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前概念,建构科学新概念
2020-06-27徐小军
徐小军
【摘要】“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
【关键词】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 设计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学生对所学新知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观念和见解,一般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小学生科学前概念往往具有情境性,带有较浓的感性色彩,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主要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凭借自己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觉认识,如平时看到地面、河面等都是平平的,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地球是方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的前概念是:地面是平的,地球是方的。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属己性和多样性,由于学生个性化的存在,导致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现象有独特的见解。小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顽固性,小学生的前概念来自长期的生活感知与积淀,可谓根深蒂固,一时之间是很难改变的。小学生的前概念处于一种“前运算”阶段,有的理解比较简单肤浅,有的是凭空猜想出来,有的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见解。
基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各种特征,根据前概念对学习所具有的不同影响,以及转化为科学概念的难易程度,前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与科学概念比较相近,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正面影响,为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类前概念有助于科学概念的转化。另一类是指学生头脑中的一些非科学性的概念,学生的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新概念的学习具有负面的影响,学生容易以假乱真,不利于新概念的建构,不容易转换成科学概念,此类前概念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手段和策略,设法在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架设有效的通道,为學生搭建概念转化的支架,助力学生修正前概念,实现新旧概念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经验基础的教学。科学概念教学应尊重前概念,建立完整有效的教学模型,提高概念教学质效。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聚焦科学前概念,开展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建立起比较可行的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概念教学设计模型,提炼出有效转变科学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现以“铁生锈了”一课教学为例,将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作具体阐述。
一、情境触发,唤醒科学前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是传授,更多的是一种激发和唤醒,唤醒是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教学前提。前概念具有隐藏性,看不见,摸不着,平时沉睡于学生头脑之中,要想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必须设法去激发点燃,以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积极的情感能够引发学生态度体验,可以触发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情境教学法正是基于情绪心理学,通过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将科学内容融入具体情景,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达到对认知的推动与增效。情境触发可谓一举多得,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为科学概念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最近,小丽遇到一件烦心事,她心爱的小刀不好用了,原因并不是小刀坏了,而是样子变丑了。”笔者的话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啊?”学生一个个迫切地想要弄清楚个中缘由,笔者趁机出示了带锈的小刀说:“瞧!这就是小丽的那把小刀,大家看看小刀怎么啦?”“锈了,小刀生锈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大脑,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看来,学生对“生锈”有一定的认识。情境触发,唤醒学生“生锈”的科学前概念,使教师对学生认知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暴露思维,导出科学前概念
前概念是一种潜藏于学生大脑之内的隐性的思维,教师无法直接进入学生的大脑。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只有设法暴露其思维,将学生的前概念导出,使学生的思维显性化,才能洞察学生前概念的具体状况。
导出科学前概念旨在暴露学生思维,让学生前概念可视化。导出前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师生对话、操作演示、思维导图等,师生对话是一种口头交流的方式,教师通过提出科学问题,学生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该方式适用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操作演示是借助动作直观呈现学生真实想法的一种方式,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该方式主要用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思维导图是学生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前概念,图文形式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教师透过图文可以发现隐藏在学生脑海中的观念,该方式应用广泛,具有普适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前概念外显。
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笔者用情境引入“铁生锈了”的课题后,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对话,通过对话进一步明晰学生“生锈”的前概念。“是啊,小丽的小刀生锈了,锈到底是什么?”笔者边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小刀,边向学生提问。甲生猜想说:“锈是黏附在小刀上的脏东西。”乙生猜测说:“锈是小刀上的铁自己变成的一种新物质。”“同学提出的观点貌似都有道理。”笔者边点评边追问,“如果是铁变成了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会是什么?”“小刀在使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时被污染了,所以会生锈。”“小刀可能是受了潮才生锈的。”“铁生锈或许和空气有关系。”“许多东西都在空中,有的怎么不生锈啊?”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暴露出他们对铁生锈的前概念。简短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显现,使笔者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生对话是一种使学生前概念外化的最为经济实效的方式。
三、引导思辨,修正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的建立是认知完善的过程,是从认知冲突到认知统一的过程,当科学概念与学生前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的前概念就对学生的新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化解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以促进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达到认知上的和谐统一,方能真正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认知冲突的统一来自自主思辨和反复修正,这也是科学概念建立的不可或缺的步骤。学生在情境感知后,会将当前信息与已有观念进行比照,当亲眼所见的情景与自己原有认知观念出现偏差时,学生便会展开思辨,有时思辨会有结果,能够自我修正,有时思辨无果,学生不能自己走出认知误区,无法纠正前概念。此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批判反思,引导学生修正前概念。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发现,部分学生对铁锈以及铁生锈的原因有争议,笔者就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试图使学生在思辨中修正前概念,找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
四、实践探究,刷新科学前概念
“听容易忘记,做容易理解。”科学概念的建立基于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将前概念转换为新概念,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系统。前概念根深蒂固,轻易改变不了它,要完全改变学生原有错误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用大量的事實经历去洗涤和改变学生固化的观念,帮助学生实现新旧概念的对接融合,从而刷新科学前概念,转变前概念,建立新概念。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实践探究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前概念转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前概念是否完全修复,能否有效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全看学生实践探究的效果。实践探究旨在为科学概念的建立寻求证据,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去寻找事实性证据,丰富科学概念的外延,为其内涵的提炼寻求支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探究中不断刷新科学前概念。前概念的刷新不是轻而易举的,科学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精心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反思,对实验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提炼概括出科学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铁锈的形成原因,笔者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探寻出铁生锈的因素,从而建构出“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的科学概念。
五、应用内化,夯实科学新概念
华盛顿有一句名言:“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科学概念只有在运用中巩固消化,在应用中理解记忆,在应用中得以顺应同化,方能内化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应用是基于科学概念教学模型的最终环节,建立起的科学概念若不运用,就仿佛一个农民耕地而不播种,是没有任何希望和收获的。
应用夯实科学概念,需要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层次具有梯度。在科学概念应用时,可以书面练习或动手操作,可以情境表演或游戏活动,可以独立判断或者小组辩论,灵活多样的应用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应用兴趣,又能够提高理解巩固的效果。在科学概念应用时,要做到基础应用与拓展延伸相结合,使得练习具有一定的难易梯度,富有层次性的应用增加了应用练习的选择性,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在学生探究出铁锈的秘密后,笔者问学生:“小丽该怎样防止小刀生锈呢?”引导学生应用生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网络。“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中的一些铁器作出防锈处理。”笔者还将应用延伸至课外,拓宽概念应用的广度和维度,助力学生内化科学新概念。
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如同此岸与彼岸的关系,要想成功抵达科学的彼岸,必须从前概念出发,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型,乘着适合的模型之船,奋力划向科学概念之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