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2020-06-28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臂丛上肢

安 静

作者单位:450099 河南 郑州,河南省省立医院麻醉科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1]。然而,传统的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由麻醉医师通过体表解剖定位进行穿刺,难度较大,对麻醉医师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要求均较高,且穿刺准确性较低,易出现神经阻滞不全[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被逐渐应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的辅助定位,超声引导下能够清晰显示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在精准定位穿刺部位的同时,还可监视局部麻醉药物的分布情况[3-4]。为探讨此方法的麻醉效果,笔者于本研究中对比分析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 (43.59±11.8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者35例、Ⅱ级者8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 (45.26±17.48)岁,ASA分级为Ⅰ级者32例、Ⅱ级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及ASA分级情况对比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χ2=0.187、0.608,P=0.665、0.436,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年龄对比采用t检验,t=0.519,P=0.6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省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在20~65岁之间;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穿刺部位感染或有其他皮肤疾病;沟通障碍或依从性较差;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

2 方法

2.1 麻醉方法

观察组:术前8 h禁食,术前2 h禁水,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0.5 mg阿托品。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将迈瑞DC-N2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高频超声探头置于锁骨上方,待臂丛神经图像清晰后,将穿刺针刺入前中斜角肌间隙至臂丛神经鞘内,注入局部麻醉药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术前8 h禁食,术前2 h禁水,术前30 min肌肉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0.5 mg阿托品。行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麻醉医师根据体表解剖定位将穿刺针刺入前中斜角肌间隙,待患者有异感出现时注入局部麻醉药物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效果。

镇痛效果评价标准:麻醉后患者手术部位无疼痛且肌肉呈松弛状态为优;麻醉后患者手术部位有轻微疼痛且肌肉呈松弛状态为良;麻醉后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明显且需追加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效果为差。镇痛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 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对比 (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block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min,)

表1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对比 (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nerve block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min,)

组别Group例数Number of cases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Sensory nerve block onset time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Motor nerve block onset time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Sensory nerve block duration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Motor nerve block duration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 43 5.58±2.37 9.68±2.91 496.54±57.65 401.35±50.49 Control group 43 8.26±3.41对照组349.67±51.71 t值t value 4.232 8.694 5.081 4.689 15.25±3.03 437.48±49.87 P值P value 0.000 0.000 0.000 0.000

3.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镇痛效果为优者35例,良者8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中镇痛效果为优者27例,良者 13例,差者 3例,优良率为93.02%,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U=740.500,Z=-2.033,P=0.0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但以往采用的盲探定位法仅依据体表解剖标志及操作者经验定位穿刺部位,对于解剖变异患者而言失败率较高,且极易出现神经阻滞不全等问题而影响麻醉效果[5-6]。近年来,超声因其能够清晰显示神经位置、直径、走行、临近组织结构等情况,可实时监测进针过程及局部麻醉药物扩散范围,避免穿刺针损伤神经、血管等优势被逐渐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辅助定位,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7]。

本研究通过对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均<0.05),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可见,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这可能主要源于,通过超声引导,麻醉医师能够获得实时的信息反馈准确定位神经的分布、走行与临近组织结构等,使麻醉药物直达臂丛神经,进而弥补传统盲探穿刺无法精准定位的缺陷,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8];超声引导下可实时监测麻醉药物的起效范围,确保麻醉药物持续浸润于相应神经根周围,进而延长其作用时间[9-10]。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臂丛上肢
基于机器学习的面部运动神经传导检查数据的研究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分析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