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质量监测体系,推进桑蚕
——访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局长曾蓉
2020-06-28
今年两会受疫情影响推迟到了5月。5月21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当天上午,《中国纤检》杂志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局长曾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今年已是她第8次出席两会。在她准备的3项提案中,关于对推进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建议提案,与纤检工作息息相关,也是本次采访的重点。
建立现代桑蚕丝绸质量监测体系
采访开始前曾蓉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她本来准备了一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提案,由于两会延期,所以就把这项提案作为信息提前报送了。因此,今年两会她提案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推进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建议提案;二是“关注中小学生健康,杜绝有害塑胶跑道”提案;三是“以加大中央投入力度为引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提案。在3项提案中,与纤检工作密切相关的提案是对推进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建议提案。
据统计,我国现有桑(柞)园2500多万亩,有28个省份700多个县800多万农户从事桑蚕丝绸产业。随着“东桑西移”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桑树大部分转移到山地、丘陵和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与其他植物相比优势明显。近10年来,随着科技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推动,桑树除养蚕以外的其他多种用途和价值被开发出来,其潜在价值远超传统桑蚕丝绸产业的效益。
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推动茧丝绸行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工信部组织制定了《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并经商务部审议通过。《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指出,要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拓展国内外有效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茧丝绸行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促进我国从丝绸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
曾蓉谈道,四川是桑蚕丝绸主产地,茧丝绸业更是传统优势产业。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在多年的桑蚕干茧公证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公检过程中发现桑蚕丝绸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十四五”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多年来的贫困问题将要在2020年画上完美句号。在此关键时刻,桑蚕丝绸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已成为某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桑树被誉为“蛋白质制造工厂”,桑树中含有3000多种蛋白质,仅叶片中就有2000多种,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远高于大豆和苜蓿。同时,它又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几年,桑蚕资源被持续深度开发,广泛应用于食品、茶叶、果酒饮料、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饲料等行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
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桑蚕丝绸消费量还将进一步提升,消费扶贫作为扶贫方式之一,必将在消费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而振兴桑蚕丝绸产业,发挥桑蚕丝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更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力举措。另外,发展桑蚕产业还可以在改良土壤、退耕还林、防风治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测算,每公顷桑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公斤,释放氧气730公斤,高于其他植物。
曾蓉表示,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由于我国桑蚕丝绸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监测平台数据共享不通畅,目前还无法全面、精准地把握桑蚕丝绸产品的品质。虽然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已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工艺参数调整有很大帮助,但涉及面太窄,数据代表性也不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桑蚕丝绸产业装备和技术进展缓慢、品牌建设滞后、交易秩序不规范、产业质量效益发展乏力等问题,影响了我国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建立现代蚕桑丝绸质量监测体系”纳入国家工信部《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里。
此外,针对现阶段我国桑蚕丝绸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问题,曾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茧丝质量公证检验公益服务,增加中央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支持茧丝主产地区、尤其是规模化产业集群和丝绸特色小镇的发展;对蚕丝交易实施公证检验,通过公证检验引导茧丝生产经营者依据公检结果进行交易、提价,促进企业改善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二是创新茧丝绸质量监管体系,探索新型常规监测方法,确定重点监测环节,采用常规检测与重点监测、区域检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其目的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营造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水平。三是搭建全国茧丝质量信息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共享管理水平,为国家桑蚕丝绸产业调整,提供有效的决策基础。
提案要与工作和专业相结合
2019年全国两会,曾蓉结合本职工作的提案《推动优质供给 杜绝劣质校服》(以下简称:《提案》)得到了多方关注。教育部召开专项会议认真研究并给予回复,多省市政府及部门也立即开展调查整治,对保障校服质量安全、提升校服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是她继2018年两会提交《进一步加强校服质量监管》提案后,又一项关于校服的提案,所涉及校服相关内容更加广泛。《提案》指出,目前国内校服公众满意度低于30%,一些中小学校片面强调规范统一,不重视校服舒适度与美感,往往定制结构松垮、样式丑陋的校服,不仅影响校服美学教育、引导认知等功能的发挥,还导致学生讨厌穿校服的心理现象。
《提案》建议:在改进校服美感帮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应重点破除限价及“地方保护”,让更多学生和家长拥有选择“优质优价”校服的权利;同时,还需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深化质量管理,斩断“劣质校服”流入校园的通道。校服企业应利用成熟的“产学研”平台,加强功能面料开发与校服款式设计,解决“千校一服”“面口袋”问题。还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发有别于欧美、日韩的校服款式,帮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另外,为守牢质量安全底线,《提案》还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校服纳入重点监管目录,完善校服质量检验标准和抽查规范;鼓励各地针对消费端、企业端、渠道端探索加强校服质量监管新手段;重点提高监管覆盖率,联合开展校服产品溯源,加大不合格产品的综合处置力度,并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对校服监管的财政资金支持,教育部门把校服安全当成校园安全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与供应商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履约验收的安全技术规范,深化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管理。
曾蓉告诉记者,相较于前年的校服提案,去年的校服提案是一项综合建议,涉及面也较为广泛,而且更加着重于校服的功能性与美感的改进。她透露,自2018年提出校服提案以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加大了校服抽查力度,四川省对校服监管专项抽查批次及资金投入也增加了;另外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对校服重视起来,有些区域更是主动要求增加专项抽查批次,对专项抽查后的数据极为关切,还增加了财政经费投入和校服质量监测资金投入;而且,去年校服提案还得到教育部重视,专门组织了专题座谈会,邀请到与校服相关的部门及人员,对提案的督办情况进行座谈;各省市教育部门、学校以及企业也组织了校服问题研究座谈会;此外,针对过去校服缺少美感问题,全国各地也陆续举办了校服设计比赛,反响非常好。
谈及多年参与两会的感受,曾蓉感慨道:“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因为每个提案都需要委员们围绕着国家工作重点、围绕着民生关注等开展提案调研。但全国政协委员是有界别的,有所在领域专业研究范围,因此提案要与工作和专业相结合,具备科学性与有效性。尤其现在政府部门对提案高度重视,所以需经过认真调研、思考,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与工作实际情况,才能提交高质量的提案。”
纤维质量监测离不开技术支撑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曾蓉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纤维质量监测中技术支撑的重要性,也让她更加明确,纤维质量监测光靠单一的行政监管是行不通的,必须要结合技术,技术支撑重要且必须;专业纤检机构对国家和民生不可或缺。
曾蓉坦言,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她和局里的技术人员在那段时间异常忙碌。那时,市场上民用口罩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功能和品质各异,需要经过专业检验机构检验。但当时,关于口罩的标准也很混乱。局里只能把各种口罩标准集中到一起,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找到适合于民用防疫口罩的标准方案。
很快,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便制定出《口罩现场质量检查和检验参考方案》供四川省市场监管系统借鉴采用;其他省市也将其作为开展现场执法检查的重要依据,少走了很多弯路。另外,在疫情期间,她还向政协提交了关于“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口罩供应和质量的建议”和“应高度重视民用口罩的防疫安全隐患”两项日常提案。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疫情时期,曾蓉和局里技术人员,又开始忙着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这也是四川纤检局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是除以往工作以外新增的一项工作。我们会先了解企业需求,如果能做到,便以最快的速度帮企业解决;即使做不到,也会把问题带回来反馈给相关部门。”曾蓉说。
虽然疫情使四川纤检局的工作有所调整,但监测工作重点,仍是围绕着校服、学生床上用品以及赈灾救济物资展开。曾蓉表示,四川纤检局仍然会对这几项重点监测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强化,充分发挥纤检技术的支撑作用。虽然纤维质量是大市场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面不是很大,但因为包含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民生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人们更加注重服装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纤维及其制品质量的提升也得到广泛关注,纤维产业的管理、监测以及产品质量提升,也成为纤检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