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冲突与融合:心理边界的影响

2020-06-27李茜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冲突融合

李茜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生对精神需求愈加关注。心理边界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上反应了个体的精神需求。本文阐述了心理边界的内涵、心理边界的特征和心理边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为构建适度的心理边界提出了路径思考。

关键词:心理边界;冲突;融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的追求,伴随着人际互动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冲突”,人们对于身体、心理层 面的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更加注重心理的舒适区域,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这种心理感受。人们在渴望建立友好或亲密关系的需求,但往往因为这些界限把握不好,又让他们陷入“越界、无视、缺少尊重”等困境,因而,对心理边界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促进人际融合。

一、心理边界的内涵

心理边界反映了个体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上的接受程度,简言之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心理限制线。这条限制线能够清晰的将个体、群体、组织与周边的环境进行区分,使个体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能够有明确的物理界限的区分,这是人和组织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一条底线。在现有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心理边界的特征表现为韧度弹性、差异性、矛盾性和复杂性,也有学者将心理边界界定为“心理围墙”。但不管怎么定义心理边界,学者们都一致认为心理边界在个体、群体和组织面对生存危机和文化需求时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Katingna(1945)在《社会的心理边界》一书中提出:“心理边界的形成是个体在与他人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由所累积经验中涌现而出的一个标明邻近事物间差异和区别的维度。”我国学者白晓君(2009)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將心理边界界定为: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心理活动限 制线,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阈限值”——既能承受相应的刺激,又不出现异常反应的界线;杨 宜音(1999)从心理边界的“选择性”和“动力性”上来阐述了是中国人的自我及其边界的特性,认为“选择性”受情景的影响,“动力性”表现在心理边界的扩张或收缩的韧度上。

二、心理边界的特征

(一)心理边界僵化

当个体与外界互动中动力性和选择性都很差,并且很难做出适度的调整,这是心理边界僵化。此时的心理边界是清晰的,“自我”和“外界”的区分很明确,我们可以认为此时个体具有清晰的自我边界,“个别感”强,个体与外界表现出“疏离型”的特点,与外界的互动性差,将自己固化在一个狭小的自我空间里,自我资源的输出和输入均不畅,这样就不能和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情形大学生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且与外界的融合度较差。

(二)心理边界模糊

当个体和外界的界限不清晰时,个体自我边界意识模糊,表现的状态是个体与外界的“混沌感”, 这种“混沌感”会让个体淹没在外界之中,虽然有时能够获得外界提供较多的支持和资源, 但同时也会受到牵绊和控制。比如,心理边界模糊的人,物理空间感和心理空间感不强,在面对对方的求助时,自己为难,但每次碍于面子又不好拒绝,不能够大胆的说“不”,长此以往,会损坏彼此之间的友谊,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存在,对个体而言是不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性的。 从形式上看,个体与外界的融合度很高,但是,由于边界的模糊不清,这种形式上的融合度越高,反而会增强个体心理边界的馄钝感,从而影响个体和外部环境的互动。

(三)心理边界适度

当个体和外部环境的边界清晰,但又具有可渗透性时,称之为边界适度。当个体具有适度的心理边界时,意味着个体的心理边界具有较好的韧性,动力性和选择性都较强。这时,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能够有独立的个体感,同时又具有归属感,只有当心理边界适度的时候,个体才能减少和外部环境的冲突,增进和外界的融合,同时,还能够从外部环境中最大程度的获取有效支持和资源,这样,个体在心理边界适度的时候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构建适度的心理边界

目前的研究表明,心理边界影响着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构建大学生清晰而适度的心理边界,能够降低焦虑水平,促进个体和外部环境的融合,减少冲突,

从而提升心理健康,促进个体积极健康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冲突源于边界被侵犯,融合来源于边界的清晰与适度。冲突与融合都是人际互动的结果也是心理边界僵化、模糊和适度的外在表现。根据葛虹宇(2019)的研究发现,心理边界意识强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较少。在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边界意识。当心理边界被侵犯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有可能是自己和他人的冲突,也可能是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冲突必然伴随各种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是减少人际关系困扰,减少人际冲突,增强人际融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增强心理弹性以维护适度的心理边界

拥有较高心理弹性个体的心理边界不会太僵化,也不会太模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的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讲到了“进、退、容、止”,就是在教育个体要用强大的心理弹性构建起适度的心理边界,这也是对个人修身的要求。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如果过于的退和容,那么容易造成心理边界模糊,但如果太善于进和止,又可能会陷入心理边界僵化和侵入到别人的心理边界,从而引发冲突。因而,生活中做到“进、退、容、止”有度,有利于不断增强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1]白晓君.员工心理边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09.

[2]郭晶晶.国有企业员工心理边界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1.

[3]周菲, 白晓君.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 :12-15.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项目,AFSZ19001

猜你喜欢

冲突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破次元
融椅
团队冲突对团队效能影响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