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

2020-06-27陈华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
关键词:创新方法观察激发

陈华志

【摘要】大多数数学知识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与生活实践经验有关的活动情境,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把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小学生的个体创造性和综合认知特点,学生也可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动力和兴趣,理解和正确掌握小学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观察;创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科教学课程应进一步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互联系,从学生自己所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数学与日常生活活动情境结合起来,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创造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活动本身的必然内在需要,也是大力推動教改革发展的必然内在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价值观和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调动积极性,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引导有效的数学学习

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精神催化剂,能充分激发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枯燥的传统计算和数学逻辑推理对于知识年龄小,好动又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提上兴趣, 甚至有的学生还非常厌烦。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例,如果从一开始就设置好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必定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灵活地把学习素材融入学生常见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见证数学的生活气息,从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好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观察,挖掘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曾经经历的情境中学习,由此必定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比如,在执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考虑到多数学生都有随同父母逛商场购物的经历,笔者先用课件演示了一个小孩到一家大型超市进行现场购物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乘机提问。

师: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会用到什么?

生:钱。

老师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师:你们最近一次买东西用了多少钱?

课堂顿时就炸锅了。

生1:我最近买一颗糖果用了2毛钱。

生2:我买一支铅笔用了5毛。

生3:我买一支雪糕要1块钱。

……

几乎所有人都想争着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于是,老师趁热打铁继续问。

师:买一颗糖果用的2毛钱多还是一支雪糕的1块钱多?

生:1块钱多。

师:你怎就知道1块钱多?

生1:1块钱买一颗糖果还有钱找回。

生2:1块钱可以买5颗糖果。

……

就这样不断巧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实际中抽象提炼基础数学知识

现代数学理论研究认为,数学的本质意义来源于研究客观世界的实际作用情况。教师必须善于深入浅出地观察和理解生活,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结合整理出来,尽量从实际日常生活中抽象和提炼相应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将生活经验和数学教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熟悉的味道。例如,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四)”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利息”,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一段人们出入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短视频。然后再与他们一起提炼“利息”这个概念。

师:同学们去过银行吗?

生(大多数学生):去过。

师:淘气把1000元存入银行,你猜他能一年后能取出多少钱?

生1:1000。

生2:1000多。

生3:1010。

……

学生们纷纷根据生活认知给出自己的答案。于是,笔者挑选了其中几个认为可以取出1000多的同学继续问。

师:为什么你认为淘气一年后可以取到的钱比原来多?

生1:到银行存款可以拿利息。

生2:除了原来的1000元,淘气还有利息可拿。

……

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利息”的含义。接着,笔者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四一利息的计算。再用课件出示一张存款单。

师:从这张存款单上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存款有本金。

生2:存款要写户名、帐号。

生3:要写清楚存款多长时间。

……

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们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习,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率,有几种存款方式理解起来都倍感亲切、容易,不仅从课的开始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激起其兴趣,开拓思维空间,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习。

三、合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教材内容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每一个数学知识、每个数学结论表述起来都自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无论是知识编排还是文字表述,小学数学教材要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或兴趣爱好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在不违背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童趣化的语言去解读枯燥的学习内容,使数学知识成为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从而诱发其求知欲,充分调动积极性,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数学。比如,在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笔者与学生有这样一组对话。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知道。

师:老师今天本来打算测量你们当中几位同学的身高,但一时忘了带米尺过来啦,怎办呢?谁可以帮老师出出主意?

听完笔者的问题,很多学生都面面相额,不知所措。于是,笔者接着问。

师:没有米尺,谁可以借把直尺给我?

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直尺,笔者拿過其中一把,举起来问。

师:这把直尺能量身高吗?

生:不能。

师:我还是想试一试。

接着笔者请了一位知道自己身高的学生站到讲台边,在所有学生还疑惑着老师怎么用短短的直尺量身高的时候,笔者却俯下身子量那位学生的脚,之后就准确报出了他的身高。这一下子学生们就更懵了。趁着他们正在兴头上,笔者就把人的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7,以及身体隐含着其它比例知识一一和盘托出,并让同桌之间互相验证。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始终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鼓励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的很多知识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更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大胆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五年级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计算一下教室的教学体积或容积,书包的体积等等;又比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又可以先让学生们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和结构特点来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制作一些精美的剪纸,再挑选部分作品出来全班分享等等。这都是数学用于生活的典型事例,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正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可以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小学数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信钰.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周忠琴.“数学—生活”双向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4]张法坤.学生快乐学数学的教学尝试浅议[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5).

猜你喜欢

创新方法观察激发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试论森林分类经营的创新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