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全程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0-06-24李慧
李慧
摘 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市场不稳定,大学生的不良求职心理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就业全员全程化推动进程中,分类指导的方法成效明显,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呈现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及内容的心理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不良心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逐年增多,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趋于市场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标准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严重不协调,大学生承担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和考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借鉴好经验,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方法,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和求职素质。将就业指导工作从整齐划一的集中性逐渐向针对性、个体化方向发展,将指导工作前移,就业季可以进行专项技能强化,但求职观念、企业需求的能力需要在大学四年逐渐充实起来。从新生入校开始,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对四年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分类指导,扩大学生提升自我的空间,使就业全程化全员化趋势突显,发挥就业工作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顺利走向成就事业的工作岗位。
一、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为针对性教育做基础
毕业生人数与用工单位岗位需求量的不当比例,使就业难成为既定事实。大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正值青春探索期重要阶段,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落差易导致心理失衡,青春时期是出现心理障碍的高峰时期,我们应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引导其化解思想症结。大学生群体大体上心理健康,有乐观的心态、较强的学习能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一些学生在就业高压下,新形势面前出现了消极心态,主要有如下心理障碍:
就业焦虑:焦虑是大学生最普遍的一种情绪,表现为不安。一般情况下,适度焦虑有积极效果,一旦过度则影响正常的求职活动,加重负担,消磨意志,甚至引发疾病。
自卑心理:自卑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现,容易让人变得胆怯。自卑的学生悲观情绪严重,较孤僻,对自己能力评估不合理,在求职中表现为不敢大胆表现,以自己某方面能力不足为由不敢竞争。
自负心理:跟自卑相对,眼高手低,轻视一些岗位,不愿意同一线操作工合作,面试时夸夸其谈,给人以浮躁的印象。这种自负心理就容易扭曲学生的择业观念,拍吃苦、自命不凡的心理状态让大学生受挫。
冷漠状态:冷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对高压就业表现出的明显心理状态,带有自我防护意识,是在无能为力的时候选择逃避的心理反应。现在很多毕业生选择待就业也一定程度上受“冷漠”情绪影响,用表面的平静掩盖内心的痛苦无助。
大学生求职多元化,自由选择职业程度高,承擔责任重,择业压力大。当不良心理状态繁衍时,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到摧残,容易导致抑郁等症状。这样的状态延续下去将更不利于就业。
二、剖析不良心理根源,为优化全程就业指导做支撑
大学生就业心理不健康有两方面原因,外因表现为新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和挑战。随着本科学历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每年毕业生人数剧增,加上全球疫情蔓延,很多留学生也选择回国就业,另有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应聘岗位数较以往相对减少,这使学生求职路困难重重,一些学生对求职持消极态度,甚至有些同学采取缓就业策略,因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就不采取行动求职的思想需要调节。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多次投递简历,争取每次求职机会来解决,把握当下,逆势飞跃,还要调整观念,对以往脱离实际的地区、薪资等方面的心理预期做出调整,求职目标随情况变化,多手准备,主动适应快速调整才能抓住机遇。
内因则在于大学生的情商。它包括人在情感、意志、承受压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品质;情绪调节的好,有自信,做事积极,交际能力强,乐观向上,遇事能冷静处理,对自己评估合理。情绪调节不好则出现自卑、冷漠或自负、焦虑的状态。就业环境里,毕业生有激烈的求职竞争,难免出现面试失败的经历。这样的外在因素可以通过技能强化来改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强化心理状态,做好心理调试。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缩影,需要四年逐渐来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在就业指导中,除了强化求职技巧、传授面试经验,也要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调适力,提高求职就业的信心,将强化就业心理作为一堂生动的心理实践课。
三、结合现状,探索就业全程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持续表现的状态,不能通过短期训练优化。开展就业全程化全员化,就是让心理调适周期延长,让大学生尽早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类指导、分阶段开展。大学新生入校面临的最大心理挑战就是周边环境的适应,针对大一新生,我们最主要是适应教育;大二学生通过一年的磨合,适应了大学生活,但自主学习的环境容易导致学生个体散漫迷茫,大二最重要是开展理想教育,指明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大三是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阶段,进行发展教育;处于毕业季的大四需要直面就业,步入求职市场,推动就业教育。在就业全程化进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完成精准就业为契机,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一)适应新生活,融入大家庭
大一新生,刚迈出高强度学习的高中校园进入大学新生活,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处于陌生的城市和校园,感到迷茫无助。摆在学生面前的大学第一课就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展帮助学生融入新环境的适应教育已成为大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大学环境的适应与新入职的职场环境适应一样,考验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就业指导提供铺垫,间接培养就业能力。适应教育除了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大学生应结合学校的人文特点,挖掘个人的潜能,相应提升就业能力。大一新生面临的挑战还有朋友圈的适应,要积极开展人际交往,通过主题实践、素质拓展等入学心理教育途径,引导新生学会与人为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尽快融入大家庭,这也是职场需求的重要能力,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事业开展的推动力。
(二)怀抱理想,筑梦生涯
大二的学生已基本融入大学环境中。随着专业学习的引入及自我评估的深入,大学生开始有选择性的学习,探索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方向。对选择期的大二学生应及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教育,合理规划个人的学业和职业生涯,确立详实的学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是自我评估及环境分析,科学分析自我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借助测试工具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分析就业大环境、意向目标环境及发展前景。然后确立目标,制定实施策略和行动计划,在完成阶段性目标时及时评估和修正。
(三)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也看重其职业素质,并且這项能力指标占比越来越重。大三学生,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考虑工作中的发展潜力,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技巧的锻炼,提升职业素质。它表现在职业兴趣、能力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素质、专业能力、人际交往和适应素质等,尤其毕业生诚实负责的品质、肯吃苦能承压的心理素质等至关重要。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阶段应倾向于学生的品质培养。通过第二课堂、专业心理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品德等职业素养谙熟于心。
(四)就业教育和心理调适指导
大四作为准毕业生,就业指导应着眼于择业观教育,及时疏导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焦虑等状况,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转变不良心理状态。自负的学生求职意向较高,追求体现价值的职位,轻视基层岗位,他们应放低姿态,寻求跟自身现有能力匹配的岗位;自卑的学生自认为成绩一般,无亮点展示,没有勇气面对求职市场,这样的学生应积极争取,取长补短,把握求职良机;一些找不到合适岗位,还只愿待在大城市的毕业生,要分析就业区域的利弊,结合实践,勇于到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发展。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实际和整体就业环境,调整就业预期,把“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为服务社会和他人。
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状态,开展适应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职责,尤其毕业季,帮助学生分析新的就业形势,摆正求职心态、调整预期、把握当下十分重要。学校应借助第二课堂、专业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丰富的方式,引导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向上的就业心理,通过日常学习提升就业竞争力,基层锻炼提升求职技能,从容面对竞争严峻的就业环境,寻求为之奋斗的目标职业。
参考文献
[1]王雨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2017,(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