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看展有门道
2020-06-27王建南
■王建南
“云看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风行于网络。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上线展览2 000余项,1 300余家博物馆开放在线展览。在琳琅满目的“云展览”中,哪里“干货”最多?众多选择面前,文博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如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线上展?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识类别
疫情期间,公立博物馆形成了两大类“云展览”:一类是各博物馆的“常规陈列展线上看”,另一类是“云上补救展”。对观众而言,是看馆藏精品还是看主题性较强的专题临展,分清类别才能有的放矢。
如故宫博物院介绍历代书画、河南博物院介绍青铜器、陕西历史博物馆介绍周秦汉唐文物的相关展览可算是“常规陈列展线上看”,观众可在线了解“镇馆之宝”级别的藏品。这些展览都是各馆近年来花大力气投入的项目,可归入精品行列。
各馆本来已为春节期间观众看展进行了精心策划,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却因疫情闭馆无法将其呈现给观众,只好以“云看展”的方法补救一下,这类展览可称为“云上补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直播现场
学知识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展览内容、学习文博知识的观众来说,直播看展与“云课堂”不容错过。
前段时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9家国家重点博物馆与抖音App携手举办“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观众可随金牌讲解员游览一次专设陈列展。直播看展可通过3D全景、VR、AR、3D扫描等技术手段将线下的展览真实地呈现出来。
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在直播结束后,观众可通过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更详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国家博物馆的《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为例,该展览将文字、图片、手机语音导览结合,还分别安排了策展人、展陈设计师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展览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在“云展看红楼”项目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子系统,称得上是一场红楼文化的盛宴。
观众通过浏览手机,结合自己的时间与看展需求,可实现深度看展。例如,在专门介绍“红楼十二钗”的栏目中,观众可以欣赏清朝人物画家改琦的精美插图,实现了展览内容的线上细分。
在对文博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不少观众还希望能深入学习,这时一些线上展览的延伸——“云课堂”就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国博好课”不仅提供文字、图片等内容,还分享了精彩的音频与视频,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历史、艺术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发表演讲。
例如,“国博好课”中《试说蓥的功用》以流失海外158年的圆明园青铜器“虎蓥”为例,特别请来馆里已退休的文物专家孙机先生,制作了长达40分钟的音频,揭秘“虎蓥”的功用。在听课的同时,观众还可以在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国博珍藏云欣赏”栏目中,点击进入推送“铜器虎蓥与您打个360°照面”,随着手指的移动,细节逼真的3D虎蓥如在掌中。
虎蓥
看特色
华夏大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博物馆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不少博物馆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出“资源特色牌”,满足观众趣味看展的需要。
广东素以美食著称,广东省博物馆在今年春节推出“粤博珍宝”线上栏目,专门介绍一些老菜单及食谱广告。宁波博物馆则另辟蹊径,推出了一个小巧的线上栏目“每日一物”,每天介绍一件新中国成立后的日用老物件,让观众感受历史的温度。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味兰海鲜镬气饭店肥鸡广告
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招牌项目“文徵明的紫藤花”也颇具特色。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曾参与苏州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480多年前,他在园门附近种下一株紫藤,每年仲春都会吸引一些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此,苏州博物馆近两年开始在网上发布这株紫藤的最佳观赏花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