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明珠
——张秋木版年画
2020-06-28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00绍兴画院312000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绍兴画院 312000)
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是被边缘化的艺术形态,但往往她们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很多被推为至宝的艺术都是发轫于民间艺术。木版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唐代出现雕版印制技术,发展至宋代演变成印制年画技艺,被称之为“纸花”,题材与内容随之逐渐丰盈起来,至明清两代,年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名称有所不同,明代称为“画帖”,清代叫做“年画”等。《辞海》曰:“将绘画复制于木、竹等版上,或由木刻拓制之画,皆成版画。”
张秋木版年画
元代起张秋镇曾是京杭大运河上“九大商埠”之一和黄河以北第一个商埠。明代万历年间文学家于慎行在《兖州府志》中说:“镇夹运河而城,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襟带济汶,控引江湖,盖鲁齐间一重镇也。”这里所提到的重镇即张秋镇。由于交通地理环境优越,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汇集于此,尤其是来自于山西和陕西的晋商可以说是蜂拥而至,视张秋为一块宝地,聊城境内现存的著名古建筑“山陕会馆”即为当时经济繁荣的见证。晋商带来先进经营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山西晋南地区的木版年画技术,并率先传入到阳谷境内的张秋镇。晋南年画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张秋镇现存的一幅《四美图》从艺术风格上看同晋南地区的年画风格极为相似,经考证已确定为山西晋南年画,属于宋金时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由于张秋的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向北可以通过京杭运河沟通京津地区,向南亦可连通苏杭一带,因此,它的木版年画艺术又受到南北两个年画聚集产地的交错影响。从作品上看,张秋木版年画中既有晋南年画一脉相承的艺术特色,同时也糅合了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的风格特点。其实年画产地间的相互影响,在其他产地也是常见的。
清初兖州府行政区划图
清代,在张秋镇经营木版年画的有源茂永、鲁兴聚、景顺和等知名画店。刘振升将景顺和画店由张秋迁往东昌府聊城(聊城当时为东昌府治)清孝街,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并将店号由“张秋景顺和”“张秋景顺”改为“老店景顺”“东昌景顺和”“东昌景顺”,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张秋木版年画迁至东昌府后与具有悠久历史的聊城木版印书业融合,为张秋木版年画的发展开辟了便利条件,并在此扎根发芽结果,进而繁盛了东昌府木版年画,也就是说东昌府木版年画实际上是张秋镇木版年画的分支。
源茂永·张秋木板年画
山东东昌府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年画并称为山东两大民间年画创作中心,代表山东地区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阵地,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受众群体也极其广阔,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陕、晋、冀、豫到东北三省,江北大部都有东昌府年画的销售市场,从而使得东昌府木版年画在中国木版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据《寿张县志》记载及专家考证,明清时期张秋木版年画空前繁盛,影响力不让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及天津杨柳青,并被合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创作基地,当地人至今仍流传这样一句话“南桃北柳、东潍西聊”。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干流在河南兰考改道北流,占据了张秋京杭大运河的航道,促使繁荣的张秋镇开始走向衰退,并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接清政府诏令停运。张秋镇绵延元明清三代六个多世纪的兴旺繁荣的大运河漕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可避免的也影响了张秋木版年画的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景顺和·张秋木版年画
民国时期,社会连年战乱,人民生活民不聊生,从事木版年画手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不过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闫均振老先生从结拜兄弟山西晋南人李殿元手中接过了源茂永年画店,成为了张秋木版年画第十一代传人,可以说他亲历了张秋木版年画从繁荣到衰败。然而,俗话说:祸不单行。文化大革命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指导下,张秋木版年画也被视为牛鬼蛇神遭到排斥,这对于张秋木版年画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变革,这次改革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张秋木版年画也迎来了它又一次复兴的时机。刚刚大学毕业并从事美术研究的乔振霞女士,师从亲历张秋木版年画兴衰的第11代传人闫均振,并学习年画的印制技艺。乔振霞对于民间木版年画的热爱及年轻人充满干劲儿的工作热情使她快速融入到该行当之中。同时她从闫均振老人那里获知战争和动乱时期,张秋木版年画原版可能散落到的地方,她把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都详尽的记录收集下来。在乔振霞的感召下,张秋木版年画重新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关注,阳谷县成立了县农村文化艺术中心加以传承与保护,并明确了乔振霞为主要负责人,对张秋木版年画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由于乔振霞的出色表现,她被山东省批准为张秋木版年画第十二代传承人。2006年张秋木版年画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教师张宪昌先生也致力于聊城木版年画的研究,将聊城木版年画率先纳入到大学的课堂当中,给这项传统的手工艺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它从新焕发了生机。
源茂永·张秋木版年画
相比较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潍坊杨家埠年画,张秋木版年画只套色不开脸的手法是其一大显著特色,因而具有朴素豪迈的风格特点,同时配合上古朴夸张的人物造型,简洁概括的线条组织,明快沉着的色彩等,使张秋木版年画同鲁西劳动人民朴实、正义、豪迈、刚毅的性格是极为吻合的。张秋木版年画载体的选取上有大裁、二裁和三裁之分。题材上涉及门神、娃娃故事画、扇面画、神马、单座、画对子、纸扎画等。门神题材大都取自古代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钟馗、关公等忠义之士形象;娃娃画多借用儿童手中的器物,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的手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常见的有刘海戏金蟾、钓鱼娃娃、花篮娃娃等;神马有天地神、灶王爷、泰山娘娘等。经历过几百年的曲折发展,张秋木版年画达到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技艺的高度统一,大大丰富了民间美术的智慧宝库。
张秋木版年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木版年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机械生产便捷,生产成本高。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张秋木版年画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功能,悄然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它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继承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