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视阈下近代民间男袍结构研究①
2020-06-25贾蕾蕾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
贾蕾蕾(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梁惠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江苏 无锡 214206)
全球化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呈现文化趋同趋势,在文化快速交流趋势下,需要寻求自身文化身份和努力实现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主流文化中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对服装产生着影响,而服装又反映了地域文化。服饰作为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载体,探究地域差异视阈下传统服饰差异与深层文化内涵,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本文主要针对近代民间男袍的形制与结构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中国的近代被定义为清末至民国时期(1840-1949 年),[1]26是我国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与保护呼声高涨而逐渐丰富起来。目前为止,对近代男袍的研究多是从纺织技术、服装史、图案纹样、装饰艺术等角度展开,很少针对传统服装结构的专门研究,而华服结构研究在整个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领域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刘瑞璞《古典华服结构研究》中,采用考古文献分析和实物考据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了较多的对比与归纳,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服装结构进行对比,归纳其结构特点等。[2]76借鉴此研究方法,以不同地域的近代民间男袍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结构与形制研究,从而整理出民间男袍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运用T-test 方法,分析南北地域袍服结构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近代男性服饰提供参照。
图1 晚清碎影
一、近代民间男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近代中国的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北部地区的棉农“惟持纺花、织布,男女昼夜之所作,自农工而外,只此一事”。[3]由于生产的专门化,从而形成了自然的市场,“是以远方的大贾,往往携重资购布于此,布民赖以活”。[4]51这种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种棉从单纯为了自用而变成商品出售,加速了农业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而在南部地区,农民“俗多务织作,善绩山茧,……业之者颇多,男妇皆能为之”。[5]在这一经济背景下,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服装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的服饰类别相对丰富。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男袍,是中国传统男性必备的服饰之一,在男性服饰中极具代表性。如《晚清碎影》[6]126-127中的男性服装,不论儿童、青年、中年还是老者,都穿着长袍。(图1)
晚清时期的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活”历史,反映出许多民俗文化,其中出现男袍的描写也很多。例如,《老残游记》[7]37,165,168中:“穿了件旧宁绸二蓝的大毛皮袍子,玄色长袖皮马褂”“穿了一件天青马褂,仿佛是呢的,下边二蓝夹袍子”“男的都是袍子马褂,靴子大帽子”。《孽海花》[8]23,148,159中:“身上却穿着一身簇新的纱袍褂”“穿着娃儿脸万字绉纱袍,罩着美人蕉团花绒马褂”“身穿葛衫淡黄袍”。《官场现形记》[9]11,47,374中:“身穿一件蓝羽缎棉袍,外加青缎马褂”“只得一件灰布袍,一件天青哈喇呢外褂”“身上穿了一件米色的亮纱开气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0]120,202中:“二蓝宁绸羔皮袍子,白灰色宁绸羔皮马褂”“身穿湖色绉纱密行棉袍,天青缎对襟马褂”。《海上繁华梦》[11]10,15中:“天蓝缎子灰鼠长袍,天青缎子灰鼠马褂”“酱色宁绸灰鼠皮袍、天青缎子干尖马褂”。《海上花列传》[12]5中:“身穿银灰杭线棉袍,外罩宝蓝宁绸马褂”。由此可以看出,男袍是晚清时期必不可少的服饰,款式多样,有单、夹、棉、皮四种类型,色彩丰富。
国民政府在1912 年与1929 年分别颁布服制法令,确立并统一民国时期男式礼服与常服为袍与褂。1912年10 月3 日,《服制》中“第三条:常礼服分二种。一、甲种式如第二图。料用本国丝织品,或棉织品,或麻织品,色用黑。二、乙种褂袍式如第三图”。[13](图2)1929 年4 月16 日,《服制条例》中“第一章 礼服。第一条 男子礼服依左列之规定:一、褂式如第一图,齐领对襟长至腹,袖长至手脉,左右及后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黑,纽扣五。二、袍式如第二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踝上二寸,袖与褂袖齐,左右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纽扣六”。[14](图3)
图2 1912 年《服制》图示
图3 1929 年《服制条例》男子礼服图示
从晚清时期影像资料、小说记载以及民国时期政府颁布的服饰条例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男性服饰形制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在近代,传统民间服饰中男装以长袍马褂形制居多,形制上主要是长与短、大襟与对襟的区别,其结构特点沿袭了中国古代服饰中宽松肥大的平面结构——“十”字型平面结构。
男袍,满汉皆着,直腰身、过膝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窄袖衣身,多为男子常服及平民的出客礼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重要的服饰形式之一。普通老百姓最普遍穿着的是长袍、马褂,以为礼服。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两侧下摆开一尺左右长衩,这都是长袍的基本形制特点。长袍一般为蓝色或灰色,面料多以棉麻织品、丝织品等天然织物为主,可棉、可夹、可单,夏天长袍无领,冬袍则有高敞领,长袍内穿西式裤子与皮鞋或中式灯笼裤与布鞋。“五四”时期的男性知识青年大都穿素色长袍或学生装,加长围巾,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以来新青年的典型装束。[15]94相比清代早中期袍服的形制,近代民间袍服形制在前朝袍服的传承下,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形制免去了清代袍服繁复的装饰,圆领、盘领均改成了立领为主,少数圆领;箭袖与袖部装饰不再采用[16]12;形制从上窄下宽变得逐渐平直,衣襟的装饰只简单到留下一至两条细滚边。(图4)
二、近代民间男袍形制特征及结构分析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近代民间男袍共计43 件,其中41 件男袍有地域划分,分别为江南、苏北、皖南、闽南、云南、山东、山西、中原地域。下面将以41 件男袍实物为基础,对其形制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
图4 近代民间男袍(拍摄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
(一)近代民间男袍形制特征
通过对馆藏实物的观察分析,其领部造型多为立领,且领衬等辅料运用较少;外观呈直线状,平直宽松,腋下到下摆形成一条直线,自上而下逐渐扩大;“一片式”的裁剪,前后衣片相连,衣袖与衣身相连;肩与袖一体,穿着后虽然这一部位会有一些自然地褶量和松量,但活动方便,袖子为一片袖,与衣身直接相连,有接缝,宽松肥大。其形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表1,近代民间男袍形制特征。
表1 近代民间男袍形制特征
服装造型与中国传统服装造型一脉相承,都为连袖、直身,直线裁剪,形成较大的松量。总体来说,造型结构大同小异,都是宽松、平直的平面造型。
(二)近代民间男袍结构分析
男袍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服饰结构的集大成者。近代民间男袍的结构分别从领部、门襟、接袖、开衩结构中进行分析。
1.领部结构
在观察实物后发现,领部结构其造型会出现肩颈点与衣身的折角处不柔顺,领子不够服帖的现象,这一问题与衣领结构的调整有密切关系。在立领中影响领型变化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和领口相接的立领底线;二是立领的高度。前者起到决定作用。其制图过程是首先用皮尺测量领口尺寸为领底线长,并做水平线,垂直该线确定领高长度,立领上口与领底线呈平衡状态,如男袍领部结构。(图5)
图5 男袍领部结构
研究发现,近代民间男性袍服的领型结构以立领为主,为解决领子不服帖、肩颈点与衣身折角处不柔顺的问题,人们将衣身与衣领相接的部分加入了细细的嵌边。根据测量结果,领圈处有大约0.3cm 的嵌边,领高在6.5-3.5cm 这一区间内。
图6 男袍大襟右衽袍服结构图
图7 “厂”字型开襟线
2.门襟结构
大襟右衽式结构,也被称之为“大裁”,[17]32-35是指“十”字型前后中破缝、圆领口的中式裁剪方式。近代民间男袍基本都是将右衽契合的里襟部分与右衣片统筹考虑而进行连裁的。其原理是由于前后中破缝的结构,使得左右衣片必须分开裁剪,采用右衣片连裁里襟的方法,就无需单独的对里襟进行缝制。所谓的里襟是指与右衽大襟搭合的部位,与之相应的外襟就是指右衽大襟。右衽大襟在右边挖出大襟的形状造型,与左衣片缝合在一起。如男袍大襟右衽袍服结构图。(图6)在长袍的款式中,里襟的长度受人体行走不受牵连的影响,往往短于衣身长度,而宽度至前中线破缝处。[18]74-75这种结构特点,使服装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并且里襟处都缝有贴袋,不仅隐蔽,而且实用。开襟线呈“厂”字型,这种结构的门襟可增加外襟与里襟的系和点,和衣领同一水平线的扣位加大了里外襟的重叠量。[19]180同时“厂”字型的开襟线绕过胸高点,防止门襟闭合不严的弊端。如“厂”字型开襟线。(图7)
3.接袖结构
男袍的“十”字平面结构造型是由传统平面裁剪工艺所决定,[20]48-49中国传统服饰的衣身与衣袖都是连在一起进行裁剪,称为连袖。对江南大学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男袍的分析研究发现,衣袖处都有一道接缝,因此称之为接袖结构。接袖结构的产生与我国传统织布技术与服装裁剪方式是紧密相关的。传统面料布幅较窄,在裁剪排料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前后中破缝的结构,面料的布幅是否可以容纳1/2 的下摆宽度,决定了传统结构必须保持中缝形制。
图8 男袍衣袖拼接示意图
通袖长=接袖长⋆2+布幅宽度,以编号SDP002 为例,可得出这一面料的门幅宽为68.25cm(176.5-20⋆2),加上毛边的缝头大概在70cm 左右。可参见男袍衣袖拼接示意图。(图8)
4.开衩结构
男装中的开衩结构主要以功能性为主,装饰性较少,主要作用在于服装穿脱自如,方便行走。通过对馆藏男袍的观察,袍服的衩开于下摆两侧,衩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与衣长成正比。袍服的反面可以看到贴边的处理,如男袍衩结构示意图,贴边的形制略有不同,且并非所有开衩结构中都有贴边。(图9)观察发现,近代民间袍服的贴边与底襟有多处拼接,大多运用裁剪的剩余面料,而有的是运用其他面料作为贴边,这一表象证明古人对面料的利用率极高,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与耐心。[21]42-44
图9 男袍衩结构示意图
三、南北地域视阈下近代民间男袍结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由于受到环境、生存方式、地理气候的不同,会导致思想观念、人文历史、性格特征也不同。而在诸多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中,地域差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以下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近代民间男袍的南北差异进行比较。首先,按照地域分类对男袍结构进行测量;其次,将收集的样品数据运用SPSS 软件中的T-test 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出近代民间男袍的南北差异。
(一)收集样本数据
将样本平整的放于裁剪台上,并用大头针进行固定,为避免对样本的拉扯,要确保样本的经纬纱向保持自然平直。以下分别对样本的主结构进行测量,主要测量部位是衣领、袖子、衣身等结构。(图10)
衣长:一般分为前、后衣长,由于是“十”字型平面结构,因此袖中线距离下摆最凸出位置的垂直距离就是衣长,[22]42-47测量可知前后衣长相等,以A 点为中心点,A-B、A-C 的垂直距离。通袖长:两袖口的距离,即D 到E 点的距离。袖口宽度:袖口沿边的长度,F 到H 点的距离。胸围:前胸最窄处的测量,即I 到J 点的距离。下摆宽:下摆边缘长度,即K 到L 点的距离。领高:领子的开口处到领缝份处的距离,即Q 到R 点的距离。
根据此测量方法,对41 件男袍进行主结构测量,以秦岭淮河一线进行南北地域划分,统计测量数据。
图10 主结构测量图
(二)数据分析
为便于对南北地域男袍结构的分析与对比,将采集数据运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以下结果,表2 所示。
从表2 的T-test 分析结果中,可看出南北不同地域的近代民间男袍在衣长、领高、通袖长、下摆围、下摆胸围差的平均值有差异,衣长北方比南方长;领高北方比南方高;通袖长南方比北方长;胸围南北方基本一致,下摆宽度南方比北方宽。但由于统计样本数量不大,因此观察P 值。P>0.05 说明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说明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 说明两组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领高P=0.006<0.05、下摆P=0.014<0.05、下摆胸围差P=0.002<0.05,说明南北两组结果在领高、下摆、下摆胸围差有非常显著差异。因此,通过对测量结构数据分析,可看出南北地域的服装由于受到气候环境、人体形态、历史文化的影响,服装各结构的数值存在一定规律性的差异:
(1)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南方地区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近代民间男袍领高有显著差异。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上要求服装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与实用性。[23]420-425如表2 所示,北方地区的男袍呈现小袖口、窄长袖的特点;形成了北方地区袍服领高,袖口较窄,而南方地区袍服领低,袖口较宽的结构特点。
(2)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北方人以高粱、大豆以及白面为主食,形成了刚健强壮的体格。南方地区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相比北方人,体格灵巧。同时,相比南方而言,北方地区人体胸、腰、臀差不大。因此,受地理环境与人体形态的影响,形成了北方地区袍服衣长比南方地区长,下摆胸围差比南方地区小的结构特点。
表2 不同地域近代民间男袍独立样本T 检验
(3)北方的齐鲁地区是孔子“天人合一”的儒家学说发源地,[24]而南方地区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传播地。孔子的“天人合一”在于遵循道本,强调和谐;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听其自然的意思,提倡发挥大众的能动性,多尝试、多探索。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受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南北地区的男袍裁剪相对宽松,但南方地区男袍的下摆围比北方地区宽,体现了北方地区追求和谐,南方地区更加追求自然的状态。同时,表达出东方人整体、内省等服装造型的特质。
结 论
近代民间男袍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对其结构的研究,不仅反映出中国近代民间男袍形制结构巧妙有序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南北文化差异影响下,在审美取向、思维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时代特点。故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采用实物分析和定量分析法,对近代民间男袍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数据及观察,近代民间男袍外部轮廓大同小异,宽松肥大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内部形制结构丰富多样,主要是立领、接袖、大襟右衽、直腰身宽摆、两侧开衩、直下摆、前后中有破缝的形制特点;根据南北地域近代民间男袍数据比较,发现南北地域的男袍由于受到气候环境、人体形态、历史文化的影响,在衣长、领高、通袖长、下摆围、下摆胸围差的服装数值都存在一定规律性的差异,尤其是领高、下摆围、下摆胸围差的差异显著。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古老、质朴、单纯而又充满智慧的传统服装结构应被人们重新认识,重新审视。并力求以更加广阔和更具深度的学术视野,为中国当代男装及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