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2020-06-27齐亚莉李蕊聂群成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齐亚莉 李蕊 聂群成

摘要:针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多年人才培养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得以极大凸显。康复服务是“健康中国”工程的重要内容;康复医学的服务群体由传统的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儿童、老年人延伸至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重症患者及亚健康人群;康复医学逐渐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它不仅仅包括康复医学、康复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康复医学的服务内容主要体现在为存在功能障碍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治疗等服务,如,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方法指导、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调整、职业康复指导、康复费用管理等。新形势下康复产业服务群体的“变宽”和康复医学内容的“变深”,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增添了紧迫感与使命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高职教育应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要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遵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特性,结合毕业生实际就业现状,针对如何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和部署,对地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将如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的配置而建立起来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办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来,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验(训)、临床见习、康复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为主线,执行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课程间知识分离、拖沓、重复;二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康复治疗师岗位实践中必备的知识点、技能点衔接不够;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与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内容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地以“疾病”为模块进行整合,出现了在顶岗实习中,甚至是就业岗位上也缺乏以患者为主体,以疾病为单元的临床康复思维模式;四是伴随着2019年高职扩招,生源结构更加“多样化”,如何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迫在眉睫。因此,为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提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挖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痛点,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层次性,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特点,进行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

一、以“岗位需求”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指示》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为宗旨,对基层医疗单位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站、乡镇卫生院康复部、民政、残联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基层老年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与福利机构等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并与康复相关行业专家深入研讨,把握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所需的知识标准、技能实践标准、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并结合学生的生源情况、学情分析,构建适应新时期康复治疗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努力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具备康复治疗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岗位中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基本技术的人才,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利用社会康复资源能力,面向基层医疗与康复机构的康复治疗或相关领域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作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即“1+X”证书制度试点),学院正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考取中级按摩师、助理中医康复理疗师,毕业满一年后考康复治疗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构建“分层次”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岗位需求确立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康复行业现状及康复职业标准,考虑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情况,探索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分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教学对象“分层次”

“分层次”即因材施教。客观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基础,结合学生的发展意向和社会对不同康复治疗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学生学习层次。例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共计240人,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完成人体形态、人体机能、康复治疗基础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学习后,通过开展摸底考试、调查问卷、班主任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多方位考量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就业职业观,将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有清晰的康复相关专业就业愿景的学生作为A层(优势层),包含了大部分的对口升学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着重挖掘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知识一般、学习缺乏动力的其他学生作为B层(基本层),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该层次学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该层次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创新应用等能力,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分层次”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见图1)。第一模块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模块。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如,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等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第二模块为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实操技术和应用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环节;第三模块为就业导向课程实训模块。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使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社会適应性。如,脑卒中的社区康复、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中医推拿康复技术、产后康复技术等就业导向课程实训;第四模块为综合技术能力应用模块。通过校外见习、集中强化训练、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以“疾病”为单元整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逐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各模块内容的选择需遵循应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与康复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与临床真正的康复工作任务相结合,合理组织和设计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近各临床康复治疗岗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三)教学方法信息化、多样化

为打破传统实验(训)课堂上学生动手不积极的状态,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升。通过运用校园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手机等智能终端,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践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推送有效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在上课前发布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实操演示视频供学生自学;课堂上利用投屏技术、交互性讨论、角色扮演、仿真模拟、小组PK等形式进行理论回顾和实操示教,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练习时间相应延长,实操教学效果得以保证;课后用答疑、讨论、实训报告、实操技术展示、团队汇报等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2015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南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单位,已完成人体形态、人体机能、人体发育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及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常见疾病康复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训)项目逾7000条电子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实训手册、实操演示视频、典型案例库、教学动画、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实训、微课等)的开发建设,与兄弟院校、医疗单位在资源开发、素材应用、资源库推广方面通力合作,共建教学团队,不断开发优质素材。

三、打磨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工作正常开展,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与评价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评价有据可依。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力求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确保职责分明、管理到位。各实验(训)课程、康复技能强化训练、临床见习、顶岗实习设立专项负责人,制定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训中心线上预约开放制度等。各实验(训)课程、康复技能强化训练、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由专项负责人制定考核标准,紧扣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操作,重点放在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各岗位职业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学生考核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四结合”考核方式,并实施河南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分置换制度,促成校内“技能练兵”的整体氛围,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夯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组建一支具有一定临床康复治疗相关工作经历和高校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在三甲以上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学习、参加各类临床康复技术培训班、省内高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业务学习,让团队中的基础和临床相关课程的教师在“熟知康复医学”的情况下授课,教学内容与行业需要精准对接,更高效地传授与康复治疗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第二,结合临床专业发展现状,增加校内实训基地场地和实训室数量,引进临床必需的康复仪器设备,将康复实训基地建成“课岗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第三,选择教学能力突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包含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也包括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站、儿童康复中心等,将顶岗实习由“一站式”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变为“两站式+可选式”轮转实习模式,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个月延长至10个月,其中,6个月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4个月在中医院或儿童康复中心等专科或基层医院实习,学生可根据就业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模式。以上三个方面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现阶段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遇到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和改革,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分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不断打磨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让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真正成为“下得去基层、留得了医院、用得上技术”的新时代康复治疗技術专业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使全体人民享有有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提供可靠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保障。

作者简介:齐亚莉(1989-),女,河南济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

(责任编辑 冯会利)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