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融合,让学生“来一醉西湖雨”
2020-06-27陆海芳
陆海芳
【摘要】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如何让稚嫩的小学生真正读懂一首诗,认识诗人,了解诗文化,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
【关键词】融合 古诗教学 韵律美 形象美 意蕴美
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选择多元感官,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去享受古诗的韵律美,去描绘古诗勾勒的画面,去鉴赏诗人妙趣的文学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为例,融合多种学习策略,让学生走进这一场“疾风骤雨”的美妙意境中。
一、融合听与读,感受诗之韵律美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诵读”是新课标对每个年段古诗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必经之路,也是古诗教学的必要过程,学生通过诵读接近古诗,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课始初读古诗时,让学生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要求进行诵读。练读几遍后,学生能把“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的节奏感鲜明地读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试着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来感知诗词的声韵格律。在反复听与读的练习中,学生还发现了诗的节奏与描绘的内容——苏轼遇到的这场来得急去得也快的雨势十分吻合。这种融合了听、读、诵的直接感知,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有助于对诗情的感悟。
等到学生在感悟完诗情后,再次回扣之前“平长仄短”的朗读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平仄不仅仅只是声音的长短,里面还藏着诗人情绪情感的奥秘!此时,再次吟诵古诗时,声调、节奏中融进诗人的情感,朗读水平到达了比较完美的境界。这一赏读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声音形象,读出了感情,最后主客体感互为交融,学生享受到古诗的韵律美,也陶醉于苏轼的那场“跳珠雨”中。
二、融合生活與文本,捕捉诗之形象美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这一特质决定了读古诗与想象是必须关联的。新课标对古诗教学提出的“想象”要求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苏轼描摹夏日西湖瞬息万变的壮观景象,极为生动逼真。全诗一句一幅画面,从动态中捕捉和表现景物的特点:首句写乌云翻滚,次句写暴雨倾盆,第三句写风作雨停,末句写西湖水涨,湖天一色。诗人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要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这场雨的喜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与古诗意境融合起来,把想象与表达融合起来,在脑海中浮现出四幅美好的画面,用丰富的语言学会表达。
【结合生活,想象画面】
原来诗人描绘的四幅画:“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云散、水天一色”连起来就是由雨到晴的动态过程。四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描绘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的情景,把它说给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怎样说得更好、更传神。
在学生未能描绘出动态过程时用观看视频帮助学生还原画面:黑沉沉的乌云越翻越黑,犹如墨汁滚滚而来。
学生融合生活经验和诗中意境进行描绘:
生1:大片大片的乌云黑沉沉的,就像打翻的墨汁蔓延着,翻滚着,天空好像要压下来了。去年暑假我也看到这样的乌云。
生2:是的,乌云翻滚得很快的,你盯着它看的话,感觉天要塌下来。
生1:那雨点晶莹透亮,打在船上,落在湖面上,溅起的水花像珠子一样争先恐后地跳进船舱。听,噼里啪啦打在船上,叮叮咚咚落在湖面,滴答滴答顺着船檐滚下来,好一首雨的欢歌。
教师评价:我感觉你仿佛就在船上,不仅看到了这场倾盆大雨,还听到了雨的欢唱。
生2:这场雨下得够大,仿佛醉了一般,雨点像个蹦床运动员,跳得真欢。
教师评价:雨太大了,感觉已经打到我们身上了。跳动的珍珠,颜色是亮的,形状是圆润的,姿态是跳动的,多美呀!
生1:忽然,从地面起了一阵风,漫天的乌云一吹而散,雨也跟着停了。
生2:这阵风好神奇啊,像个指挥家,一下子把乌云、大雨收住了!
点评:一个“忽”字,写出了这风多么神奇呀,吹走了漫天的乌云,吹跑了瓢泼大雨,吹来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1:大雨过后,天空特别干净,湖水涨得好高,感觉水和天都连在了一起——水天相接。
生2:天空那么明亮,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这就是碧空如洗,水天一色。
通过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而且在加工中,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教师再辅以两个视频插入,用直观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想象,相对更易使学生领会诗的主旨和意境,引导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想象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更能使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闪烁想象创新的光彩。
通过文本与生活经验的融合,学生将诗人描绘的事物与自身建立联系,使新的信息得以内化,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意义的感知与理解。学生跟苏轼一样,对这场急来急去的疾雨留下深刻印象。
三、融合课内与课外,欣赏诗之意蕴美
豪放的苏轼作诗清新自然,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用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清代诗人施补华这样形容他: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现代作家钱钟书这样评价:他(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鲜明、贴切。
诗中“黑云”与“白雨”相互映衬,使画面色彩鲜明。“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苏轼这样的妙喻若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话,简直是资源浪费。实际上,学生不会比喻,缺少的是丰富的想象。这样的妙笔值得让学生感受玩味,把课内的这首诗和课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融合起来,建构一个“苏轼比喻”的微课程进行归类学习,在比对和欣赏中,感受苏轼的奇思妙笔。
1.欣赏诗中比喻
师:苏轼喜爱西湖雨天的奇特美景,他的这份喜爱都在这个比喻里。谁来说说妙处。
生: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雨如珠一样乱跳,比喻多么贴切呀!
师:这首诗里还有哪个比喻让你觉得很新奇?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
师:我们一般都说“黑云翻滚”,苏轼却说“黑云翻墨”,让我们觉得新奇的是什么?
生:他的比喻既写出了乌云的色泽是那么黑,还写出了乌云翻滚蔓延的动态,妙趣横生!
2.鉴赏课外古诗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写西湖,写晴天和下雨时的西湖。
师:这首诗的比喻是——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你觉得这个比喻妙在哪里?西子与西湖的相同特点。
生:西子,就是西施,无论浓妆还是淡妆,总是风姿绰约;在苏轼眼里,西湖不管是晴是雨,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就像西施一样浓妆淡妆都很美。
师:这个比喻巧妙而贴切,既有美感又富有情意,用西施的美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所以我们今天称西湖为“西子湖”就是来自苏轼的这首诗。
苏轼的比喻流传千古,两首诗都是写西湖的,有趣的是,一首是从雨到晴,一首是有雨有晴,可是无论晴雨,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忘不了他的西湖。他在50岁重游杭州时,仍对“跳珠”一往情深,他说:“还来一醉西湖雨。” 通过鉴赏,让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的经典融合起来,真真切切地感受美妙文笔,学生也“来一醉西湖雨”。
古诗词将在统编教材中有更高更大的占比,随着它的地位的“升高”,古诗教学的走向也将更广。从教学目标来说,古诗教学不仅指向学生学古诗,更指向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教学内容来说,教材中的古诗精读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需要补充拓展;从教学方式来说,吟诵、理解关键字词、了解写诗背景及体会欣赏都是古诗教学的独特方式。围绕主题或诗人进行归类学习,将课内与课外进行融合,建构“古诗微课程”,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会古诗的魅力,在古诗学习中经历完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