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建立与完善
2020-06-27蔡向辉
蔡向辉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市场经济,企业越来越重视对风险的防范。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应对风险、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具体事项进行调研,找出其常见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应对策,以确保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完成自身战略目标,须对现有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加以提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来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要产物,也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经营舞弊、信息披露失真、会计信息造假、权力集中缺乏制衡等等,严重阻碍了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这些都反映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控制薄弱及内部控制的失效。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体系
建立和实施一整套相对统一的、便于企业实务操作的、与经济效益相匹配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能快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内部控制是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提出相应的控制目标,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为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保障实现企业战略的过程。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1.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能帮助管理层实现运营目标。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内部控制活动。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那么在经营管理环节,就需要有相对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內部控制由企业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相应流程组成,是为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而设计的。企业通过设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远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促使企业实现相应的运营方针和目标。
2.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能使企业科学规避和防范风险。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应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层面进行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控制,来避免企业因战略或战略实施不到位导致的盲目发展、竞争优势削弱、错失发展机遇、经营效果低下、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等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同时,应在企业业务层面,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与方法,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在资金活动、资产管理、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合同管理、担保与债务业务、全面预算、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业务层面的控制,有效防范存在和潜在风险,避免企业因风险控制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
3.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能确保企业资产安全。通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实物保管人员与记录人员分离、定期盘点进行账实核对、流动性强的现金资产限制人员接触等,来保护企业的货币资产、实物资产的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并尽力做到资产保值、增值。
4.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能提高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济业务、财务会计资料和信息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是企业经营决策及进行业绩评价的重要前提。企业根据各种形式的内外部信息、会计报告等资料,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规避相关风险,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企业经营规模、业务拓展、外部竞争环境、面临风险水平在不断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部分企业比较关注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控制制度及框架建设,而忽视了企业层面的组织架构控制,致使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引发职能部门交叉或缺失,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导致运营效率较低、权责分配不合理,从而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业务层面控制中,部分企业因经济业务的拓宽、经营范围的变化导致控制不能涵盖企业全部业务和事项,出现控制空白点,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执行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缺乏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缺乏团队协作与风险防范意识,导致企业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人力资源时,未从实际出发,或对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造成人力资源要么过剩,要么紧缺,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或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又因人力资源激励和约束、退出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或经营效率无法提升。受资源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不相容岗位无法分离,导致企业在实行替代控制措施时执行力不强。
内部控制制度应随企业的发展,定期、及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完善制度,使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制度与实际“两张皮”,才能发挥其约束与防范风险的管理职能。实务中,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滞后于经济业务,与业务流程脱节,各控制点流于形式,控制措施未落到实处。
(三)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当前我国企业实务中,多为上级部门下达指令,下级部门按照下达的指令执行,信息多为纵向、单向传递,少有双向交流沟通。下级在执行过程中如出现偏差、障碍等情况,不能及时进行双向反馈与沟通。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横向传递与双向交流时,各部门人员只了解本部门的业务,如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流程不了解、财务人员不懂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人员对外部信息不敏感等情况,造成信息收集不全面和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合理筛选、整合、核对、提炼等,无法保障信息的质量和提升信息的可用性。
以上种种是因受企业机构设置、信息沟通制度的缺失、沟通渠道构建还不完善及渠道不畅、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使企业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间无法做到资源和信息共享,各部门之间形成独立个体,不能紧密联系,造成协作困难,内部控制平台无法运行,企业内控人员无法及时反馈和作出调整,企业决策层因接收信息不全面,加大了决策失误的风险,为公司经营带来了重大隐患。
(四)企业内部监管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到位
企业内部监管分为日常监管与专项监管。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相应的监管部门。
在实际运营中,部分企业因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强,以为不设置内控监管部门可以节约运营费用,将内部审计职责纳入财务部门职责,大大影响了监管效果,短期看可能形成一定的效益,但却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或虽设置了内控部门,但因设置不当,内部审计部门监督权与决策权相交叉,管理层未赋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利,不能确保独立履行其职责,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又或因管理层未要求、未赋予、未支持财務部门参与相关经营管理与决策的权力,使财务部门仅限于关注财务活动,而未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等,限制了其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三、企业完善及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内控体系设计应从实际经济活动出发,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具体控制方案。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根据部门机构的设置规范对现有部门机构进行梳理,重点关注部门设置的合理性、运行的效率性等方面,并定期对运行效果和效率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存在缺陷及时调整优化;企业战略目标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安排,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实施发展战略控制时应制定年度计划、编制全面预算、结合企业发展情况调整薪酬分配制度等配套措施来保障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促使技能持续更新。
(二)创建健康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为使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提升经营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效应,企业必须提供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内部环境。对企业业务层面的控制应定期对照实际业务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对具体业务进行充分论证后,对现有控制点作出相应判断。内控制度的文字陈述应尽量通俗、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度流于形式,量化制度的实施标准,将责任明确到人,让制度落到实处。
企业在运营中应重视董事会在内控实施中所起的作用,科学选择经理层,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督,及时知悉重大风险,作出正确的应对决策。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构建有效的管控体系,创新发展思路,明确战略定位。倡导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三)建立适合企业的高效、有效信息传递及沟通模式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也可以保证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企业内部开展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人员双向交流,加大内部培训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有必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建立与企业经营模式、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电子信息系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的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确保企业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信息质量。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共享。
(四)完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
企业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须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重视日常监督,采用内部审计活动控制方案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行持续监督,关注企业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化、关键岗位人员能力胜任和人才流失、其他应通过风险评估识别的重大风险等事项。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来调整专项监督范围和频率。对所监督事项形成书面报告,报告中应提出内部控制缺陷,通过畅通的渠道,将问题及时送达管理层和决策层。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为隆华科技集团<洛阳>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彭蔚娴.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商论,2019(11):97-98.
[2] 赵存.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J].财会研究,2019(09):78.
[3] 陈妙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市场,2019(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