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到“科学”:科技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走向
2020-06-27孔祥渊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当前,就中小学劳动教育来说,无论是学生的劳动意识,还是学生的劳动技能,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须调整与完善。如何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五条原则,其中一条为“体现时代特征”。这一原则意义重大,必须遵循。遵循这一原则,首先要明确,我们当下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经历了多次科技革命之后,“科技”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属性或“标签”。当下这个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科技时代”。在科技时代,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呢?
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
按照学校教育的实践及一些研究者的论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可以称之为“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在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是密切勾连在一起的。当时生产力低下,教育传递的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教育一般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开展的,即年长一代让年轻一代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年轻一代传递相关的技能技巧(譬如如何播种、如何打猎)、价值观念(譬如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等。这种教育与劳动的密切结合,可以视为人类社会中最为原初的劳动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利用学校内部的劳动机会(譬如大扫除),将一些生产劳动引入学校之中(如做家具),把学生带到劳动场所(如田地),让学生参加相应的劳动,传递诸如劳动技巧、劳动观念等相关的内容。这种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原始社会中劳动教育的形态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称之为“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基于科学”的劳动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古代社会,因统治阶级更为重视关于统治的知识体系(如文史知识),与之没有密切关联的知识体系(如劳动相关知识)往往无法进入统治阶级主导的教育系统中。此时,劳动与古代学校教育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劳动教育更多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工业革命之后,各种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具备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知识体系。此时,若想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将这些知识系统地传授给新生代工人,则是不太现实的,即使有所尝试,也往往是低效的。为培养合格的工人进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与现代学校教育不得不密切结合在一起。此时,学校内的劳动教育可以视为一种“职业训练”,其内容、形式与各种各样的现代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与传统生产活动相比,现代生产活动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基于科学运行”。于是,与现代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现代劳动教育也要立足于科学。因此,这种劳动教育可以称为“基于科学”的劳动教育。
上文对劳动教育的形式进行辨析且进行了命名,目的不在于褒贬,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分析劳动教育。
二、从“原始”走向“科学”:一种回应科技时代的教育方式
在科技时代,劳动教育如果囿于“原始形态”而不与时俱进,会出现不良后果。
一方面,“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意见》指出,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开展劳动教育。我们知道,当前,学校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科学知识”组织起来的一套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自身的结构及逻辑体系。如果仅采用“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学校教育可能需要刻意地调整既有的安排,將劳动教育“生硬”地置于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于学校管理系统而言,这种安排与调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任务。更为严重的是,因这种不合适的安排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等也会成为学校长久的负担。此外,学校如果将劳动教育的理解局限在“原始形态”上,按照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他们必须去开拓新的教育资源,或者安排相应的教师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所以,采用“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无论如何,都需要学校或教师群体付出一些必要的经济、时间等成本。为开展一项教育活动,学校付出成本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如果这种付出本可以减少,或者未能产出应有的效益,那么,于学校而言,这种付出则是不必要的负担。
另一方面,“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可能使得其难以完成应有的时代任务。《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崮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往往会将学生的认知、理解、视野局限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劳动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形成一些生存技能及尊重劳动的观点,但是,由于缺少整体性认知与把握,学生在诸如“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可能难以生成生动的理解及真实的认同。此外,科技带来了社会的诸多改变。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诸多生存生活技能,可能难以通过“原始形态”的劳动教育予以培养。
考虑到上述两种情况,笔者认为,基于科学设计劳动教育是一种回应科技时代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科技时代“基于科学”的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在科技时代,学校“基于科学”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科技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并以适当的评价来引领。
《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在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方面:第一,劳动教育需要在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在科技时代,学校教育系统给学生提供的劳动应该少些“粗糙”“朴素”的劳动,而应该真正发挥学校的价值与意义,多将一些蕴含科学精神与知识,且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提供给学生。如此,学生才更有可能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丰富性、层次性,进而感悟到劳动的时代价值与魅力等。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科学知识及其价值等,就能够无形中将劳动与相关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成果。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成了一大批科技产品,其中的一些产品,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良好的价值。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从分散与整合两个角度了解、感受劳动。所谓“分散”,是指这一技术可以将劳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谓“整合”,是指这一技术可以从整体上生动地描绘劳动及其创造的美好生活,让学生对于劳动的珍贵性、各个劳动群体的价值性等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意见》在“指导思想”部分提出“注重教育实效”,这为劳动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第一,劳动教育的评价重点是要聚焦于其质量而非其数量。在科技时代,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所產生的影响第一位的是其质量,而非数量,即一个质量较高的劳动教育活动,其价值与意义可能会超过多个质量一般的劳动教育活动。这是因为科技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地培养一些劳动技能的掌握者,而是通过教育形成相关的生存技能与价值观等。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这一点,即评价的主要层面应该包括劳动教育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否符合时代要求、是否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等,而非将着眼点局限在劳动教育的数量上。第二,劳动教育评价需要重点关注其所涉及知识的准确性。“准确”甚至“精确”是科学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应该成为科技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如果劳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不精确,一方面会影响劳动教育活动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则会影响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譬如,因知识的精确性不足,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等)。这种情况进而会影响劳动教育的目标达成及具体开展。因此,在评价相关的劳动教育时,需要仔细寻找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对其“准确性”予以详细考察。
【孔祥渊,深圳大学教育系,讲师】
责任编辑|刘烨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19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zdazz19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