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情境

2020-06-24周春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周春光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历史教师最大的挑战,是从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转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培养的重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再是局限于历史学科,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优秀品格及能力、思维与智慧、人格和道德。本文在此讨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中学阶段的逐步实施,教师和学生普遍对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针对课堂前、课堂内、课堂后三个方面,本文来讲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教学生背什么,转变为教学生如何学和怎么学,以达到学生认识历史的同时,也在丰富阅历、开阔眼界、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构建基于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情境。

一、课堂前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程度并不强:“学历史没什么用处”“学历史很枯燥,不想学”“历史要是不考的话,我背都懒得背”,这几句学生的表白让所有历史老师对教学现状十分担忧,并积极探寻其现状的产生原因。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味地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强制性的教给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引导,有的老师甚至变成了读书机器,在历史知识的讲授中缺乏趣味性与情感渗透。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兴趣引导,利用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方式,巧妙的开展情境导入模式,激活学生的探索意识。

比如,在《明朝的统治》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们推荐《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相对来说简单有趣的问题:“大家知道哪些明朝皇帝?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认识他的?他做过什么样的政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下节课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故事、留悬念、播放趣味小视频等方式激发起初中生对课堂的兴趣。

例如,讲述《对外开放》时,教师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前深圳的图片和香港的图片进行对比,搜集资料,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逃港潮”的历史资料、改革开放前国内对深圳的考察资料,设计情境:1.假如你是当年“逃港潮”中的一员,你能说说你逃港的原因吗?2.假如你是深圳当时一个村的村干部,你对逃港潮是怎么认识的?3.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对“逃港潮”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怎样去改变这样的局面呢?因为教材内容中对改革开放的原因展示的相关资料不多,可以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原因认识得更加直观的,并引导学生在脑中构建一种时空情境,既然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思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一)创造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精神

初中历史教师要紧跟时代脚步,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创造情境,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参与度。

例如,讲《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十送红军》为背景音乐,在图片或影视的帮助下创造情境。比如,具象化伟大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神话,让学生沉浸在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屈不饶的精神体验中。然后教师通过适当的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红军,是什么支撑着你翻雪山,过草地?”让他们明白即使穿的是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树皮,中华儿女英勇顽强的精神却永存心中。这就是历史教学可以做的,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二)重现历史情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重现历史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比如,在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柳条湖事件的真相真的如日军所说的那样吗?”引导学生在前后桌之间的互相讨论,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进入当年历史事件的情境,并及时展现真实史料,揭露日军早有不轨之心的真相,顺势介绍史料为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质疑后的史料重现使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依据,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也是为培养学生史料为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史料,辨别真伪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深化学生以史为证的核心素养。

(三)图画式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无论是思维导图还是时间长图,都有利于学生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变化,增强对历史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在画图式情境导入的过程中,将对史实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知。

例如,讲述《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因为教材内容中著名事件发生时间及重点条约的签订时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难理,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制作历史大事轴,在时间轴上圈出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在脑中根据时间轴中的顺序来构建一种时空情境,帮助同学们更好记忆。同样,在讲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为厘清古代历史各个朝代的官府制度,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来画出各部门的关系图,通过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呈现一种历史情境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时空观念。

三、课堂后的小组情境互动,养成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讨论式情境

下课铃声的响起,不意味着一堂历史课的终结,如果能进行激烈的课后互动,构建历史情境,处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更容易将情感融入对历史的讨论中。具体方法是:“如果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比如,在讲解近代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种小组讨论的教学情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学生,你准备冒险参与游行吗?”学生们对此类讨论兴趣浓厚,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当作一个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通过鼓励学生们进行课后讨论,引导和调动学生思考探究,全方面强化历史思维。

(二)色扮演式情境

除了各抒己见的讨论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对教材中代表人物之间的角色扮演,通过各种实例进行对话和表演的互动。同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仔细揣摩人物的行为及思想,可以更好地让课堂中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

《荊轲刺秦王》是一节非常适合角色扮演的例子。教师可以在这堂课学习之后,专门找一节历史活动时间来构建一种表演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当情境的总导演,告诉学生要表演的故事梗概,积极邀请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角色表演道具,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让学生的表演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要不断引导学生的语言和行为,比如,荆轲当时的心理活动、秦王当时的语言神态作为辅助,让参与表演情境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最后,教师在学生扮演完之后,针对情境中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地分析,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情境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非常适合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功能来帮助学生放大历史,通过借鉴先人的经验,学习先人创造的智慧,帮助学生武装自己的头脑,带领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掌握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姚晓岚.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20(4):17-20.

[2]曹曦予.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书育人,2020(7):45.

[3]蔡振莺.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240.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