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素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27林文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0期
关键词:素材新冠肺炎疫情道德与法治

林文昌

【摘要】德育源于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当下生活中最鲜活的德育素材。本文主要阐述教师要及时应用好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各种新鲜素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眼光教育,让学生在战“疫”中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素材;道德与法治;应用

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了全球,演变成人类遇到的又一次深重灾难。这些天,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来的生活学习秩序,与疫情有关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向学生扑来。对正处在拔节孕穗期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点点滴滴疫情素材,构成一本让他们接受思想洗礼的教科书。

疫情背景下的生活就是学生当下的生活,学生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少不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儿童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把灾难当教材,及时将疫情素材“原材料”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眼光教育,讓学生在战“疫”中健康成长。

一、应用“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案例素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育部从2016年秋季起,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范围,让中小学生都能受到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初步的法治意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依靠高效的社会管理。全国各地启动了一级响应,全球多个国家实施“居家隔离令”,需要人们共同遵守防控规则。但在疫情防控期间,某些地方仍发生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正好成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生动素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9《生活离不开规则》、六年级上册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不遵守法律法规的各种现象。比如,以销售口罩为名义骗取钱财的现象,不遵守居家隔离规定还袭击防控工作人员的现象,故意隐瞒病情而导致他人感染新冠病毒的现象,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的现象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说说制止这些行为的办法。由讨论的结果引出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说说:1.疫情期间还有哪些规则?2.定出类似规则“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这些规则有什么作用?3.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大家会受到哪些影响?4.请列举一个因不守规则而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5.你会怎样遵守这些规则?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条款。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本节课学习的法律知识,做一个“普法小能手”。

通过疫情素材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社会治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只有大家都能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社会环境,才有助于我们共同战胜病毒,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的规则,法治教育才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法治意识才算真正树立起来。

二、利用“新冠病毒来源”的素材,开展警示教育和生命教育

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是一个难点,传统的说教效果不佳,主要是不容易找到很有说服力的素材。新冠肺炎疫情已演变成为全人类的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短短几个月,全球已有四百多万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有三十万多人已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教师与学生得到的素材是真实而且丰富的,此时开展生命教育最能触动学生的内心。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懂得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共同维护人类的家园。教师可以从主流媒体“央视网”取得文字素材:“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传到人,并发生于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间。因此,2019年12月24日从武汉采样的病毒基因组根本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疾病的起源。——剑桥大学新冠病毒变种报告第一作者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份文字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新冠病毒为什么会从蝙蝠传给人类,再引用疫情期间流传的动画视频素材——《一只蝙蝠的自述》,向学生生动地介绍新冠病毒的来源。然后组织讨论:1.蝙蝠有错吗?2.如果你是一只蝙蝠,你会与人类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与蝙蝠对话,从而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不要等到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最后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不当行为导致某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资料,以动物的口吻,写一段文字或画一幅漫画,表达对这些行为的批评。

上课时尽量先不给予学生预设一种价值观,而是利用鲜活的疫情素材展开教育,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生命诚可贵”的价值观。不用说教,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明白要善待野生动物,拒绝残害野生动物的陋习,过文明的生活,才能保障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安全。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升华,从而得到警示与震撼,引导儿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生命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我们要向学生普及健康常识,让他们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三、利用抗“疫”先进事迹素材,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是“讲故事”。故事不一定用教材上的,刚发生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故事,一定能吸引学生。用中华儿女在抗击疫情中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让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无数有担当的先进个人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6《我参与 我奉献》的教学设计,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有关“感谢您为湖北拼过命”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素材可以是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社区防控人员、志愿者、人民警察,快递小哥,爱心捐赠人、参加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也可以是习近平总书记、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并让学生谈谈在疫情抗击战中,哪些人是“最美逆行者”,哪些人是“最有担当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先进个人与先进事迹,在情感引导到位后,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给“最美逆行者”“最有担当者”写一封信、作一首诗、绘一幅画,采访一个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向他们致敬,并表达感恩之情——“感谢您为我拼过命”,最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进一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勇于担当与感恩英雄的感情。

萬众一心奋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壮丽诗篇,给人的启迪与教育是极其深刻、极其丰富的。通过讲好抗 “疫”故事,向学生展示抗“疫”英雄的伟大形象,让他们明白“舍小家、顾大家”、拼命逆行、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民解难、为国排忧才是真英雄。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懂得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类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利用中外抗击疫情的素材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四个自信”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与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将全球抗击疫情看作一场“大考”,不同社会制度的各个国家在同一“考场”接受检验。引导学生当评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研究,进一步认识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生活习俗的优势与不足,学会客观观察,在对比中树立“四个自信”,将全球抗“疫”战争转化成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里说到:“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我们可以引用以下一些素材:1.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疫情面前不同表现的比较。2.世界各国确诊与死亡数据比较。3.中国各省支援湖北省与美国各州各自为政的比较。4.中国“以人民生命安全放第一位”政策与英国“集体免疫”政策的比较。5.中国人主动戴口罩防疫与外国人拒绝戴口罩的文化习俗比较。

通过对中外抗“疫”素材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制度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做出个人评判。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让学生体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中国精神;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利用疫情涉及的“国际组织”素材,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在抗“疫”中成长,不但要让学生思考自己民族国家的问题,还要理性思考世界的问题,把格局放大,把视野放宽,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在疫情中让学生深入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心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打破国界,跨越藩篱,立志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例如,《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9《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课的学习,学生会感觉这些内容离开他们太遥远,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效果不佳。利用疫情素材,笔者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谭德赛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批评美国?”“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由什么国际组织领导?”“2020东京奥运会为什么不是在2020年举办,是谁把改为2021年举行?”这些问题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计表格,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填表格。

小组交流后汇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联合国、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等世界性国际组织与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在疫情中发挥不同作用。从而理解疫情防控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世界、全人类。

这节课,教师用疫情相关素材引出各种国际组织,学生兴趣盎然,自主探究,学得扎实,效果很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在推动国家之间广泛的合作交流、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球村”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灾难能给人类带来痛苦,也会促进人类反思与变革。应用好疫情素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让疫情素材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应用疫情素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在战“疫”中成长,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顶天立地、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胡耿民,彭喜盈.合理活化生活素材 有效追求德育张力[J].教学月刊,2020(3).

[2]史振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

[3]徐诚.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4]宋韧.讲好战疫的“思政大课”[N].学习时报,2020-04-03(6).

猜你喜欢

素材新冠肺炎疫情道德与法治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