创新效率

长江经济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内产业发展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流域内生产耗能高、发展效率低下、产业竞争能力缺乏的企业还普遍存在,这极大地制约了长江经济带产业的转型升级[8]。创新发展水平不高使得粗放型发展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区域仍占主导,丰富的科技与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产业协同与经济互补性不突出。基于此,应努力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效率。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21.4%的土地面积,却承载了全国46%左右的重化工业,集聚了全国43%的废水[5]。过去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以及缺乏监管,流域内化工企业众多,这不仅给长江流域内的水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使得长江经济带的整个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严峻考验[5]。因此,今后必须加大对重化工业的监督以及治理,根据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理念,化解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以绿色产业、清洁产业倒逼重化工业产业转变其产业发展形态,加速化工产业转换升级[9]。对转型升级困难的企业给予技术、资金支持,对产业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且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转型成功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淘汰、搬迁等措施。实现工业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向“生态友好、产业集聚、高效能”转变[8-9]。

二是提升创新发展效能,以创新促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着力点,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科技与教育发展资源丰富,这为创新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长江经济带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43%,研发经费占全国总支出的46.7%,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9 个[8]。提升创新发展效能,必须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高校人才以及研究经费比较优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各区域要素、投资等资源配置,为产业转型升级及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撑。技术是创新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必须加大对技术开发经费的支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8]。

3.2 生态优先以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长江经济带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生态修复能力提高,但其总体上还存在着生态环境赤字、资源枯竭等问题[5]。因此,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发展,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永葆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生命力[10]。

一是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10]。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标准尚未建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破坏生态健康发展的行为,同时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机制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关于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迫在眉睫,必须要理顺当前的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严格的生态管理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入手,强化上中下游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联合防控机制,构建推动长江经济带科学高效发展的治理与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体制氛围[10]。

二是完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相对立的关系,要坚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生态环境改善,在生态保护过程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寻求经济与生态有机融合发展。发展经济绝不能将生态资源作为牺牲品,相反,长江经济带要在经济发展中优先强调生态环境,改造传统落后的重化工业,以绿色产业发展作为主要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进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同时,改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发展观念,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11]。

三是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中下游区域利益分配[5]。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上游、中游、下游区域在空间以及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调动上游、中游、下游区域生态保护积极性,共同加强生态治理的必然举措,这不仅有利于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各经济体的责任划分,而且有利于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和谐健康发展。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可协商建立资金补偿、科技互补、产业转移等补偿措施,以水质作为双向补偿标准,强化整个长江流域内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加快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带[5,10]。

3.3 提高整体统筹能力以协调各方力量

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覆盖11 个省市,区域内各经济体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呈现3个阶梯的形态,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也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应提高区域内整体统筹能力,协调各方力量。

一是做好长江经济带所辖9 省2 市的区域联动统筹工作。长江经济带内部区域差异显著,存在发展基础、现代化技术、开发与开放水平等因素差异,因此不能用简单“一刀切”的方式去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而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以及地理、经济差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运用系统、协调的方法,实行差异化的管理体制[5,11]。各经济体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合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9]。同时,必须加强11 个省市的责任主体定位认识,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实行跨区域协同治理。

二是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0]。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政府应积极作为,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竞争与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应做好顶层设计,各省规划、市县具体落实的管理体制,实现“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发展格局[11]。要统筹协调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各部门的力量与利益,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起运转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明确中央与地方责任的划分,充分调动各经济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11]。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长江之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