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2020-06-27杨笑冰贾茜然
杨笑冰 贾茜然
【摘 要】 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明确地向人们指出了工人阶级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工人阶级要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实现解放自己的目的。而撼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力量,只有依靠工人阶级。因此,工人阶级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关键词】 马克思 工人阶级 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
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得“一览无余”。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及其背后的逻辑架构,从而一眼望穿了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三个著名的隐喻:机械怪物、吸血鬼与魔术师。“机械怪物”表达了作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外部景观的机器大工业,工具设备的采用和改进使工人逐渐沦为机械附庸,造成人和劳动的异化。“吸血鬼”描述的则是资本的增值本性,是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比喻成“魔术师”,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巨大作用,召唤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无法支配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资本。
一、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
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正值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业革命已经进入完成阶段。继纺织业机械化之后,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资本集中,生产规模扩大,拥有上千名工人的工厂,已经不是稀见罕闻的现象。此时的工人阶级生活变得尤为低下,剥削更加沉重。在狄更斯的笔下,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一览无余。小小的焦煤镇上,工人挤住在狭小的屋子里,床经常没有凉的时候,因为一个人刚起来另一个人马上就会躺下。恩格斯在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中也发现,大工业机械的发展,把工人完全变成简单的机器,剥夺了他们独立活动的最后一点残余,形成了两个极端的发展。一方面是工人失去一切财产,失去获得生计的任何保证,道德败坏,政治骚动;另一方面是国外市场几乎被占领,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而造成这种对立的不是社会存在的弊病,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让资本增值、获利。因此,为了这个目的,资本可以不择一切手段。为了获取最直接的资本——货币,一切东西都可以进行买卖。为了获取这具有魔法般的东西,资本家只能抛弃一切道德,从工人那里取得,从工人的劳动中取得。所以,即使是最年幼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家都愿意以最低廉的价格雇佣他们,而他们的父母也不得不忍受事情的发生。这就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的工作情形和生活状况,资本家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就是在资本家的压迫下出卖劳动,一切按照资本的安排进行生产和劳动,没有自己的自由意识,也不需要意识,只需要简单的跟随机器运转,充当好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工人的社会生活就是他们社会地位的写照,被奴役、被压迫。
二、工人阶级争取社会地位的方式——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工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工人的奴役状态。由于大工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基础,不断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造成了经常性的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工人生活的安宁、稳定和保障被破坏,最终使工人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也失去了生活资料。
十八世纪末以来,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产阶级采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等方式压迫工人,工人日劳动时间在12 到18 小时之间,“血汗工厂”由此诞生。马克思指出,为了延长工时,资本家还“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甚至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1] 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就表示,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 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在这种残酷剥削下工人开始了反抗斗争。起初,工人认为自己悲惨生活是因为使用机器造成的,因而在英、法等国家纷纷发生了工人捣毁机器事件,其最早的便是发生在英国的卢德运动。随着工人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加深,在反抗斗争中,工人阶级开始逐渐团结,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日益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三大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使得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在批判继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及欧洲古典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在与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宣言》积极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鼓舞、推动着文明世界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注 释】
[1] 《资本论》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第295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21世纪资本论[M].中信出版社2014.
[4] 王庆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隐喻[J].社会科学家,2015(01).
[5] 谢佩瑜.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J].商,2016(24).
作者简介:杨笑冰,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法学硕士,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单位省市邮编:650000,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贾茜然(199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单位省市邮编:650000,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