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0-06-27章文开
章文开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问题。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提升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其次,小学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课堂教学用语,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师收获良好教学效益。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探索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应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创新,这样才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展现出新的面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一部分教师没有对新课程标准展开深度研读,对其中的要求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对老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转换,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小学数学授课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那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呢?下面,笔者就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些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期对一线教师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借助他们身边的常见事物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学习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兴趣是他们最根本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发觉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逐渐爱上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也有利于学生长久地深入学习与发展。
例如:在教授“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笔者就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品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都见过什么形状的物品呢?”有的学生说:“圆形。”随后,笔者接着问:“好,都有哪些常见的东西是圆形的呢?”学生踊跃举手抢答:“汽车的轮胎、矿泉水的瓶盖……”教师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新知的导入,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也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积极跟随笔者的思路进行主动学习,从而促进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注重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应重点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基本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在发现数学问题时,进行自觉的思考与探索,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教师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些独立探索的平台与机会。教师应充当好一个引导者与评价者,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授“简便运算”这一部分的知识时,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数学数据与参考信息。这时,笔者指导学生先观察数字之间所存在的规律,為他们留下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而不是指导学生急忙动手与进行计算,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思考,发展他们的个性化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堂语言,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等因素,在课堂中经常容易因一些小事儿分散注意力,就会出现听课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学语言,留住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投入自己的热情,利用自身多变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可以轻松跟随自己的思路来展开学习与思考,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学会应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教授较为枯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加大自身肢体的幅度,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其次,小学生在认识水平上存在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用学生善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授,注意语速一定要尽量放慢,教学语言的内容也要鲜活生动。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用语一定要做到准确,并且要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不然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想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多样的方式,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光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方面面。因此,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这一问题,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归纳更多有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