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作品中的“创意挽救”
2020-06-27唐立
唐立
【摘要】小学美术课内容丰富多样,有绘画、欣赏、手工等。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得很好,甚至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勉强能完成美术作品;还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一些“失误”。本文就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失误现象进行了提炼,并针对几种不同的失误类型提出了挽救措施。
【关键词】小学 美术作品 创意挽救
小学美术课内容丰富多样,有绘画、欣赏、手工等。各种美术课程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开发的课程,也很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得很好,甚至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勉强能完成美术作品;还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品出现一些“失误”,有的是绘画上的,有的是手工上的。当学生面对这些失误束手无策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处理和解决这些失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失误都能够被完美处理,也有很多教师也无法处理的失误。
根据工作经验,笔者总结了一些小学美术作品中容易出现的几类失误现象和挽救措施。
一、美术作品中的失误现象
不论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六年级的大孩子,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每节课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美术作品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失误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1.突发事件造成的失误
这类失误由于是突发性的、无法预知的,所以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是教师也无法避免。
比如小学生绘画时所用的双头勾线笔,它的结构和原理跟水彩笔一样,也是内含吸水的笔芯。如果笔的质量不太好,可能会出现漏油的现象:刚下笔,一大团浓黑的笔油就滴到了画纸上,有的水彩笔也会出现这种状况。就这样,每个班的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或黑或彩、或大或小的各种色块。
再比如,学生画着画着,旁边学生不小心碰到了她的膀子,或前排同学不小心挤到了后排同学的桌子,画画的学生认真描绘的线条立马跑偏,变成了一根突兀的线条。
2.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失误
这类失误有的是因为教师没能表达清楚,造成学生的理解有误;也有的是因为学生思想不集中,没听清教师的要求;还有的就是学生真的没有明白教师的意图,完全理解成了另一种意思。
记得一次手工课“综合版画”,根据教学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带一些综合材料来,如毛线、包装袋、旧抹布、旧毛巾等有肌理感的材料。在制作底版前,笔者带领学生们欣赏了很多综合版画的作品,也分析了它们所用的材料和不同材料所呈现的效果,甚至还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带的材料比较适合做什么事物。
在学生制作底版时,笔者发现一位学生用旧报纸在粘贴树干的造型,而且是平着粘贴不带任何肌理效果的。要知道报纸本身就非常薄,要粘贴在底版上,在印制的时候根本印不出树干的形状。而且他只带了一些旧报纸,没有带其他任何材料。还有一位学生,用瓦楞纸制作房子。瓦楞纸本身是有肌理的,用来做房子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位学生在粘贴时,瓦楞纸的肌理全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粘贴的。这样整个房子的肌理就会不明显,印出来效果不会太好。
3.学生能力有限造成的失误
这类失误比较常见,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中尤其明显。这类失误如果发生在低年段,往往是由于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及发育特点造成的。我们知道,人在做写字、绘画、刺绣类的细小的动作时,依靠的是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技能,很多学生提前学习绘画、写字等,小肌肉运动群发育的自然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好一些。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绘画能力、手工能力等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低年级学生最常见的绘画方面的失误是画物体时,左右对称的事物很不容易画对称,比如人的四肢,很容易一只手臂画得粗、一只手臂画得细,一条腿画得长、一条腿画得短;人画得小,手臂画得细,但是手画得大,手指又短又粗,常常看起来像一朵花。甚至有很多学生到中高年级也没养成把人物五官画完整的习惯:不是缺鼻子就是少耳朵,要么就是漏画眉毛。
还有学生构图也容易发生失误,过大或过小,都非常常见。
二、失误美术作品中的挽救措施
課堂上,教师没能使所有学生都按照既定的目标、流程很好地完成美术作品,这些失误已经发生了,作为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呢?我们固然会惋惜、会有情绪,但这些都不能改变现状,可能只会让学生内疚、慌乱、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不仅需要能教好学生,防患于未然,下笔就能画好画,更重要的是,当学生没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时,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挽救他们的失误。
下面谈一谈以上三种失误现象具体可以怎样解决。
1.突发事件造成失误的挽救方法
画笔漏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笔者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突发情况,就是有一名学生的勾线笔漏了一大团墨,那还是一支油性勾线笔。洁白的画本上真是好大、好黑、好刺眼的一团黑色啊。当时正好一抬头,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于是笔者跟漏墨的这位同学说:“你看,我们平时画的人物基本都是正面,那你有没有想过背面的人物可以怎么画呢?”这位同学听我一说,顿时就开心了,告诉我他知道应该怎么做了。然后把这团浓墨当作人物的后脑勺,添画了起来。如果是水彩笔漏墨,那就更好办了,因为彩色的事物太多了,学生随意想象就能够想到可以怎样把这些彩色墨团添画成哪些事物,比如气球、树冠、花蕊等。
如果是画画时因为各种原因,正在描绘的线条不小心跑偏了,那也好办,如果是手部的线条,那可以改成手上拿着的东西;如果是脸部的线条,可以改画成飘落到脸上的花瓣、树叶等;如果是身体上的线条,可以把失误的线条变成衣服上的花纹。以此类推,在失误部位适合出现什么事物就改画成什么事物。
2.学生理解错误造成失误的挽救方法
前面说的“综合版画”一课,由于学生没按照要求带综合材料,导致底版无法制作。借,是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但笔者为了在课堂上学生尽量不互相干扰,一般不允许借东西。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手上有限的材料发挥作用。
报纸,是一种非常薄且没有任何肌理的材料,既然有学生只带了报纸,那就要想办法让这个材料能够用得起来。于是笔者拿着一张报纸,问全班学生:“同学们,每位同学都带了报纸,作为垫板垫在我们的底版下,其实,报纸也是一种综合材料呢。它有没有肌理?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有学生回答“报纸摸上去比较光滑,没有肌理感。”笔者又问:“那我们综合版画是不是只能用原本肌理就很强的材料来做呢?原本就有肌理的材料,我们能不能改变它的肌理?像报纸这种没有肌理的材料,我们能否给它造出肌理呢?”这时,很多学生就开始开动脑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有学生回答出,可以把报纸揉一揉,揉皱之后就有肌理了。也有学生想到可以用“折”的方法造出肌理。“造”肌理的方法有了,可是怎样把肌理合理地运用到作品当中,有学生仍然不清楚。那位只带了报纸的学生,正好想做一棵树。笔者就问学生们:“大树的肌理是什么样的?如果想要把报纸作为大树的底版,可以制造怎样的肌理呢?”这时,很多学生都联想到了可以制造像树干那样竖条为主的肌理。
还有一位仅用竖条瓦楞纸做房屋底版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她也知道了可以用调换方向的方法区分屋顶和墙壁的肌理,比如屋顶横着贴,墙壁竖着贴。
就这样,材料准备不足的同学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解决自己难题的方法。
3.学生能力有限造成失误的挽救方法
這类把四肢画得粗细长短不一、左右不对称的现象,也非常好解决,也可以尽量改画成衣服上的花纹。
而构图问题,可以用“近大远小”来解决。比如“风筝”一课,第一次勾画就把风筝勾勒得非常小,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我们的画面中需要至少一个大的、描绘细致的风筝作为画面的主体,怎么办?还有学生直接把风筝勾得占了大半张纸,别的内容都画不下了,又该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用到“近大远小”的规律,让学生们把过小的风筝作为飞得又高又远的,线画长一点;画得特别大的风筝,可以作为近景被小朋友拉着奔跑,正准备放上天的风筝。这样一来,“失误”过的画面反而比大小都差不多的造型生动许多。除了这一课,其实绝大多数的课程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
以上的方法可以看出,笔者在课堂上几乎从不主动替学生解决问题、从不主动告诉他们答案。事情解决得太容易,就很难让人记住。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各种学习方法教师都可以启发学生学会,这样再遇到类似情况,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应付了。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先在全班学生面前示弱,请求大家的帮忙,这样往往还不需要教师出马,学生问题就得以解决了,这样一来,提供解决方法的学生也能从中发挥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没有学生有好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再教给大家自己的方法。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不是天生就会那么多办法,所有的方法都是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来的。有的是课上被学生启发的,有的是教研组教师互相探讨时学习到的。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今后笔者还会总结更多、更实用的美术作品“创意挽救”措施。期待今后的工作中出现更多的“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