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操作性策略
2020-06-27刘晓
刘晓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心理危机具有一定普遍性,心理危机分为潜在问题与爆发状态两个阶段;概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可行性行为:为学生做思想引导、协助学生处理问题、关注焦点事件的发展态势等,发挥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事件频发,引起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国务院、地方民警、教育单位、社会各界人士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概念,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结合恶性事件的严重程度,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标准》等相关规范,全面维护大学生健康成长。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
第一,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大约为20%;高校意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设大学生心理辅导平台,设置心理辅导平台思政教师队伍等;反映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性、多元化,教师辅导的困难性;高校基于此种情况,以辅导员为单位,重新制定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让高校辅导员将作为学生心理指导的主力军,思政教师以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教育内容;让高校辅导员从生活角度进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直击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的潜在危机。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隐藏性质,在教育工作中,利用实操测试、笔试考核等方式,难以获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潜在性、问题隐藏性、情绪压抑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为出发点,分析与测定其心理健康指数。
第三,心理问题的爆发表现。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消极情绪的潜在隐藏性质,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察觉,一旦大学生心理自我控制系统崩溃,极易引发令人措手不及的恶性事件,甚至会威胁生命,例如,同窗谋杀案、寝室分尸案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2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操作性策略
2.1 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引导
2.1.1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能
《高校辅导员建设章程》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功能,作为高校教师团队的重要成员,兼具教育、管理双重职能;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力军,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规划、生活管理的主要指导者,发展高校辅导员成为学生的重要思想领队人,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教育职能专业化、生活管理理念人性化、心理指导有效性、融入学生生活的参与性、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职业性、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基于高校辅导员的建设任务,展开对应的培训机制,致力于将高校辅导员打造成极具心理健康指导能力的教师形象。
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包含多元内容,具体表现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后期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态势、为学生建设正确的人生观念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干预职能,展开具有可操作性、可行的具体措施,实现为大学生提供具有流程性质的心理辅导过程,提升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缓解大学生消极的心理倾向。
2.1.2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案例
(1)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问题
军训期间,收取军训服装费用,而在大学生此服装使用频率较低,并不强制要求大学生穿戴,体现具有民主思想的大学教育;基于大学校服的低频使用率,在收费期间,引起学生的诸多心理倾向;A类学生认为此类消费属于无中生有,是乱收费项目;B类学生认为重大场合,有个大学生校服极为方便,是正常行为消费;C类学生认为是辅导员在中饱私囊,大学生根本不要求穿校服。针对同一事件,个体产生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性,高校辅导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心理问题;如若不能给予有效引导,极易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
(2)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对校服收费问题呈现出主观臆断,在高校各个专业中普遍存在;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引导学生的思想倾向。
第一,F系别的辅导员,发现学生在交费时出现抵触情绪,以C类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了上级下达的收费指示,并且为学生详细讲解校服的综合用途,消除了大学生对此类收费的错误思想認知,建立了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桥梁,缓解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张关系。F系别辅导员以学生关注问题(校服收费常规性)、学生心理倾向(辅导员中饱私囊)等因素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有效排除大学生的危机情绪,让不良心理问题扼杀于摇篮中。
第二,G系别辅导员,针对此类问题,采取强制措施,以学分、毕业证书、学士证书,威胁学生,“如若在校期间,表现不良,将影响各位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等,此教育方式并不乐观,发生大学生毕业燃烧校园垃圾场、怒砸啤酒瓶等情绪发泄不良现象,甚至出现大学期间中途退学令人惋惜的事件。
(3)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性价值
辅导员干预措施的行为与结果,引出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应以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为基础,发现问题根源,展开有效的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2 协助大学生处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自主生活与学习,会遇见多发性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辅助大学生处理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生活技能,树立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的前期、中期、后期,高校辅导员应做到“发现即干预”的教育职能,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各中关系;高校辅导员应以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危机倾向为基础,寻找危机根源,采取必要措施;如若学生对高校辅导员不存在抵触情绪,愿意与辅导员建立沟通的桥梁,以此为突破口,辅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3 关注大学生事件发展势态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操作后,保持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发展趋势;在辅导员顺利收取校服费用后,建立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平台,例如qq、微信、校园网等,让学生有问题及时与其联络;定期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树立大学生好朋友形象,了解学生的潜在问题,采取相适宜的方式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在校园生活中,高校辅导员应采取各种渠道,打入学生的交际圈,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课堂的教学环境;旁听学生专业课,挖掘学生学习中潜在发生的心理危机,课下与教师沟通,改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如若大学生家境清苦,大学学费承担吃力,为其申请贫困生教学补助资金,缓解其心理危机,树立其感恩社会的正能量心态;建设学生形象,进入学生交流群,打消学生对辅导员的防御心理,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如若发现校园霸凌事件,及时给予干预操作,防止发生恶性严重事件,全面维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实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引导、辅助其解决问题、关注其心理倾向发展趋势,培养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表现、行为举止等,发现问题根源,将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在萌芽时期,发挥自身心理危机干预职能。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