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立破并举

2020-06-24韩磊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 要:青年人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是戏曲发展下去必须依赖的根本力量,他们的所思所想代表了未来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主观上戏曲是对青年人的引导,但在客观上戏曲可能不自觉的还是迎合了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二者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双向的影响。因而,促进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要牢牢抓住戏曲职业学生这个阵营,深入他们的生活,以青年戏曲学子所思所想所经历,化于戏曲之艺术形式,真正做到“新瓶装旧酒,移步不换形”,实现戏曲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戏曲教育;传承;创新

20世纪以来,围绕着民族戏曲发展创新的论调不绝于耳,促进民族戏曲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思考的是作为农业社会国度中诞生的戏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表达现代人的生活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戏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其文本内容与时代命题之间的关系。戏曲与时代的共进,内容的创新,核心是要抓住观众,落脚点在于培养戏曲传承的创新人才。

在教育学的概念里,有有形的课本教育,也还有无形的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因而要建立正确的戏曲意识形态,社会、家庭、学校的引导密不可分,家长不能把孩子送进戏校就完全放手不管,因此想要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戏曲职业学生树立对戏曲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就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感染每一个学生。

戏曲教育的概念要从广义与狭义上进行区分,狭义的戏曲教育可以说是指单纯的学校安排课程,教师进行教授的教学过程,具体而系统的进行戏曲教育,使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明白文化内涵,传承戏曲发展。

1.戏曲教育要立足基本功训练

戏剧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靠演员来塑造。主要靠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来完成。“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体现者,也是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一名戏剧艺术表演者,无论是授课老师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传统戏,还是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始终坚持把角色创造放在第一位的戏剧表演艺术理念。

在戏剧艺术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实现以唱、念、做、打功夫完美结合的境界,尚需一个逐步吸收、融合的过程。譬如做功,它是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并按一定程式加以表演的一种技能。它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去表达人物内心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依靠的是舞蹈语汇的技术技巧以及特殊功法,如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扇子、手帕等,既要使用的得心应手,又不能流于形式。至于徒手、把子、筋斗、武术、翻跌及刀枪器械的招式套路,表面上看,表现的是人物高超的武艺,实则旨在全面烘托剧中角色的精、气、神,因此,人物的肢体语言还需与戏剧冲突中适时铺陈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总之,戏曲的唱、念、做、打的灵活应用要能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2.戏曲教育要与文化科学课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从表演上来看是典型的身体美学,“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無不是通过肢体语言和声乐向观众传递精彩绝伦的艺术形象。但“以歌舞演故事”之“故事”的定位则是从文学本体上出发,将戏曲作为一类文学样式的艺术。戏曲的文学性核心表现在于戏曲的唱词与戏曲故事情节结构上,在中国戏曲史上,从元杂剧四大家开始到明代的汤显祖,清代的洪升、孔尚任,现代的田汉、欧阳予倩等,创作的《窦娥冤》《梧桐雨》《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戏曲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教师或语文教师,这两者不管哪一学科的老师,只要能深入的研究戏曲文学的精要,便能巧妙的找到戏曲学科与语文学科在内涵上关于文学教育的共同追求。

秦腔戏曲领域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被曹禺先生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创始人之一的范紫东先生,范紫东先生有一部经典的作品《三滴血》,这部剧主要讲述了刚愎自用的腐吏晋信书“尽信书”荒诞不经的公案故事,情节离奇,思想深远,批判了“只唯书,不唯实”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错误观点,实际上是教育人们要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类似于《三滴血》这样阐明一个科学道理和正确思想的剧作在戏曲中还有很多,在初中教育阶段为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思想教育的课程中结合这些戏曲的观摩,寓教于乐,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戏曲职业教育最终要回归剧目教学

2017年,为了彻底解决秦腔艺术传承不力的问题,加强西安各文艺院团戏曲后备人才的储备,曲江管委会所属文艺院团与西安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戏曲人才培养项目,在1000多名报名者中筛选出秦腔表演和器乐演奏两个专业115名适龄学生,从文化课到相关艺术课程进行6年系统的戏曲中职教育。同年,我被选拔为基础专业课教师,赴艺校开始教学工作。五年戏曲学校坐科学习,十七年的舞台艺术实践,我深知戏曲艺术学习之艰辛,人才培养难度之大,尤其是在10到15岁这个开蒙阶段,作为师者,更要注意学生基本功训练的情况,因为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们从小都比较缺乏吃苦精神,过去的“棍棒教育”明显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如何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内心,循循善诱这是在练功课上最重要的命题。同时,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们的骨骼及身体发育情况,尤其是男生面临的青春期嗓音的“倒仓”问题,及时帮助他们了解变声期的保护和调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戏靠人传、人靠剧传”,戏曲中职教育到了高年级阶段,在要求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剧目教学。著名的秦腔学府西安易俗社百余年来,薪火相传,依托的就是数百部优秀剧目,在戏曲院团中以戏带功,以剧传戏,培养人才是必由之路。近些年西安著名秦腔院团易俗社、三意社等精加工复排了以《三滴血》、《双锦衣》、《软玉屏》、《夺锦楼》、《翰墨缘》等为代表的50余本(折)优秀经典传统剧目,一批青年新秀演员脱颖而出,这就有力的证明了剧目教学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在新时期,有效的推动我国戏曲教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戏以载道”,通过戏曲艺术教育活动,传承戏曲文化,不断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守”艺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实现戏曲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简介:

韩磊,大学本科学历,西安演艺集团·易俗社国家二级演员,西安市艺术学校教师,主工秦腔文武小生。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