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从绘本中收获了什么?
2020-06-27朱自强
我们要信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和理解力,相信绘本中那些对心灵成长有帮助的信息,他大都能够得到。这也督促我们,要给孩子出版真正的好绘本。
我经常被家长们问一个问题:给孩子讲了很多绘本,可是好像看不到孩子有什么收获。这次,我想根据我自己给孩子们讲《拔萝卜》的经验,谈谈孩子在阅读了这本绘本故事后有什么表现,有什么收获。
在众多的《拔萝卜》绘本中,我要推荐的是由俄罗斯的阿·托尔斯泰编写,日本内田莉莎子译写,日本画家佐藤忠良绘画,由我本人来翻译的绘本《拔萝卜》。
故事是这样写的:
老爷爷种下一棵萝卜。
长吧,长吧,
长成甜甜的、大大的萝卜。
萝卜长啊长,长成了甜甜的、大大的萝卜。
老爷爷去拔萝卜,嘿哟,嘿哟,拔不动。
老爷爷叫来了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拔不动。
老奶奶叫来了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还是拔不动。
小孙女叫来了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嘿哟,还是拔不动。
小狗叫来了小猫,小猫拽着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还是拔不动。
小猫叫来了小耗子,小耗子拽着小猫,小猫拽着小狗,小狗拽着小孙女,小孙女拽着老奶奶,老奶奶拽着老爷爷,老爷爷拽着大萝卜,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嘿哟!
萝卜终于拔出来了!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完完整整地讲一遍呢?因为我想让大家了解这个故事是如何运用反复这一故事形式的。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拔萝卜》的反复形式就是有意味的——表现了故事的主题。孩子能不能理解这种反复中的意味呢?
在反复形式中触达思维内涵
30年前的春天,我给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讲绘本,其中就有这本《拔萝卜》(顺便说一句,我是中国很早的一位故事叔叔)。当我讲到“小耗子拽着小猫,小猫拽着小狗……嘿哟,嘿哟……”拔萝卜这一处时,几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他们伸出双手,随着我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做出用力拔萝卜的动作。孩子们的这一表现,深深地触动了我,也引起了我的思索。我认为,也许很多成人会认为《拔萝卜》这个故事啰里啰唆的,翻来覆去地重复,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对孩子来说,《拔萝卜》却是一个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既有趣又有思想内涵的故事,这从他们参與拔萝卜这一行为上可以得到证明——最后力量微小的小耗子都上场了,万一萝卜还拔不出来怎么办?那好,我也要来帮忙!也就是说,孩子们知道,拔萝卜这件事很重要,不能前功尽弃,萝卜非拔出来不可。受到那几个小男孩参与拔萝卜这一行为的启发,我意识到,在《拔萝卜》这个故事的反复中,其实表现的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质的心灵力量——做一件事,如果认为它重要,我们就会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失败了,再来,再失败,再来,再失败,还要来,反反复复,竭尽最后一点力量,也要把事情做成。我相信,《拔萝卜》的这一思想蕴含,孩子虽然说不出来,却在心里能够朦朦胧胧地,但却很强烈地感受到。否则,就难以解释那几个男孩和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拔萝卜这一行为。
对故事“玄机”的理解更胜一筹
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以撒辛格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曾说过,儿童是文学的最好读者。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也说过,要想正确地阅读文学,必须成为一个小孩子。我认同他们的观点,因为拿《拔萝卜》这个故事的鉴赏来说,孩子们不仅在进入故事的程度上要比大人更深入,更感同身受,而且在体会故事的思想主题方面,也比某些成人,甚至所谓的专家更准确。我曾经看到一本大学使用的教材,里面说,大人要给孩子讲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是很难的,但是,讲一讲《拔萝卜》这个故事,孩子们就明白了。而我始终对将《拔萝卜》这个故事的主题阐释为“团结力量大”怀有疑问,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够贴切。如果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团结力量大,那么当小孙女上阵后,萝卜还拔不下来,她回去叫来3个小朋友一起来拔萝卜,把萝卜拔出来,不也是可以的吗?为什么要叫来没什么力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耗子呢?《拔萝卜》这个故事的最大玄机就在于不断、反复的努力之后,连小耗子都上阵了,这就不是指向“团结力量大”这个主题,而是指向“不能放弃”和“竭尽全力”。我认为,幼儿园的几个孩子表现在行动上的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要比大学教材编写者的“团结力量大”这一理解,水平高出一筹。
能真正进入故事里的孩子
我儿子4岁时,我给他讲这本《拔萝卜》(那是我第一次从日本留学回国时,带回来的日文版)。儿子听得很入神。讲到最后——“萝卜终于拔出来了”,儿子等了一会儿,见我还不说话,抬头看看我说:“爸爸,接着讲啊!”我说:“已经讲完了。”儿子说,“可是,你还没讲小耗子他们都很高兴呢!”大家都很高兴——这样的信息,绘本的语言文字里没有,但是画面上有,故事里的内涵里也有。儿子听这个故事时,解读出了这样的信息,而且用他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种语言是很有内涵、很有质量的。因为,通过他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会把自己同化成那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小耗子的,他也能体会到,哪怕自己像小耗子一样力量微薄,也要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一定要把事情做成,并感受到了成功之后的巨大喜悦。我想,我们大人读者可能都没有像孩子读者那样能感受到“高兴”吧?!因为我们很少关注到小耗子这个形象的重要性。一句话,在绘本阅读中,成人很少能像孩子们那样,走进故事深处,与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感同身受。
审美感受自然地发生
大人不要以为,孩子听了一本绘本,只是满足地叹了口气,顶多说了一声“我喜欢这本书”,就是什么也没得到。孩子表露情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成人夸夸其谈的“一、二、三”很不一样。成人赞美大海,会用“一望无际”“辽阔无边”这类词语,而一个孩子看到大海时,可能只说:“我想对着大海喊!”用“要呼喊”来表现壮阔的大海给自己带来的美的震撼,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对大海的审美不如成人吗?同样,孩子表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就像幼儿园中班的那几个男孩,就像我4岁的儿子所表现的那样。我们要信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和理解力,相信绘本中那些对心灵成长有帮助的信息,他大都能够得到。孩子读绘本,很像他们吃苹果,虽然说不出里面有什么营养,但是却都能够吸收。
反之,我们要警惕的是,别用成人视角的阐释(比如“团结力量大”)来扭曲甚至误导了孩子的审美感受。所以,我经常对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建议,给孩子讲绘本时要采用自然讲读法,避免自己的过度诠释。我认为,与大人的所谓引导和启发相比,原原本本地读作品要更为可靠。
想让孩子读了绘本有感受、有感动、有理解,绘本作品本身必须具有召唤的力量。《拔萝卜》正是这样的作品。拿佐藤忠良的绘画来说,我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画家是把孩子当作了最好的读者,他是那么精心,那么竭尽才力,把绘本的绘画做成了真正的艺术。
儿童文学是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才产生的一种艺术,绘本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艺术产生的前提之一,是尊重和理解儿童的现代儿童观的出现。其实,不正确的儿童观依然没能随着进入现代社会而变得彻底消亡,很多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还是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也没有审美能力,这种儿童观体现在给孩子的绘本创作上,就是粗制滥造。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绘本,好的绘本才能像阳光、雨露、土壤和肥料,让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而茁壮地成长。
朱自强
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