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思政教师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

2020-06-27邹双国

关键词: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思想政治

邹双国

摘要:法治素养是人们依法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合格的思政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治素养。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有:参加自学考试和法治培训,完善法治认知;关注经典案例和时政案例,深化法治观念;参与法治活动和编写法治教材,增强法治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 法治素养 法治认知 法治观念 法治能力

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合格的思政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法治素养。郭兴民在《法治素养》一书中指出,法治素养是人们依法维护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笔者以为,法治素养涵盖法治认知、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等方面,思政教师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可依此铺设。

一、打开视角,完善法治认知

知法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思政教师多修习思政教育专业,少有法学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法学教育。法律知识储备大多源于自身生活经验,导致法治认知欠缺。因此,思政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法治认知。

(一)了解法治知识,参加自学考试

目前我国施行的法律法规共有1100多部。显然,教师无法穷尽精力学习所有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学习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就业促进法》等。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完善个人的法治认知,拓宽教学眼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此外,自学考试涉及的法律实用性强,以考试促进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也是教师完善法治认知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法律自学考试,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提升。借助考试的激励功能,深入学习与深化理解法律知识,掌握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立法精神和基本要求。

(二)聆听法治讲座,参加法治培训

聆听讲座与参加培训也有助于教师完善法治认知。例如,学校经常邀请法学专家、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来校开设法治专题讲座。借助聆听讲座的机会,教师可与专家讨论法治案例、开展法治沙龙活动等,尽可能“吃透”相关法律条文内涵。教师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法治培训班,及时更新法治教育理念,拓宽法治知识视野。如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网络法律知识竞赛培训,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入解读。教师应当珍惜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依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地观赏法治影片、分享法治故事、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这些活动均能够有效打开教师的法治视角,使教师完善法治认知。

二、关注案例,深化法治观念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建设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教师对于生活中的法治案例多加关注,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一)关注经典案例,凝练法治精神

经典案例是良好的法治教材,关注其中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推理,有助于教师深化法治观念,形成对法治精神的认同。

例如,对于《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律讲堂》等法治电视节目介绍的经典案例以及庭审现场视频,教师可分析其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梳理案件判决中出现的认知误区与判决依据的法律条文,排查案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从而根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维权、依法判决等法治观念。

又如,最近几年,校园暴力或恶性施暴等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欺凌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关注此类问题,深挖问题根源,不难发现,法治教育薄弱是此类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法治理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卓有成效的途径。在对案例问题的不断探讨中,教师的法治思维更趋于理性化,法治精神也得以凝练。

(二)关注时政案例,坚定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于法律尊崇、信服的态度,也是法律执行的社会心理基石。信息化时代,时政热点会第一时间上传网络。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关注时政案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形成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实现自身法治素养的提升。

例如,第十三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做出20余条修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修宪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更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修宪事件的高度关注、对具体修改条款的认真阅读,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宪法精神,让法治成为内心的信仰。

又如,在全国人民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次充好制假售假、顶风作案贩卖野生动物、造谣传谣散布恐慌甚至暴力伤医等报道屡屡见诸媒体。教师要立足教学,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思考这些行为的危害,明确只有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关注时政案例,不仅能锻炼教师的政治敏感力,提升教师的真伪鉴别力,更能坚定法治信仰,深化法治观念。

三、参与实践,增强法治能力

法治素养的提升不能止步于完善法治认知、深化法治观念,更要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一)参与法治活动,积累法治经验

教师具备一定的法治实践经验,以身说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育实效。

例如,教师可以参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争当志愿者,站岗执勤,维持交通秩序,内化交通法规。在参与执勤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发现市民违反交通法规的各种行为,对于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翻越道路隔离栏等行为的危害会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知。如此,在体验中感悟,自身的法治素养也会得到切实提升。

又如,教师还可以到法院旁听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类案件的庭审过程,了解庭审的基本要求与程序,明确案件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理解法院在判决方面的综合考量,从而真正理解法律的权威,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编写法治教材,拓展法治思维

教师还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开发一系列法治校本教材。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宪法内容多、范围广,内容包括宪法的含义、特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的四次修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等。教师可以编写《宪法学习读本》校本教材,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通过编写宪法校本教材,拓展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能力。

又如,教师还可以尝试编写《模拟法庭活动素材》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物权的主要类型、维护物权的路径,合同的主要内容、违约责任、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依法承担侵权的责任,监护、抚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以及依法经营的要求和必要性等。在选材上,要精选庭审内容,关注重大教育现象,关注学生兴趣;在操作中,要精准庭审目标,梳理庭审流程,重视庭后总结。模拟法庭不仅是锻炼学生法治思维的舞台,更是教师拓展法治思维的“剧本”。

总之,思政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身法治素养,切切实实做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崇尚者和捍卫者,继而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促使校园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风尚。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思想政治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