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合群幼儿的干预指导
2020-06-28谭淑婷
文 谭淑婷
一、幼儿不合群的表现形式
不合群是幼儿在群体中一个特殊的行为问题,本文所说的不合群是指幼儿不愿和小朋友交流,经常独自一人待在角落的现象。
明明是小班入园时较为焦虑的一名幼儿,刚入园时他情绪化严重,表现为哭闹、恋床,甚至吃饭、上课都在床上进行,只有上厕所和放学回家才肯离开床,床是他唯一的依恋对象,一旦离开床他便会出现不安的情绪。开学一周后,他慢慢地过渡到自己一个人待在墙角里抱着玩具哭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我们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他总是在远远地观望,当我们试图接近他时,他就会出现大叫和哭闹等行为,而且情绪很难平复。
二、幼儿不合群原因解析
不合群并不是源于幼儿的天性,而是幼儿应对不安全感,避免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如果幼儿长期不合群,其社交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面对明明的不合群行为,我们通过与家长和明明之间的沟通交流,再结合日常观察,并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养育方式
由于爸爸长期出差,妈妈工作繁忙,明明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明明过于溺爱。因此,明明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幼儿园,失去了家人的庇护与关注,于是出现了心理失衡。
(二)依恋家人
明明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人包围着生活,很少与其他幼儿接触,因此,明明特别依恋家人,习惯了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
(三)对同伴不信任
在与明明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害怕和同伴在一起,因为他对同伴既不了解也不信任,总是担心别人会欺负自己。
三、对不合群幼儿进行干预指导的步骤
为了让明明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主动交往的性格,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晓之以理——用语言改变他
为了让明明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我经常跟他交流:“小朋友长大了就要上幼儿园,上了幼儿园之后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起上课,这样就会交到很多好朋友。你一个人坐在这里多寂寞,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可是,我的提议不断地遭到了他的拒绝。我意识到这样死板地灌输道理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在一日生活中我加强了对他的关注与指导。在早晨入园时,我会提醒他跟家人道别;上课前,我会多次提醒他就坐;户外活动时,我会督促他出门……慢慢地我发现,虽然上课时他还是不愿参加,但是已经愿意参加户外活动了,只是依恋老师的现象仍很严重。
(二)动之以情——用真情感动他
要想改变一个幼儿,一定要走进他的内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你为什么不想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明明沉默不语。“是不是不熟悉?”明明依然沉默,我看到他紧紧地抓了一下自己的玩具。“是不是怕他们拿你的玩具?”他点了一下头。“是不是怕他们会欺负你?”“是!”明明回答得很干脆。原来他的这种行为的确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于是,我开始对他进行引导:“小朋友都是很友好的,他们不会拿你的东西,更不会伤害你,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会帮助你的。”我也会经常引导班里的幼儿主动向明明问好,让他们不断地向明明表达自己对他的喜爱。如在音乐活动“找朋友”和“我的朋友在哪里”中,我会示意幼儿们一起主动去找明明,用我们的爱来感化他。我不带课的时候,都会坐到明明的身边,静静地陪着他,不时地对他进行必要的干预。有一次,我从他身边离开时说:“老师要写东西,需要坐到桌子那里,你来陪我好吗?”他依然不愿意。我想应为他的成长留下等待的空间,让他能够主动来找我,于是,我在座位旁边多放了一把小椅子,并告诉他这是给他留的。他还是向我摆手,示意说不来。我说:“没关系,这个位置是给你留的,老师等着你,你想过来的时候再来。”终于有一天,明明主动地坐到了小桌子前,对明明来说,这是一个跨越式的改变。
(三)导之以行——用行为感染他
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幼儿。明明已经能主动找我了,当我试图让他坐到其他幼儿的中间时,又一次失败了。于是,我陪他一起坐到幼儿中间。一次因为有事我突然离开,回来后发现明明又坐回了当初的角落,这不禁让我很失望。“老师不能只看着你一个人,还有其他小朋友需要老师的照顾,你再这样一个人坐在角落,老师就不再陪你了。”让我意外的是,这般“激将”的话语竟然让他做出了改变。自此以后,没有我的提醒他也会搬着椅子坐其他幼儿的中间。当他逐渐适应后,我开始尝试拉远与他的距离,我想通过这种慢慢疏远的方式让他渐渐学会适应集体。慢慢地,明明终于能够自己主动加入集体了。在集体活动中,我会不时地给他肯定的语言、目光和手势。
(四)持之以恒——用坚持鼓励他
持之以恒,就是要努力让幼儿把正确的行为持久地坚持下去,让幼儿的合群习惯在长久的坚持中得以养成。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引导明明继续参加集体活动,还鼓励他多交朋友。此外,我们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当发现明明在幼儿园有良好的合群行为时,我们都会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做到家园同步的表扬与肯定,以达到强化的效果。
此外,在培养明明的自我服务意识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与明明的家长达成一致意见,不管在园还是在家,将吃饭的方式由“喂”变为“看”,先坐在他旁边看着他吃,之后慢慢远离他,让他慢慢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当他能独自吃好饭时,我们都会及时给予表扬。我想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对明明在集体交往中的自信建立产生很大的帮助。
现在,明明在早晨入园时虽然还伴有焦虑情绪,但是很快就能克服,融入集体中也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引导。现在,明明已经能够在幼儿园正常生活、游戏并参与集体活动了,能做到自己吃饭、睡觉,还能与其他幼儿主动交往。对于明明,我依然会用语言、真情和行为去感染他,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